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愈穷则愈工。穷:生活贫穷。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羁: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D.犹从辟书,为人之佐。??辟书:聘书,指接受某部门长官的聘请。
C.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荐: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②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
B.①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②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C.①非诗之能穷人。??②而写人情之难言。
D.①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②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3.下列句子中补充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梅圣俞)辄抑于有司B.(语诗者)乐于诗而发之
C.(谢景初)次为十卷。D.(予)辄序而藏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组是
①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②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④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⑤殆穷者而后工也。
⑥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 D.①②⑤
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亡友困厄生活的同情和不平。
B.对亡友其人其诗文的赞美倾慕。
C.对造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社会的批判。
D.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6.下列有关“诗穷而后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A.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磨砺,幽愤郁积时,方能写出内容精美的诗歌作品。
B.序中“达”“穷”皆限指政治仕途。为此,作者对梅尧臣仕途困顿表示了痛惜,同时他还高度评价了梅尧臣的诗作。
C.在欧阳修之前,孔子有“诗可以怨”、司马迁有“发愤著书”、韩愈有“不平则鸣”的说法,“穷而后工”的观点,是对前人思想的发展。
D.作者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观点,深刻地概括了古代作家生活境遇和诗歌创作的关系。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尧臣的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行文先议后叙,转换自然。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怜友惜才,将梅尧臣设计为“御用诗人”,固然有情感深厚地为友人鸣不平的意思,但多少显露了他的思想局限。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或用“/”句读。(10分)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分)
(2)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2分)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3分)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2分)
参考答案:
1.A
2.B
3.B
4.D
本题解析:
1、穷:困顿
2、①然而,转折连词;②并且,并列连词
3、应为“梅圣俞”
4、③写梅圣俞如何成为官吏的;④是梅圣俞文风的特点;⑥作者的评价
5、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于此
6、这里的“穷”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
7、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
8、参见译文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②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孔子在本章中阐述了一个什么原则?
参考答案:
(1)①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
本题解析:关键词或采分点
(1)①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②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2)管理国家应当重视“正名”,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如果卫国的君主等待您去治理国政,您将要首先做什么 "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不当吧!"子路说:"是这样的吗 您太迂腐了,为什么要纠正名分 "孔子说:"你怎么这么卤莽!君子对于他不懂的事情,一般都采取保留态度.名分不正当,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说话不能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好.事情办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就举办不起来;国家的礼乐制度举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公正;刑罚不公正,百姓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要说得通,话说得通,也一定能行得通.君子对于措辞说话要没有一点随便马虎罢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漫漫而游漫:随意
B.穷回溪穷:尽
C.箕踞而遨遨:观赏
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施施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
B.穷山之高而止蚓无爪牙之利
C.醉则更相枕以卧輮以为轮
D.游于是乎始生乎吾前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B.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表现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构成对比。
C.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穷:走遍。根据“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可推测穷与“上”“入”用法一样,为动词,结合语境应理解为“走遍”。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A而均表修饰,B前名为结构助词,的;后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前句为连词,而;后句为介词,把;D前句为语气助词;后句为介词,在。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以往所游并没有真正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僇人”解释为罪人,“惴栗”解释为忧惧不安;第二句时注意“苍然”解释为苍茫,“至无所见”理解为直到一无所见。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身:亲自。 ??
B.遂去其贼????????????去:离开。 ??
C.更折节为俭???????????俭:抑制、约束。 ??
D.解姊子负解之势??????? ???负:依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风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钟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又言:“近奉诏募人佃官民荒田,官田准民田起科,无人种者除赋额。昆山诸县民以死徙从军除籍者……减税。其他官田没海者,赋额犹存,宜皆如诏书从事。臣所领七县,粮税轻重不均。……?乞敕所司处置。”帝悉报许。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钟之后李从智、朱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钟矣。(选自《明史》第一六一卷·况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提升官职
B、锄豪强,植良善/培植,帮助
C、宜皆如诏书从事/应该
D、钟尝丁母忧/忧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有邹亮者,献诗于钟/激于义而死焉者
C、或为匿名书毁亮/为其不可得而法
D、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安陵君其许寡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为民“兴利除害”的一组是(???????)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②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③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
④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⑤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⑥锄豪强,植良善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于官职,后因尚书蹇义、胡濙等推荐做了苏州知府。
B、况钟刚到苏州的时候,装着办事无主意的样子,僚属都认为他容易对付,他摸清情况后,严厉惩治了那些贪虐庸懦的官员。
C、况钟做了苏州知府时为民“兴利除害”,上疏为160人免去了平民改为军籍之事,为1240人免除了身负的军役……他锄豪强,植良善,做了很多对民有利之事。
D、况钟任满时,当地百姓都?跑到巡按御史张文昌那里,请求让况钟再任,去世时,官员百姓都为他哭泣,并为他立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C
4、C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