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二)
2017-02-02 03:06: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前3题,每小题3分,共9分,第4题10分)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之安丰场人。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学。从父商于山东,常衔《孝经》、《论语》、《大学》袖中,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如或启之。其父受役,天寒起盥冷水,先生见之,痛哭曰:“为人子而令亲如此,尚得为人乎?”于是有事则身代之。先生虽不得专功于学,然默默参究,以经证悟,以悟释经,历有年所,人莫能窥其际也。一夕梦天堕压身,万人奔号求救,先生举臂起之,视其日月星辰失次,复手整之。觉而汗溢如雨,心体洞彻。
时阳明巡抚江西,讲良知之学,大江之南学者翕然信从。顾先生僻处,未之闻也。有黄文刚者,吉安人而泰州,闻先生论,诧曰:“此绝类王巡抚之谈学也。”先生喜曰:“有是哉!虽然王公论良知,艮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也,是天以艮与王公也。”即日启行,以古服进见,至中门举笏而立,阳明出迎于门外。始入,先生据上坐。辩难久之,稍心折,移其坐于侧。论毕,乃叹曰:“简易直截,艮不及也。”下拜自称弟子。退而绎所闻,间有不合悔曰:“吾轻易矣!”明日入见,且告之悔。阳明曰:“善哉!子之不轻信从也。”先生复上坐,辩难久之,始大服,遂为弟子如初。
阳明归越,先生从之。因问阳明以孔子辙环车制,阳明笑而不答。归家遂自创蒲轮,招摇道路,将至都下。当是时,阳明之学,谤议蜂起,而先生冠服言动,不与人同,都人以怪魁目之。同门之在京者劝之归,阳明亦移书责之,先生始还会稽。阳明以先生意气太高,行事太奇,痛加裁抑,及门三日不得见。阳明送客出门,先生长跪道旁,曰:“艮知过矣。”阳明不顾而入,先生随至庭下,厉声曰:“仲尼不为已甚。”阳明方揖之起。阳明卒于师,先生迎哭至桐庐,经纪其家而后返。开门授徒,远近皆至。同门会讲者,必请先生主席。阳明而下,以辩才推龙溪①,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於眉睫之间,省觉人最多。谓“百姓日用即道”,虽僮仆往来动作处,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闻者爽然。?(黄宗羲《泰州学案》有删节)
注释:①龙溪:姓王名畿,字汝中,明代阳明学派代表人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学。竟:完毕,终了
B.吉安人而泰州寓:寄居,居住
C.痛加裁抑裁抑:制裁、惩戒
D.经纪其家而后返经纪:经营、买卖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艮“行事太奇”的一组是()
①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②天寒起盥冷水
③始入,先生据上坐。④以古服进见,至中门举笏而立。
⑤自创蒲轮,招摇道路⑥厉声曰:“仲尼不为已甚。”

A.④⑤⑥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艮曾“一夕梦天坠压身,万人奔号求救,先生举臂起之,视某日月星辰失次,复手整之”。这一极其神话色彩的故事,无疑隐喻了王艮对晚明社会的认识与自己的抱负。
B.王艮认为自己虽然与王阳明一谈“良知”,一谈“格物”,但如果两人的学问如出一辙,那就是上天把王阳明授予天下后世的盛举,足见王艮对王阳明佩服之至。
C.自从王阳明去世以后,天下具有雄辩之才的当推王畿。然而天下心学之士有的相信他的理论有的不相信,只有王艮能在举手投足之间,让人领悟体会心学最多。
D.王艮讲学并不注重理论的辨析,主张“百姓日用即道”,即平时只要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
小题4:(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退而绎所闻,间有不合,悔曰:“吾轻易矣!”(3分)
?
