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2-07 19:35: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居: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诣:前往
D.终不复言复:回答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躲起来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A项“居”为通假字,通“聚”,应理解为“聚积、搜集”。B项“券”,根据上文提示可知应该理解为“借据”。C项“诣”理解为“前往”,较常见,难度不大。D项“复”有“回答”的义项,但将回答带入原文,并不通顺。应解释为“再”。
小题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A项第一句“之”为代词,代“采药的人们”;第二句“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第一句“以”为连词,应理解为“因为”,第二句“以”为介词,应理解为“因此”。C项第一句“其”应理解为“大概”,第二句“其”应理解为“这、这样”。D项中“益”,在两句中都作副词,应理解为“更加”。
小题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
A项中“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多”有误,恰恰颠倒了“馈赠”一词的主客体,根据前文表述可知,宋清帮助了很多人,这些人纷纷报答宋清的恩德,馈赠宋清。
小题4: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宋清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做人的高尚境界”,这是对宋清的盲目拔高,宋清做生意也赚钱,只是为人处世的方式不同,比一般人高明。宋清自己的表述已经证明这一点。
参考译文:
宋清,是长安西边药场的人。储存着好药材,有从深山大泽采药来的人,一定会把药材送到宋清这里来,宋清总是好好地招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材来辅助配合药方,往往容易有效,大家都称赞宋清。那些生了病、头痛、皮肤痛的人们,也都乐于向宋清求药,希望病好得快些,宋清总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即使是有些没带钱的人来,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债券、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的高,宋清不曾跑去向他们收帐。有些他不认识的人,从远方来,拿债券赊欠,宋清也并不拒绝对方。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大概对方)不能还债了,往往就把债券、欠条给烧掉,最后就不再提此事。市井中的普通人因为宋清的奇特,都笑他,说:“宋清,真是个大白痴啊!”
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的人吧!”宋清听了后说:“我宋清只是个赚钱来养活妻小的人罢了,并不是个有道的人;然而说我是个大白痴,那也错了。”
宋清买卖药材四十年了,所烧掉的债券、欠条有数十到数百人,他们有的人是大官,有的人管理好几个州大的地方,他们的俸禄很多,要送礼物给宋清的人真是不绝于户。宋清虽然不能立刻得到他们的回报,(甚至)即使赊欠到死的人成千上百,也不妨碍宋清成为富有的人啊!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因为长远,所以能成就广大的利益,哪里像一般的小商人!偶尔要不到债,就勃然变色、大为愤怒,接着就相互詈骂而成为仇人。他们的赚钱取利,不是很肤浅很狭隘吗?依我看来,真正的白痴,大有人在啊!宋清实在是因为这个样子而获得大利,又不胡作非为,持之以恒地保持这样的作风,最后也因此而富有。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优厚地报答宋清。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猴群盗食田粮????????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之去??????腾跃
C.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智能亦自可韬???????????????语妻曰……
B.非徒武力雄一时也???????????越关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尽?????????吾病死,汝亦饿死耳
3.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B
4、D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家。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注]广柳车:供运输用的大牛车。
轺车:轻便的小马车。
小题1:朱家对滕公谈话的内容,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忌恨壮士,逼得他去帮助敌国,这就是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墓的缘故
B.臣下为主子效劳,这是他的职责,季布为项羽困迫刘邦,不当追究
C.正因为季布很贤能,这才引起皇上的忌恨
D.对季布追捕过急,实际上是逼他去帮助敌国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善于用兵,而又能刚能柔,身受屈辱,隐忍以待。
B.朱家要救季布有两种办法:一是送他到匈奴或南越,这势必要帮他们侵扰中原;二是请刘邦赦免他,则自己要冒灭族的危险。冒险用第二种办法,说明朱家明大义。
C.高祖起初悬赏捉拿季布,是因为季布为项籍、项羽叔侄所用,并多次使他困迫。
D.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好侠仗义,一定是把季布藏起来了,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本题解析:
