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2-07 18:21: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5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小题1:说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基本含义。(2分)
小题2:结合现代生活,举例说明怎样才能既做到“智者动”,又做到“仁者静”。(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参考答案: 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先需要解释出“智者”和“仁者”的含义,“智者”即有智慧的人,“仁者”即有仁德的人。然后需要解释水和山的特点,水:变动自如,山:稳重安定。最后,需要找出二者的相似点: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就像水一样;有仁德的人坚守道义,稳重安定(或执着守望),就像山一样。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时,可以把句子分割为若干个词语单位,先把这些词语解释清楚了,那么整个句子的含义自然也就解释清楚了。如果句子中有比喻的修辞,可以找到喻体的特点,然后结合喻体去理解本体。
小题2:
试题分析:这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这种题型,学生可以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然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完成本题的答案。这种题型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点评: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 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常用义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B.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C.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D.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的贾谊与晁错的政论文,论事说理,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具体透彻。其代表作有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
B.普希金是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惠特曼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草叶集》创立了自由诗体,开一代诗风。
C.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在戏剧作品中,供状物叙事之用,是戏剧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
D.《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参考答案:C本题解析:散曲作为曲的一种体式,是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供清唱吟咏之用,以抒情为主,也称清曲。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腰①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眼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腥,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广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官。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②,射稽八板;摘③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节选自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略有改动)
  注:①腰:同“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擅: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处女子之色,无于治/害:妨害。
B.其身则可/体:实践。
C.讴癸,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其功/度: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入主听言也美其辩②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B.①人主览文而忘有用②与时俯仰以通狂惑
C.①恐人怀其文忘其直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D.①臣师射稽之讴又贤癸②故燕王欲结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入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翻译句子。
(1)身虽瘁腥,犹未有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其人而已己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B
4.(1)即使身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①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更令梁繇靡御,虢射为右,辂②秦穆公。穆公壮士冒败晋军,晋军败,遂失秦穆公,反获晋公以归。秦将以祀上帝。晋君姊为穆公夫人,衰绖③涕泣。公曰:“得晋侯将以为乐,今乃如此。且吾闻箕子见唐叔之初封,曰‘其后必当大矣’,晋庸可灭乎!”乃与晋侯盟王城而许之归。晋侯亦使吕省等报国人曰:“孤虽得归,毋面目见社稷,卜日立子圉。”晋人闻之,皆哭。秦穆公问吕省:“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惧失君亡亲,不惮立子圉,曰‘必报雠,宁事戎狄。’其君子则爱君而知罪,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此二故,不和。”于是秦穆公更舍晋惠公,餽④之七牢。十一月,归晋侯。   
(《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騺:马难起步貌。 ②辂(yà亚):通“迓”。迎上前去。
③衰(cuī)绖(dié):丧服。④餽:kuì,赠送财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代:世代
B.卒与粟,自雍属绛      属:接连
C.晋侯亦使吕省等报国人曰   报:报告
D.于是秦穆公更舍晋惠公    更舍:改换…住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且吾闻箕子见唐叔之初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乃与晋侯盟王城而许之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B.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C.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D.秦国将领杀死了晋惠公祭祀上帝。由于晋君的姐姐是穆公夫人,她身穿丧服哭泣不止。穆公安慰说,还有晋侯在,晋不会灭亡的。最后秦穆公就和晋侯结盟并允许他返回晋国。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代:更替)
小题2:D.(A于:向/对,对于 B以:凭借/把 C且:而且/尚且 D而:并且)
小题3:B.(A两国国君不是询问本国怎样渡过饥荒,而是商议是否答应他国的求助。C并没有这样的建议,曲解原文。D秦国并没杀死晋惠公,晋侯就是晋惠公。)
文言文参考译文:
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穆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运粮车从雍一直接连到绛。五年(前646),秦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了给秦土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如今秦国饥荒请求来买粮食,给他粮食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并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645)的春天,秦穆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土地;晋国闹饥荒,秦国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而晋国违背它的请求,竟想趁着它出现饥荒攻打人家: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显示任用庆郑都是吉利。惠公说:“庆郑(说话)不恭敬。”就改让步阳驾战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
九月壬戌日,秦穆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重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叫庆郑驾战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失败不也是应该的吗?”说完,庆郑就走了。惠公改让梁繇靡驾战车,虢射担任护卫迎击秦穆公。穆公的勇武士兵冲击打败了晋军,晋军败退,就丢失了将要抓获的秦穆公,秦军反而俘获了晋惠公带回秦国。秦国将要杀死他祭祀上帝。晋君的姐姐是缪公夫人,她身穿丧服哭泣不止。穆公说:“俘获了晋侯应该庆贺高兴啊,现在你竟会是这样。并且我听说箕子看到唐叔刚刚被分封时说过‘他的后代一定会强大’,晋怎么能灭亡呢?”于是,秦穆公就和晋惠公在王城结盟并允许他返回晋国。晋惠公也派吕省等人回报国人说:“我虽然能回国,但也没有脸面见社稷之神,占卜选定日子让子圉继位吧!”晋人听到这话都哭了。秦穆公问吕省:“晋国人和睦吗?”吕省回答说:“不和睦。老百性怕失去国君亲人战死,不怕子圉继位,都说:‘一定报此仇,宁可侍奉戎、狄。’那些贵族们则爱护自己的国君,知道有罪,正等待秦送回国君的命令,他们说:‘一定报答秦国对晋国的恩惠’。有这两种情况,所以晋国不和睦。”于是秦穆公改换晋惠公的住处,馈赠晋惠公七牢牺牲。十一月,秦送回晋惠公。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