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渔人一件件被他数落得都感叹惊讶。)
B.失其所与,不知。(失去同盟国,是不智。)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荆柯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郭忠孝,字立之,河南人,签书枢密院事逵之子。受《易》《中庸》于程颐。少以父任补右班殿直,迁右侍禁。登进士第,换文资,授将作监主簿。年逾三十,不忍去亲侧,多仕於河南筦库间。宣和间,为河东路提擧。解梁、猗氏与河东接壤,盗贩盐者数百为群,岁起大狱,转相告引,抵罪者众。忠孝止治其首,馀悉宽贷。宰相王黼怒之,坐废格盐法免。
靖康初,召为军器少监。入对,以和议为非是,力陈追击之策,谓:“兵家忌深入,金人自燕蓟兴兵,逾河朔,犯都城,其锋不可当,今锐气且衰,又顾子女玉帛之获,故议和以款我师。今诸道之师集矣,宜乘其惰击之,若不能击其归,他日安能御其来。”上命与宰相吴敏、枢密李纲议,忠孝复条上战守利害、士马分合之策十馀事。主和者众,卒不用其策。改永兴军路提点刑狱,措置保甲。初,议者请择保甲十万刺为义勇,分隶河朔诸郡。忠孝曰:“保甲岁久,死亡者众,择三万人守都城可也,河朔骑兵之地,非保甲所宜。”上从之。忠孝亟走关陕,得胜兵三万,分隶十将,择一将统之。继遣兵趋泽、潞,听宣抚司节制。
金人再犯京师,永兴帅范致虚率诸军繇淆、渑入援,忠孝曰“金人深入,而河东无守备,愿分兵走太行,扼其归路,彼必来战,城下之围可缓。”致虚以为然。檄河中守席益、冯翊守唐重与忠孝同出河东,为牵制之擧,大军尽出函谷。
及金人犯永兴,兵寡,或劝忠孝以监司出巡,可以避祸。忠孝不答,与经略唐重分城而守。忠孝主西壁,唐重主东壁。金人陈城下,忠孝募人以神臂弓射之,敌不得前。已而攻陷城东南隅,忠孝与重及副总管杨宗闵、转运副使桑景询、判官曾谓、经略主管机宜文字王尚、提擧军马武功大夫程迪俱死之。
(选自《宋史》,有删节)
注:①燕蓟:燕州、蓟州,地名。②河朔:河东、朔方,地名。③繇:同“由”,从,自。淆、渑:淆水、渑池,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孝止治其首治:惩治
B.坐废格盐法免坐:因犯……罪
C.非保甲所宜宜:应该
D.逾绛州,破太平砦破:攻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少以父任补右班殿直忠孝募人以神臂弓射之
B.力陈追击之策宣乘其惰击之
C.议者请择保甲十万刺为义勇以和议为非是
D.卒不用其策其锋不可当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
A.受《易》《中庸》于程颐
B.忠孝独以蒲、解军三千至猗氏
C.河朔骑兵之地,非保甲所宜
D.斩首数百级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忠孝曾师从程颐,少年时因其父荫庇而做官,后来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
B.郭忠孝在惩治盐贩时只是惩罚了盐贩的首领,从犯都宽大处理,他也因此被免官。
C.郭忠孝足智多谋,敢丁发表自己的见解,曾多次向皇帝和长官进言,而且都被采纳。
D.郭忠孝在金兵进犯永兴时,没有采纳别人让他以巡视的名义躲避的建议,最后战死。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忠孝日金人深入而河东无守备愿分兵走太行扼其归路彼必来战城下之围可缓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今锐气且衰,又顾子女玉帛之获(4分)
②会大军失利淆、渑间,乃引还(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东都选事/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德: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微:地位卑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而君幸于赵王
B.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相如因持璧却立
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D.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②。”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④,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⑤:“君使服之于内⑥,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⑦,则外莫敢为也⑧。”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⑨。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前548年在位。好:(hào)喜好。丈夫:成年男子。②带:衣带。③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④寡人:寡德之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⑤对:回答。⑥内:指王宫内。⑦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⑧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为:指穿。⑨莫之服:即“莫服之”。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而前置。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国人尽服之()
②公使吏禁之()
③犹悬牛首于门()
④不逾月()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 )
例:国人尽服之。
A.而国人莫之服。B.而禁之于外
C.公使吏禁之 D.吾道一以贯之。
3.从文中找出与下列义项相同的文言词。
①那么(??? )???②为什么(??? )
③很好(??? )???④您(???)