小题:(“很贤能”错,是因为“数窘汉王”)
小题:(项籍,字羽)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国人。坚守信用,急人危难,在楚国很有名。项羽让他带兵,好几次逼得汉王很为难。等到项羽被消灭,高祖就悬赏千金,购捕季布,有人敢藏他让他居住,罪行要牵连到三族。季布藏在濮阳周氏那里。周氏说:“汉朝官府购捕先生您非常紧急,追迹将要到我家了,将军您能听我的,我敢献出计策;如果不能,我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就给季布剃去头发,用铁箍束颈,扮成囚犯,穿上粗麻衣,藏在大牛车里,并和他的家僮几十人卖到鲁朱家那里。
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就把他买下来,让他到田间劳动,告戒他儿子说:“田里的事要听从这奴隶,吃饭一定要跟他在一起。”朱家就乘着一辆轻便车到洛阳,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挽留朱家宴饮了几天,朱家就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要这样急迫抓捕他?”滕公说:“季布屡次替项羽困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得到他。”朱家说:“您看季布这人怎样?”滕公说:“是贤能的人。”朱家说:“作为臣下的,都是各自替他的主公办事,季布替项羽办事,是他的职分。项羽的臣下能全部杀光吗?现在皇上刚刚得到天下,仅仅因为一己私怨,就悬赏通缉一个人,怎么向天下人显示出(心胸)不广阔呢!况且像季布这样贤能,汉朝官府却如此急迫悬赏通缉,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向南逃到南越。忌恨豪壮之士使到他去帮助敌国,这也是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尸的原因。您何不慢慢伺机向皇上进言?”
汝阴侯滕公心里知道朱家侠义,料想季布就藏在他那儿,就答应说:“好。”等到有机会,果然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进言。皇上就赦免了季布。在这时候,各位公卿都称赞季布能刚能柔,朱家也因此在社会上闻名。季布受到召见,向皇上致谢,皇上任命他为郎中。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公孙景茂,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迁太常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召拜汝南太守,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减俸禄为汤药,多方振济之,赖全活者千数。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仕,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北史·循吏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太常博士。稍:渐渐。
B.属平陈之役。属:正值。
C.上优诏听之。听:聆听。
D.论者称为良牧。牧:指州的长官。
小题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B.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以母忧去职?????????????????????属平陈之役赐以马舆???????????????????????便道之官
周武帝闻而召见<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D.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C.

?
??????????????????论者称为良牧野祭而去?????????????????????????景茂减俸禄为汤药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德化: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
B.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秩俸:官吏的俸禄。
C.有修理者,……乃褒扬称述。修理:整修,使坏的东西恢复原状。
D.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都会:大会,集会。
小题4: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景茂德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察孝廉,射策甲科。???????????②法令清静。
③多方振济之。?????????????????④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⑤阅视百姓产业。???????????????⑥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小题5:下面对文意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景茂是北朝著名的好官吏,历任魏、周、隋三朝,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
B.景茂博涉经史,在担任太常博士时,做了很多对统治者有损的事,因为言之有理,被人称为“书库”。
C.景茂担任过济北、汝南二郡太守,息州、道州二州刺史,还当过太常博士、高唐令、大理正等官,中间两次去职,一次是以母忧,一次是致仕,最后卒于任上。
D.景茂救助孤弱,深入百姓,阅视产业,以善化恶,使百姓人行义让,有无相通,互相帮助,几百户的村子,好像一家一样,深得百姓爱戴。
小题6:翻译下面语句。
①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
②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D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听”是“允许”]