②当是时,阳明之学,谤议蜂起,而先生冠服言动,不与人同,都人以怪魁目之。(4分)
?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前 辈 谓 仕 宦 而 至 将 相 为 人 情 之 所 荣 是 不 知 荣 也 者 辱 之 基
也 惟 善 自 修 者 则 能 保 其 荣 不 善 自 修 者 适 足 速 其 辱。
——(元)张养浩《为政忠告·修身第一》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经济:料理、安排。全句可以译成:料理好王阳明的家室之后才回来。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采用排除法。①说明王艮勤学善问;②说的是王艮之父;③表现王艮自负才学。
小题3:
试题分析:“虽然王公论良知,艮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也,是天以艮与王公也”意思是说如果阳明与自己所见略同,那么这是“上天”降此人物于天下后世;如果阳明与自己所见不同,那么这是“上天”降此人物与我并立于天下后世。可见心斋自负甚高。
小题4:
试题分析:(1)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应注意翻译古文“信、达、雅”的总要求。①回去探究所学知识,中间有不吻合的,(王艮)就后悔说:“我太轻率了!”关键字:“绎”译为“探究”,“合”译为“吻合”,“轻易”译为“轻率”。②恰逢这个时候,王阳明的学问,遭受了如群峰飞舞,纷然并起的指责非议,而先生的穿戴言行,与一般人不同,京城的人把他当作怪物头目。关键字:““当”译为“恰逢”,“蜂起”译为“如群峰飞舞”,“魁目”译为“头目”。
文言文翻译: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之安丰场人。七岁到乡里私塾接受教育,但家境贫穷未能学完。跟随父亲到山东经商,常常把《孝经》、《论语》、《大学》藏在衣袖中,碰到人就质询问难,久而久之就能随口谈论见解,就像受到启发一样。他的父亲受到役使,早上天寒起床只能用冷水洗浴,先生看到之后痛哭说:“作为人子却让父亲如此遭受磨难,还能称为人吗?”于是有事则以自己单薄的身体承担很多。先生虽然不能在学问上有专门研究,但默默参详探究,用儒家经典来印证自己所领悟的知识,用领悟的知识来解释经典,经过多年研究,没有人能知道他探究的边际。一天晚上梦到天塌陷下来压在自己身体上,万人奔号求救,先生举臂托起,看到那些日月星辰失去了位置,用手理顺了日月星辰的位置。醒来汗如雨下,顿时觉得心里和身体透明清澈。
当时王阳明任江西巡抚,传播良知(王阳明的心学)学问,长江以南的学者一致相信跟随学习。只有先生地处偏僻之所,没有听到这门学习。有个叫黄文刚的人,籍贯吉安,而人居住在泰州,听到先生的论学,惊奇地说:“这与王巡抚谈论的学问非常相似啊。”先生惊喜地说:“有这样的事情!虽然王公论良知,艮谈格物,如果阳明与自己所见略同,那么这是上天降此人物于天下后世;如果阳明与自己所见不同,那么这是上天降此人物与我并立于天下后世啊。”当天启程,穿着古代礼服进见,到中门举手板而站立,阳明出到门外迎接。开始进去的时候,先生占据上座。互相辩驳很久之后,心里略微被折服,先生把自己的座位移到侧面坐着。辩驳完后,先生就感叹说:“简单直接,我王艮赶不上啊。”下拜自称弟子。回去探究所学知识,中间有不吻合的,(王艮)就后悔说:“我太轻率了!”第二天进去拜见王阳明,把自己的懊悔告诉了他。阳明说:“好啊!你不轻易盲从。”先生又占据上座,辩驳很久之后,心里才大为佩服,就像当初一样恭敬地执弟子礼。
阳明回越地,先生跟随。先生趁机向阳明问孔子怎么利用辙环制车的,阳明笑而不答。先生回家就自创蒲轮,招摇于道路,行将至都城之下。恰逢这个时候,王阳明的学问,遭受了如群峰飞舞,纷然并起的指责非议,而先生依然着冠服言行如故,与一般人不同,京城的人把他当作怪物头目来看。在京的同门劝先生赶快回去,阳明也写信责备先生,先生才回到会稽。阳明因为先生心气太高,行事太奇,狠加惩戒,到家三日不能拜见。阳明送客出门,先生长跪道旁,曰:“艮知过矣。”阳明不顾而入,先生随至庭下,厉声曰:“仲尼对人处罚尚且适可而止。”阳明才揖让先生起来。阳明卒于京师,先生迎柩一路哭至桐庐,料理好王阳明的家室之后才回来。先生开门授徒,远近皆至。同门会讲者,必请先生坐在正中的位置。自从王阳明去世以后,天下具有雄辩之才的当推王畿。然而天下心学之士有的相信他的理论有的不相信,只有王艮能在举手投足之间,让人领悟体会心学最多。王艮讲学并不注重理论的辨析,主张“百姓日用即道”,即平时只要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听的人顿觉神清气爽。
(2)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解答时要注意依照以下步骤完成:①读文段,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②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③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④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⑤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 “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此题答案为:前 辈 谓 仕 宦 而 至 将 相 /为 人 情 之 所 荣/ 是 不 知 荣 也 者 辱 之 基 也 /惟 善 自 修 者/ 则 能 保 其 荣 /不 善 自 修 者/ 适 足 速 其 辱。
译文:古人说做官做到将相,被世人公认是一种荣耀,说这话的人可能并不知道荣耀与耻辱并存这个道理。只有善于自我修养的人,才能保持他的荣耀;不善于自我修养的人,荣耀只会给他加速带来耻辱。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⑦所以游目骋怀 ⑧望美人兮天一方 ⑨仰观宇宙之大 ⑩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A.①②③④⑨     
