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王仁恭,字元实,天水上邽人也。少刚毅修谨,工骑射。从杨素击突厥于灵武,以功拜上开府。以骠骑将军典蜀王军事。山獠作乱,蜀王命仁恭讨破之,赐奴婢三百口。及蜀王以罪废,官属多罹其患。上以仁恭素质直,置而不问。炀帝嗣位,汉王谅举兵反,从杨素击平之。以功进位大将军,拜吕州刺史。迁信都太守,汲郡吏民扣马号哭于道,数日不得出境,其得人情如此。
辽东之役,以仁恭为军将。及帝班师,仁恭为殿,遇贼,击走之。进授左光禄大夫。明年,复以军将指扶馀道,帝谓之曰:“往者诸军多不利,公独以一军破贼。古人云,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诸将其可任乎?今委公为前军,当副所望也。”仁恭遂进军,至新城,贼数万背城结阵,仁恭率劲骑一千击破之。贼婴城拒守,仁恭四面攻围。帝闻而大悦,遣舍人诣军劳问,赐以珍物,进授光禄大夫。会杨玄感作乱,其兄子武贲郎将仲伯预焉,仁恭由是坐免。
寻而领马邑太守。其年,始毕可汗率骑数万来寇马邑,复令二特勤将兵南过。时郡兵不满三千,仁恭简精锐逆击,破之。其二特勤众亦溃,仁恭纵兵乘之,获数千级,并斩二特勤。帝大悦,赐缣三千匹。其后突厥复入定襄,仁恭率兵四千掩击,斩千余级,大获六畜而归。
于时天下大乱,百姓饥馁,仁恭颇改旧节,受纳货贿,又不敢辄开仓廪,赈恤百姓。其麾下校尉刘武周与仁恭侍婢奸通,恐事泄,将为乱,每宣言郡中曰父老妻子冻馁填委沟壑而王府君闭仓不救百姓是何理也以此激怒众吏民颇怨之其后仁恭正坐厅事武周率其徒数十人大呼而入因害之时年六十(《隋书·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骠骑将军典蜀王军事——典:主管
B.官属多罹其患——罹:遭受
C.遣舍人诣军劳问——劳:慰劳
D.仁恭简精锐逆击——简:精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功拜上开府——公独以一军破贼
B.帝谓之曰——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
C.其得人情如此——其后突厥复入定襄
D.帝闻而大悦——大获六畜而归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王仁恭能征善战的一项是(???? )
①上以仁恭素质直,置而不问??????
②从杨素击平之???????
③数日不得出境
④遇贼,击走之??????????????????
⑤仁恭纵兵乘之????????
⑥仁恭率兵四千掩击
A.①④⑥????
B.④⑤⑥??????
C.③⑤⑥?????
D.①③②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炀帝时,王仁恭因为平定杨谅叛乱有功,任命为上将军。
B.仁恭和他的侄子参与杨玄感的叛乱,事情失败后被罢免了官职。
C.始毕可汗率军入侵马邑,王仁恭以少胜多,击败敌军,斩首二特勤。
D.当天下大乱,到处闹饥荒时,王仁恭却晚节不保,收取贿赂。
5.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
每宣言郡中曰父老妻子冻馁填委沟壑而王府君闭仓不救百姓是何理也以此激怒众吏民颇怨之其后仁恭正坐厅事武周率其徒数十人大呼而入因害之时年六十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及帝班师,仁恭为殿,遇贼,击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委公为前军,当副所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B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也。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成都既定,
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牁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黄忠的字),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成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建兴三年,随诸葛亮南行,归至汉阳县,降人李鸿来诣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诗在坐。鸿曰:“闲过孟达许,适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亮谓琬、诗曰:“还都当有书与子度(孟达的字)相闻。”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刘璋的字)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竞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蒋琬秉政,以诗为谏议大夫,卒于家。
(选自《三国志?蜀书》)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都既定,先主领盖州牧?领:兼任。
B.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戚:忧伤。
C.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指:指责。
D.适见王冲从南来?适:恰好。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派费诗授予关羽前将军的封号,关羽认为自己的职位落后于黄忠,很是生气,所以不肯接受官职。
B.费诗在劝关羽接受封号和劝刘备不要自立时,都举汉初历史为例,但结果却大不一样,关羽接受了劝告,而刘备却将其贬官。
C.在对待孟达一事上,费诗和诸葛亮的观点截然不同,费诗认为孟达是一个反复小人,不值得与他来往,而诸葛亮却没有听从费诗的进言,还给孟达写了一封信。
D.孟达得到诸葛亮的信后,多次与诸葛亮互通书信,准备背叛魏国,魏国派司马懿征讨孟达,诸葛亮因孟达没有坦诚之心,不去救他,孟达被灭。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3分)
译文:
(2)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3分)
译文:
(3)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C
10、A
11、(1)那些创立帝
本题解析:
8.C(指:通“旨”,指皇上的意旨。)
10.A(关羽生气不肯接受官职的原因并非认为自己的职位落后于黄忠,而是认为黄忠年老,不愿与他同列。)
11.关键词:
(1)立,所用,一
(2)见顾本末
(3)斯足下?义
附[参考译文]
