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有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2)“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1)诗中富有季节特性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夏日
本题解析:(1)答道两个意象1分,三个2分,分析、情感各1分。
(2)2分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金山①观月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②,飞霞珮,切云冠③。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释:①金山:镇江紫金山。②表独立:卓然而立。③切云:一种高冠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描写了月光下的奇幻景象:江山雄丽,鱼龙悲啸,星辰倒映,雾气弥漫。
B.词的下片以戴高冠、佩美饰的超凡脱俗的飘逸形象,表达出词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结尾句写词人向往乘坐以凤羽为盖、鸾鸟驾驭的飞车,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望。
D.全词写景手法富于变化,或实或虚,亦真亦幻,刻画形象多用想像,颇具浪漫色彩。
2、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诗中所描写的金山月如玉镜般透亮,如白银般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下面两题。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极写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格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参考答案:1.C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①
陈与义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小题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②借杏花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要先总述后分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动静结合,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小题1:请分析颔联中作者的心理。(2分)
小题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对与故人不期而遇的惊喜和难以置信。<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长安相聚,却令大家怀疑,是相逢在梦里。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为什么会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是极为凄苦的。
小题2:
试题分析:“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颈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小题3: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末联中的“长”“畏”两字用的最好。“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之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