B.⑤⑥⑦⑧⑩
C.①③⑥⑦⑨
D.②④⑤⑥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1:解释下面的句子(2分)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
小题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如何形象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2分)
??????????????????????????????????????????????????????????????????????????????????????????
??????????????????????????????????????????????????????????????????????????????????????????
小题3:为什么“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3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庸俗浅薄(1分)的人能跟他一起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该句子时,庸俗浅薄一分,“事”译为侍奉一分,这两个关键词每个一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小题2:试题分析:“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还是要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只有能准确翻译出句子,才能准确把握里面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小题3:试题分析: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 "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 "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点评:先翻译句子,然后再品味其中含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资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中三年级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佣赁以养母,以孝闻于乡里。年十六,乡人蔡道斑为湖阳戍主,攻蛮锡城,反为蛮所困,道根救之。匹马转战,杀伤甚多,道斑以免,由是知名。
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道根犹以私属从军。及显达败,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金革夺礼,古人不避,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
豫州刺史韦睿围合肥,克之。道根与诸军同进,所在有功。六年,魏攻钟离,高祖复诏睿救之,道根率众三千为睿前驱。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及淮水长,道根乘战舰,攻断魏连桥数百丈,魏军败绩。
道根性谨厚,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虏掠。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十六年,都督豫州诸军事。将行,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州。”
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问。普通元年正月,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时不可失,吾其行矣。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且战又不利,因退走??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明主自鉴功之多少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中使累加存问②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9.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冯道根谋略的一组是
①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
②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
③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
④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
⑤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