费诗字公举,犍为郡南安人。刘璋时任绵竹县令,刘备攻打绵竹时,费诗首先率领全城的人投降。成都平定后,刘备兼任益州牧,任命费诗做督军从事,出任样舸太守,后又回成都任州前部司马。刘备当上了汉中王,派遣费诗拜授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听说黄忠为后将军,生气地说:“大丈夫终究不和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他说:“那些创立帝王事业的人,所用的人决不只一个。以前萧何、曹参与汉高祖刘邦从小就是朋友,而陈平、韩信都是因逃亡而后来归顺的,论他们在朝中的排列,韩信居于最上,没听说萧何、曹参对此而有怨言。今天汉王因一时的功劳,对黄忠施加恩宠。但恩义的轻重难道会和您一样吗!并且汉王与您如同一体,休戚与共,福祸同当,我认为您不应当计较官号的高下,不应把爵禄的多少放在心上。我不过是一个使臣,奉命而行的人,如果您不肯就任,让我就这样回去的话,我会对您的举动感到惋惜,恐怕您将来要后悔!”关羽十分感动,省悟后,立即接受这一任命。
后来大臣们都议论要推举汉中王刘备称帝,费诗上疏说:“殿下因为曹操父子逼迫汉帝,篡名权位,所以才风尘万里,招集军民,准备讨伐奸贼。今天大敌没有消灭,却自己先称帝,恐怕人们心中会对您的动机有所怀疑。过去汉高祖和楚霸王约好,先消灭秦国的人为帝王,等到平定了咸阳,擒获子婴时,高祖还仍然能辞让,何况今天殿下还没走出门庭,就准备自立吗?我的确不希望殿下采纳群臣的意见。”因此而违背了刘备的旨意,降职沩永昌从事。建兴三年,跟随诸葛亮南征。回到汉阳县时,投降过来的人李鸿拜见诸葛亮,诸葛亮接见他时,蒋琬和费诗在坐。李鸿说:“近来经过孟达那里时,刚好碰见王冲从南边来,讲起过去孟达去留的问题,您对他非常痛恨,准备杀死他的妻子和孩子,幸亏刘备不听您的意见。孟达说:‘诸葛亮看待问题有始有末,终究不会这样做。’我们完全不听王冲的话,相信和仰仗您,不再会有什么变化。”诸葛亮对蒋琬和费诗魄:“回到成都后应当写封信给孟达让他知道。”费诗进言说:“孟达这个家伙,过去跟从刘璋就不忠心,后来又背叛先帝,这种反复无常的人,怎么值得给他写信呢!”诸葛亮默然不答。诸葛亮想引诱盂达为外援,最终还是给孟达写信说:“去年南征,年底才回来,不久前和李鸿在汉阳相会,得知一些你的消息,慨然感叹,因而想起你平时心志,难道只是空求虚荣,喜欢做背离的事吗?孟达呀,这实际上是刘封欺负你,以至于伤害了先帝宽容部下的义气。加上李鸿说王冲编造瞎话,说你能够体谅我的用心,不听王冲的挑唆。追忆平生的友情,情思依依向东遥望,所以写给你这封信。”孟达接到诸葛亮的信后,几次往来书信,言辞中表示准备背叛魏国。魏国派遣司马懿征讨他,很快消灭、杀掉了孟达。诸葛亮也因为孟达没有忠诚之心,所以也不去救他。蒋琬执政后,任命费诗为谏议大夫,费诗死在家中。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①调南 和尉,有惠政。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玄宗在东都,酺②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是时颇言帝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谲光丽。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蔿于》。《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
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③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选自《新唐书·传记一百一十九·卓行》)
【注】①窭:贫寒。 ② 酺:聚会饮酒。 ③ 爨:烧火做饭。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 母亡,庐墓侧。——筑庐
B. 会虎为暴——恰巧,正好
C.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定罪
D. 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用车子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河内人其涂炭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乃黜太守。——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D.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太守待以客礼。
A.重为乡党所笑。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服完母亲的丧期,恰巧碰上朝廷有人举荐,元德秀因而被任命为南河县县尉。
B.义释大盗,为民除害,可见元德秀胆识过人
C.五凤楼请命,元德秀借歌舞之机巧妙讽喻,为民请命。
D.元德秀淡泊名利,廉洁勤政,两袖清风,但仍仗义疏财,扶危济困。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划线部分断句。
德 秀 不 及 亲 在 而 娶 不 肯 婚 人 以 为 不 可 绝 嗣 答 曰 兄 有 子 先 人 得 祀 吾 何 娶 为 初 兄 子 襁 褓 丧 亲 无 资 得 乳 媪 德 秀 自 乳 之 能 食 乃 止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B
4.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王叔玠为人雅正,交不苟合。太宗召其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叔玠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 王叔玠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王叔玠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叔玠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释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王叔玠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正:正确
B.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存:想着,思念
C.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贼:杀害
D.伎不进,数被让让:责备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叔玠“为人雅正”的一组是(3分)(????)