4.用一四字短语概括“妇人而丈夫饰”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探究
A.灵公有个什么爱好?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的一个什么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假如你将来也从事管理工作,你能从本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宜黄何尉序
(南宋)陆九渊
民甚宜其尉,甚不宜其令;吏甚宜其令,甚不宜其尉:是令、尉①之贤否不难知也。尉以是不善于其令,令以是不善于其尉:是令、尉之曲直不难知也。东阳何君坦尉宜黄,与其令臧氏子不相善,其贤否曲直,益不难知者。夫二人之争,至于有司,有司不置白黑于其间,遂以俱罢。县之士民,谓臧之罪,不止于罢,而幸其去;谓何之过,不至于罢,而惜其去。臧贪而富,且自知得罪于民,式②遄其归矣;何廉而贫,无以振其行李,县之士民,哀其穷而为之裹囊以饯之,思其贤而为之歌诗以送之,何之归亦荣矣!
比干③剖心,恶来④知政;子胥鸱夷⑤,宰嚭⑥谋国。爵刑舛施,德业⑦倒植,若此者班班见于书传。今有司所以处臧、何之贤否曲直者,虽未当乎人心,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岂不远哉?况其民心士论,有以慰荐扶持如此其盛者乎?何君尚何憾!
鲁士师如柳下惠⑧,楚令尹如子文⑨,其平狱治理之善,当不可胜纪,三黜三已之间,其为曲直多矣!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况今天子重明丽正,光辉日新。大臣如德星御阴辅阳,以却氛祲。下邑一尉,悉力卫其民,以迕墨令,适用吏文,与令俱罢,是岂终遗逸厄穷而已者乎?何君尚何憾!
虽然,何君誉处若此其盛者,臧氏子实为主也。何君之志,何君之学,遽可如是而已乎?何君是举亦勇矣!诚率是勇以志乎道,进乎学,必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吾所望于何君者。不然,何君固无憾,吾将有憾于何君矣!
[注]①令、尉:令,行政长官;尉,司法长官。②式:通“轼”,名词动用,装上车。③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纣王剖心而死。④恶来:商纣王宠信的奸臣。⑤鸱夷:皮囊,伍于胥死后尸体被盛在皮囊中丢到河里。⑥宰嚭:吴王夫差的太宰,夫差打败越国后,勾践对他进行贿赂和收买,于是达成议和,使越国得到复国图强的机会。⑦业:特指恶业,做了坏事。⑧柳下惠:春秋时鲁大夫,掌管刑狱,三次被贬职。⑨子文:春秋时楚国令尹,曾三次被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阳何君坦尉宜黄尉:县尉。
B.式遄其归矣遄:迅速。
C.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揆:比较。
D.以迕墨令迕:违背。
小题2: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何坦廉洁清贫、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民甚宜其尉
②其平狱治理之善,当不可胜纪
③无以振其行李
④何君尚何憾
⑤哀其穷而为之裹囊以饯之
⑥悉力卫其民,以迕墨令
⑦何之归亦荣矣
⑧诚率是勇以志乎道,进乎学
A.①④
B.③⑥
C.②⑤
D.⑦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慰何坦时,陆九渊多次用了“何君何憾”,以表现何坦虽无错而被免职,但由于获得了百姓的爱戴歌颂,所以不必抱恨。
B.文章开头就从正反两方面提出了检验官吏贤否的标准:民心的向背和僚属的好恶。
C.第二、三段,分别引用史实,说明何君的遭贬没有什么遗憾,而且还有再被起用的希望。
D.本文是一篇赠序,县尉何坦由于官居次位而与县令不和,并因此被免职,作者写作本文表示慰问和勉励。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爵刑舛施,德业倒植,若此者班班见于书传。(3分)
(2)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4分)
(3)何君主志,何君主学,遽可如是而已乎?(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