⑥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虏掠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道生以孝顺闻名,靠帮工养活母亲。母亲去世后,冯道根回家守丧。投奔高祖时,他认为因战事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只要能扬名后世,也是孝顺。
B.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众军收复南阳等五地时,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犒劳陈军,并向陈显达进言。尽管陈显达不听,冯道根还是派自己的人马跟随部队。
C.冯道根谨厚俭约。当部下埋怨他不争功时,他用道理开导他们;虽然地位显达,而居住的房屋不加营缮,家中萧然无物,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
D.冯道根重到豫州担任军事长官,豫州将士个个都很高兴,高祖常常称赞他,认为只要有冯道根在的地方,就能让朝廷想不到又得到一州。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显达败,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口不论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D
9.A
10.?????D

本题解析:
8.D(两句中的“存”都是“看望、慰问”的意思。A副词,①表示婉商语气;②表示祈使语气。B①连词,于是,就;②介词,经由。C①清楚,明白;②意动用法,以……为鉴。)
9.A(⑤表示道根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方法;⑥表示道根带兵纪律严明。)
11.?????D(文中“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州”的意思是“冯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州”,也就是指不用朝廷牵挂那一州的治理之事。)
11.(10分)
(1)本题4分,意思对得1分,第二个“及”、“指示”、“全”各1分。
(2)本题2分,意思对得1分,“论”1分。
(3)本题4分,意思对得1分,“引”、“于武德殿”、“图”各1分。
【译文】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地人。冯道根幼时失去父亲,靠帮工养活母亲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十六岁时,乡人蔡道斑任湖阳戍主,蔡道斑攻打蛮锡城,反而被蛮人围困,道根救了他。道根单枪匹马左右迎战,杀伤的敌人很多,蔡道斑因此幸免于难,冯道根由此而知名。
齐朝建武末年魏朝皇帝拓跋宏侵犯攻陷南阳等五郡,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众军再收复五地。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犒劳陈军,趁机劝说陈显达:“不如将船舰全部丢在酂城,军队并行而进,挨次建立营寨,击鼓前进。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马上就可以攻破魏军。”陈显达不听,冯道根还派自己的私交跟随部队。等到陈显达为魏人所败,道根每到险要之地,就停下马来指路,众人靠道根而得以保全。
齐永元中,因为母亲去世,冯道根回到家。听说高祖建立义师,道根便对亲友说:“因战事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扬名后世,这难道不是孝顺吗?时机不可丧失,我走了。”道根领着能够打仗的乡人子弟,全部归附了高祖。道根刚到阜陵时,修城池,远派侦察兵,就像敌人将来一样,众人都取笑他。城池还没有修好,遇到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兵二万,铺天而来。道根修的壕沟堡垒尚不坚固,城中人又少,大家都大惊失色。道根命令大开城门,慢慢整装登上城门,选出精兵二百人出城与魏军作战,打败了魏军。魏军见梁人闲适,况且作战又不利,于是退军。
豫州刺史韦睿围攻合肥,攻下合肥。冯道根和各路兵马一道行进,所到之处都立下功劳。六年,魏军攻打钟离,高祖又诏令韦睿解救钟离,冯道根率三千兵士充当韦睿的前军。到达徐州,计划占据邵阳州,修筑堡垒挖掘壕沟,以威胁魏城。冯道根能跑马丈量土地,根据马脚印来分配事情,城沟马上修好了。等到淮河水增涨,冯道根乘战舰,攻断魏军连接起来的数百丈桥梁,魏军大败。
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做将领能够驾驭士卒,从村边小道走过,将领士卒不敢掳掠。每征伐一地,始终不谈及自己的功劳。他的部下有人埋怨责备他,道根解释说:“明主自会明白功劳的多少,我们操什么心呢?”高祖曾经将冯道根指给尚书令沈约说:“这个人不谈论自己的功劳。”在州郡,冯道根温和地管理,清静太平,为部下所思念。在朝廷,虽然地位显达而性格不奢华,他居住的房屋墙壁不加营缮,没有兵器、服饰、侍卫,进入室内则空空的,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
十六年,冯道根都督豫州诸军事。准备起身,高祖领着众臣在武德殿为他饯行,令画工看着道根,将他的形象画下来。豫州重得道根,人人都很高兴。高祖常常称赞说:“冯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州。”
冯道根担任豫州刺史时间不长,得病,上表请求回京。返回京都后病情更重,中使多次探视道根。普通元年正月,去世,终年58岁。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吾尝跂而
②故愿见太后
③金就砺则
④兵革非不坚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