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
韩云清
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
从汉语修辞学角度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自古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象”。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成分。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含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种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
6.下列对“花鸟画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中已经出现了原始符号造型。
B.花鸟画始于唐宋时期,特别是在宋朝时期,宫廷画院有了专业画家参与,使其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
C.在文人的推动下,花鸟画的创作就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不只为了赏心悦目。
D.花鸟画在宋元时期对象征意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因此花鸟画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
7.下列对“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形声字有表意和表音两方面特征,具有花鸟画体现的修辞方式。
B.汉字表音、义的不同可以使花鸟画体现出很好的观念和思想。
C.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词、词组,能够很好地表达观念。
D.花鸟画表达观念靠汉字,汉字意义的体现也可以花鸟画为载体。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福寿延年”等人们认为美好的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
B.“书画同源”的意思是汉字与花鸟画的来源是一致的,许慎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个观点。
C.“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就是从事物的特征中产生的。
D.花鸟画创作中融入的修辞方式和修辞风格与语言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有关联。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 。(《三国演义》)
B.《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91考试网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的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开上海。(《子夜》)
C.高老太爷临死前让觉慧叫回觉民,答应和冯家的亲事不提了。觉民与琴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家》)
D.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巴黎圣母院》)
E.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复活》)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大到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园的“与谁同坐轩”等。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会到风。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毛诗正义》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因此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那个理想世界。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拍相合。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在风中,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只有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冯钟平说:“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空灵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之一”,正如任晓红所说的“园境也与这禅境一样,都是超然物相之上,在心性的自由天地中建立起的境界”。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出象外之象。要有“慧心”,才可在咫尺山林中体味到一石一天地,一花一世界。而寺塔悬铃,是借风来传梵音的。“风吹悬铃,日夜铿然有声,有梵音到耳之妙境与妙趣”。风正如严羽以禅论诗云:“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松声,可豁烦襟……听梵音,可清尘根”(明倪允昌《光明藏》)。对佛家而言,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还原成一个“明镜台”。身有所感,心有所动,神有所思。或许,这就是风在寺庙园林中体现出的无穷禅味。
“风”对园林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借景,还是从文化审美角度,都对观者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风”,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里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小题1:下列各句能够直接证明“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的说法是(??? ) (3分)
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B.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
C.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
D.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还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故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备受重视。
B.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深厚的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
C.对风的敏感是闲适、宁静、平和心境的体现,在这种心境下映物,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在佛家看来,“风”可洗涤人的灵魂,风能使人在闲静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小题3:请列出官宦文人喜爱“风”的原因。(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
拐??爷???刘向阳
一条脚带宽小路,两边是个把人深的狗尾巴草。
拐爷送女儿金子去公社招待所。
拐爷大名叫石根,抗美援朝下来少了一条腿。
回村时,佩带大红花,放了许多鞭炮。顽皮少年围着他喊:“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大家就喊拐爷了。
拐爷进屋就发现少了一个人。
他的女人生了银子,难产,大出血……
招待所不是人人能进的。因为拐爷是伤残退伍军人,子女享受优待。
村里人都说金子命好,吃了皇粮,再不要呆在这穷山沟了,不愁找不到好人家了。每次回家,越发显得俏丽的金子总要捎几个白白胖胖的面包,让弟银子吃到打了饱嗝。然而,两年后,嫁给招待所里一国家人并生有一女的金子病死了。噩耗传来,村里人背地里说金子是被害的。人家怎么会带你乡下姑娘进城?是不是。
拐爷正在老婆坟堆上掊土,容姨在一旁帮忙挂一条条素白山纸。
正是清明时节,稀薄的烟雾笼罩着村庄。容姨挟了篮子在手腕,篮子里面是青青的茶叶。
容姨看到拐爷两行清泪溢出了眼角。
?银子很早就不上学了。他在作文里写父亲是英雄,要向英雄学习。
他报名参加修建韶山灌渠。村支书把他当作榜样,号召大家踊跃参加,一时全村热情高涨。
公社来人请拐爷去光荣院。女儿早逝,儿子不在身边,为老人着想嘛。
提了几件衣服到得村口。一些闲散人员在吹牛玩扑克,也有人扛起背包走在外出谋生的路上。
小路两旁的狗尾巴草摇得正欢,还有野牵牛、苦楝花与油菜花低低相望。
野花后面是容姨,梳着整齐的发髻,一身崭新的花格子。容姨的男人死得早,两个孩子跑去外面做事了。
拐爷看了容姨,目光柔柔软软,然后朝公社走去。
在光荣院住了不到一个星期,拐爷回来了,说再也不去了。说有银子,还有两只手一条腿,犯不着困在光荣院里享清闲。
支书又把此事作为典型宣传。拐爷以高风亮节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嚼舌根的人说拐爷是想女人才回的,还说亲眼看见拐爷与容姨在山坳里的草地上野合。
支书说不信,又叫大伙莫听谣言。拐爷是党员,上过前线,作风过得硬。支书说这话时,拐爷在路上和大伙修机耕道。
要让手扶拖拉机进得来。拐爷说。大伙要拐爷明年竞选。拐爷笑道,一条腿的,不行……
大伙又说,这穷山恶水的,路都没一条,不改变面目不行啊。拐爷不作声。
大伙又问,拐爷你到底和容姨……拐爷就笑,那有什么,人有七情六欲嘛。
第二年,上瑞高速穿村而过,村上路面可以加宽硬化了。
拐爷和大伙平整路面,兴致高昂。千百年来肩挑手提,眼看可以走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了。收工后,拐爷踱到容姨家唠嗑,最担心就是银子三四十了还没对象。容姨两个儿子在外面都带了女人回来,大的手里还抱了小的……
以后路修好了,会好起来的。容姨给拐爷泡了茶。
银子今天去考驾驶员还没回来,拐爷喃喃自语。
听说支书他们也去县城搞工程款征购款……
你怎么晓得?
他昨夜说的……上面那笔数分到下头没有多少了……你家银子咋打听到了,嚷嚷着要上访!
山坳里是你们两个?……拐爷悻悻地拂袖而去。
夜里,打门声把拐爷吵醒。不得了,银子出车祸了。
路修好了。拐爷看着银子被人抬着,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上了山。
金子和银子一左一右陪伴着他们的娘亲。
拐爷的头发已经完全白了。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首童谣:“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
路旁的田埂地垅,星星点点一些野花野草,还有那狗尾巴草,顽强地探出头来!
(《小说选刊》2011年第8期)
小题1:文中两次出现那首童谣“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拐爷”什么样的情感。(4分)
小题3: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拐爷”的形象。(6分)
小题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意蕴,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在各个省的招生总数,是由教育部、国家计委制定计划确定的,至于每个学校在各省招多少,自主权主要在学校。通常北方的大学在北方地区招生较多,南方的大学在南方招生较多。不可否认,高校之间对优秀生源的竞争,是高校在城市招生较多的原因之一。近些年又加入了经济因素,地方政府采取与高校“共建”,以吸引高校在本地区多招生。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在学校。
B.南北方大学考虑经济因素与地方政府“共建”。
C.优秀生源的竞争和经济因素使南北方大学获得更多自主权,采取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在城市和本地区招生较多。
D.高等学校有了招生自主权,地方政府设法使高校多招本地学生,而优秀生源的竞争使高校在城市招生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