①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②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⑤彦博惧,谢罪,叔玠不谢???????⑥时王叔玠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叔玠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B.王叔玠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C.王叔玠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汲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D.王叔玠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叔玠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3分)
译文:????????????????????????????????????????????????????????????
????????????????????????????????????????????????????????????????
(2)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3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正,作动词,纠正。)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C(②是王叔玠向皇上表示诚意与忠心的。④是说太宗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是王叔玠向皇上表明自己忠心劝谏的理由。⑥是交待王叔玠当时辅政的事实。)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为人雅正”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王叔玠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为人雅正”,有的可能能体现“为人雅正”,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3:试题分析:C(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而”译为却、“取”通娶、“乃”译为竟。
(2)这个句子中“材”指才干、“孰与”和……相比,哪个更……、“诸子”指这些人。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参考译文:
王叔玠为人正直,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李世民曾经说:“只有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王叔玠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叔玠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思念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叔玠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妾,怎么会不灭亡呢?”王叔玠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吓?’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叔玠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叔玠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叔玠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叔玠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所至增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四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牖。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氓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溔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
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
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倘佯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堰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过:经过
B.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胜:优美的
C.寇乱殄息,区内无事息:止息
D.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捐:弃
小题2: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是正面描写狼山美景的一组是(???)
①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
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
③山川控引,界绝华戎
④作《咏怀诗》以见志
⑤荫茂树而撷涧芳
⑥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开始便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下来便直笔描写狼山幽深超俗的环境和壮美的景色。
B.写狼山有近景有远景,“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是为近景,“侧身回瞩,江海荡天”是为远景。
C.作者以阮籍作比,点明自己身处盛世、境内太平的欣慰,并表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D.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基调,句式参差,富有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3分)
译文:?????????????????????????????????????????????????????????????????????????
???????????????????????????????????????????????????????????????????????????????
(2)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4分)
译文:?????????????????????????????????????????????????????????????????????????
?????????????????????????????????????????????????????????????????????????????
(3)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3分)
译文:??????????????????????????????????????????????????????????????
???????????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过,拜访。
小题2:④句是写阮籍,⑥句是抒情的句子。
小题3:不是建功立业而是隐居处世。
小题4:略
译文: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在通州掌管专卖税收事务,我去拜访他。十六日,与他到州南的狼山游玩。
山上多古松,桂树、桧树、柏树好几百株,傍着山 势建筑成寺庙,寺庙在树间错落分布。最上面的是支云塔,高高地踞于山巅,万种景象尽收眼底。延伸下去就是萃景楼和准提、福慧等寺庵,也都极为幽深。所到的僧舍,房廊曲折,左右苍翠环绕,与世俗尘世隔绝。侧身回望,江海滔天,几乎就在窗户之下。江那岸,昭文、常熟各山,山色高出蔚然的林际。时令正值中秋,海潮怒涨,澎湃的波涛向西奔腾,好似素白的虹霓,时隐时现。我与莼斋看到这些非常兴奋。
狼山是淮安、扬州以东最为雄险、特别美丽的地方。长江水从岷蜀经吴楚行程万里,到这里江水宽阔无边,与海汇合。江水控制着山川,分开中国与外国,造物者设下这样一个险要的地方,王公贵族认为这非常牢固,古今豪杰之士都重视这里的海防。
过去阮籍遭遇晋国的祸乱,写作《咏怀》诗来表白志向,登上广武山,慨叹时代没有英雄。现在我与莼斋幸运地处在这个时代,太平天国之乱早已平息,国内没有战事,境内没有外国人,同外国也缔结了坚明的条约,中外都庆贺安乐太平,要作深忧远虑,又怎么办呢?
我现在又更加地年老愚钝,被时代抛弃,只想处身世外,抛开许多烦事,在这座山上徜徉。在树的浓荫下采摘山沟的野花;在山上眺望大海,慷慨凭吊古代的兴亡之事;左手拿着书册,右手拿着酒杯,浅唱低吟、或躺或卧,来了却一生。人世间的是与非、太平与混乱,天地间四季的变迁,都如同随风飘落的万千树叶一般细小,对于隐居的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来就书写,作了这篇游记。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