小题:[“而”连结两个动作,表顺承;A项“以”一作“因”讲,一作“把”讲;B项“之”,一是结构助词,一作动词“往……去”之意;D项“为”一为“是”,一作动词“做”]
小题:[“修理”是“治理得好”的意思]
小题:[①是他科举情况;⑥是他治理的结果。这两句不是德政措施。]
小题:[A历任魏、齐、周、隋四朝;B项“多所损益”是对礼乐祭祀的制度有很多改革,不是“做了很多对统治阶级利益有损的事”;C项还做了临淄刺史]
小题:见译文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冯立,同州冯翊人也。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阻我骨肉,汝罪一也。昨日复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汝罪二也。何以逃死!”对曰:“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因伏地歔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立归,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
甚众未几,突厥至便桥。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太宗闻而嘉叹,拜广州都督。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由是数怨叛。立到,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尝至贪泉,叹曰:“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水,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岂止一杯耶,安能易吾性乎!”遂毕饮而去。在职数年,甚有惠政,卒于官。(《旧唐书·忠义传》)
辛酉,冯立、谢叔方皆自出;薛万彻亡匿,世民屡使谕之,乃出。世民曰:“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释之。(《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武艺,略涉书记???书记:抄录书写公文书信  B.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间构:挑拨离间
C.太宗闻而嘉叹????嘉叹:叹息   D.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黩货:贪图钱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遂解兵遁于野?????????????????②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①因伏地歔欷,悲不自胜。???????②因击沛公于坐
D.①终当以死奉答?????????????????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冯立“知恩图报”和“清廉”的一组是
A.①遂解兵遁于野???????????????②在职数年,甚有惠政
B.①有武艺,略涉书记???????????②遂毕饮而去
C.①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②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D.①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②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立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曾侍奉隐太子李建成。太子被杀之后,太子左右的侍从都逃跑离散了,只有冯立率领士兵进行反击。
B.冯立杀了军将敬君弘后,已经逃跑到了野外,可不久又回来向太宗请罪。太宗对他一番训斥,又宽赦他后,他决心痛改前非,一心一意为太宗效劳。
C.文中写冯立经过贪泉,发表一番感慨,并大饮一顿才离去,是以吴隐之作对比,更加突出冯立的清廉之志。
D.《资治通鉴》认为冯立自动出来请罪,是义士之举;从《旧唐书》所写看,不仅可看出冯立知恩图报的品质,同时也可看出他憨厚的性格。


参考答案:
1.C(嘉奖赞赏)
2.C(A都是表转折;B都


本题解析:
冯立,同州冯翊人。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隐太子李建成引荐为护卫将军,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太子被杀后,太子左右侍从全都逃跑离散了。冯立感慨地说:“哪里有一生受其恩惠,而在他遭难时逃走的道理!”于是率领士兵攻打玄武门,一番苦战,杀了将军敬君。然后对他手下说:“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放下武器逃跑到野外。不久又回来请罪。太宗训斥他道:“你离间我兄弟,阻隔我手足之情,你罪过之一;发兵攻打玄武门,杀死我的将领,你罪过之二,怎么能免于死呢?”冯立回答说:“委身侍奉主子,只图为主子效命,该为主子而战的时候,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于是痛哭流涕,悲不能已。太宗宽敕了他,冯立回去后,对他的亲友说:“受此不杀之莫大恩惠,有朝一日当以死相报。”
不久突厥攻到便桥。冯立率领数百人奋力作战,斩杀俘虏了很多敌人。太宗大为嘉赏,派冯立往南海任广州都督。他的前任后任多为贪财之徒,当地少数民族对他们颇为厌恶,曾多次反叛。冯立到了之后,不贪钱财,取足衣食之用而已。他曾到贪泉,在那里感慨地说“这就是吴隐之饮过的贪泉吧。只饮一杯有什么好夸耀的?我要用它来做饭吃,怎能只是一杯,就能改变我的品性!”于是大饮一顿方才离。在那里任职几年,有很好的政绩,后死于任职期间。
辛酉(初五),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薛万彻逃亡躲避起来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人晓示他,他也出来了。李世民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于是都免除他们的罪。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