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2-07 20:45: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正夔[注]一足,乎——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闻而审,为福矣——三人行,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C.有闻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B
4.D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摄山栖霞寺记
[明]王世贞
余以三月朔赴留都①,从京口陆行且百里,始及龙潭驿。大雨,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与江相胶带而行,如是者凡二十里。雨益甚,江山之胜顾益奇,秀色在眉睫间,应接不暇,欣然忘其衫屦之淋漉也。抵驿,与儿子骐及张生元春小饮。呼驿宰,问以摄山道,甚难之。谓:“径险而受雨则泞,可无往也。”余兴发,不可遏。
质明起,遂取所向道。时晓色熹微,与霁色接,溪流暴涨,不绝声。然所过诸岭多童,至中凹处,忽得苍松古柏之属,是为摄山。趋驰道数百步,得寺曰栖霞。右方有穹碑,唐高宗所撰,碑阴“栖霞”二大字,雄丽飞动,疑即唐人笔也。稍东,拾级而上曰山门,一碑卧于地,拂而读之。后拾级复上,与元春、儿骐由殿后启左窦而出,探所谓千佛岩者。其阳为石塔,塔不甚高,而壁金刚力士像于四周,颇巧致。塔左圆池,一泉泓然满其中,石莲花蹙沸而起,僧咸资汲焉,曰品外泉。兹泉陆羽②所未品也。
循千佛岩沿涧而进,迤逦不可穷,时旭日渐融,草树被之,葱茏有光泽。涧水受雨,争道下迸,势如散珠,声若戛玉。僧以酒茗从,兴至辄酒,足疲辄茗。已,由中峰涧过岭,其直如截者曰天开岩。中仅通一线径,虽不甚高,而孤险啮足可畏。将自此问绝顶,而力不胜矣。其西则层叠浪岭,直下乱石错之,若海波汹涌。儿子兴未已,复呼元春登绝顶。返则日下矣。欲骄余以所不及见,余谓:“若所见非大江耶?业已自龙潭饱之矣。”二子不能对,乃就寝。
今天下名山大刹,处处有之,然不能两相得。而其最著而最古者,独兹寺与济南之灵岩、天台之国清、荆州之玉泉而已。灵岩于三十年前一游之,忽忽若梦境耳。今者垂暮,而复与观栖霞之胜。
(选自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六十三,有删节)
[注]①留都:指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以旧都南京为留都。②陆羽:唐朝人,精于茶道,遍品名茶和名泉,著有《茶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       址:山脚
B.然所过诸岭多童         童:光秃
C.其阳为石塔           阳:外面
D.僧咸资汲焉。          资:依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江相胶带而行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石莲花蹙沸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兹泉陆羽所未品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欲骄余以所不及见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写赴留都路上冒雨依山沿江而行,得见奇伟秀丽的江山美景,喜悦自得,忘却了衣履尽湿,为下文写对摄山栖霞的游兴作铺垫。
B.文章写观寺,依次写观寺院、石碑,及千佛岩、石塔和品外泉。写游山,所见有雨后初霁,草树润泽,涧水奔流;有山岩孤险,群峰层叠。
C.作者慨叹,三十年前游济南灵岩,仅得见古寺;但不如栖霞寺这样既著名又古老,而且名山与古寺两者相得益彰就更为难得。
D.文章叙事写景中,穿插了对寺院碑刻的书法艺术的考察和评价,简略介绍了品外泉得名的由来,体现了作者的见解和学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驿宰,问以摄山道,甚难之。
译文:????????????????????????????????????????????????????????????????
(2)僧以酒茗从,兴至辄酒,足疲辄茗。
译文:????????????????????????????????????????????????????????????????
(3)若所见非大江耶?业已自龙潭饱之矣。
译文:?????


参考答案:
1.C
2.B
3.C


本题解析:
1.(山南)
2.(连词,表示修饰。A.介词,相当于“跟”、“同”;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同”。 C.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事物”;“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D.介词,可译为“用”“拿”;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用来”)
3.(作者认为,济南之灵岩、天台之国清、荆州之玉泉与摄山栖霞寺同为“最著与最古”的寺庙)
4.(1)我叫来了驿站的主管官吏,向他探问前往摄山的道路,他认为路很难行。(每句1分)(2)和尚带着酒和茶跟随我们,我们游兴极浓时就饮酒,走路疲倦了就品茶。(每句1分)(3)你们所看到的不就是长江吗?我在龙潭驿时就已经饱览长江风光了。(每句2分)
附参考译文:
我于三月初一前往南京,从京口出发由陆路行走,走了将近一百里路,才到达龙潭驿。天下着大雨,我在山峰高耸、崖壁陡峭的山脚下穿行,紧贴着长江向前行进。在这样的道路上一共走了二十里。雨越下越大,长江和山峰的美景看起来就更觉得奇秀,美丽的景色不断呈现在眼前,让人应接不暇。喜悦自得,竟然忘却了衣衫鞋袜全被雨浸湿,水直往下滴。到达驿站时,同我的儿子王骐以及一个叫张元春的书生一起饮了一会儿酒。我叫来了驿站的主管官吏,向他探问前往摄山的道路,他认为路很难行,说:“道路艰险,而且下雨之后变得泥泞,还是不要去了吧。”但我的游兴大发,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挡我。
天亮时我们就起来,顺着昨天打听到的路径行走。这时,天刚破晓,天色微明,同雨过天晴后清新的山色相连,山间的小溪一夜之间水流暴涨,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但是所经过的山岭大多是光秃秃的,来到中间的山凹里,忽然发现许多苍松古柏之类的树木,这里就是摄山。沿大道走了几百步远,发现一座名叫栖霞的佛寺。寺院的右边有一座高大的石碑,碑文是唐高宗撰写的,石碑的背面镌刻着“栖霞”两个大字,笔法雄健清丽,笔力飞动,想来是唐朝人的手笔。稍稍向东,踏着石阶一级一级向上走,就到了寺院的山门,一块石碑躺倒在地上,拂去了碑上的灰尘读了读碑文。再踏着石阶向上,同元春、骐儿一道,从大殿的后面打开左边的门走了出去,去探寻人们所说的千佛岩。千佛岩的南面是一座石塔,塔不太高,但四壁上所雕刻的金刚力士像,颇为精巧别致。石塔的左边是一个圆形的池子,一股泉水溢满池中,像一朵石莲花一样喷涌出来,寺院里的和尚都依靠这个泉池取水饮用,泉名叫品外泉。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泉水是陆羽不曾品评过的。
顺着千佛岩,沿着一条山涧向前走,山路蜿蜒曲折没有尽头,这时太阳已经升起,山间雾气渐渐消散,野草树木在阳光下显得苍翠葱茏、光亮润泽;大雨过后涧水猛涨,争抢着水道向下奔泻,那形状如同散乱的珍珠,那声音就像敲击玉石铿锵悦耳。寺院里的和尚带着酒和茶跟随我们,我们游兴极浓时就饮酒,走路疲倦了就品茶。不久,从中峰涧越过一座山岭,那两边的山崖陡直如同用刀截开的切口,叫做天开岩。两崖之间仅仅只一线宽,路虽然不算很高,但陡峭危险,站不住脚,十分可怕。本想要从这里登上顶峰,但再也没有力气了。天开岩的西侧,重重叠叠的山岭像起伏的浪涛直冲而下,散乱的山石交错地杂陈于其间,看上去就像大海波涛汹涌澎湃。我的儿子游兴还很浓,又拉着张元春一道去攀登栖霞山的顶峰。他们回来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他们想要用我未能到山顶亲眼目睹的景致在我面前引为骄傲。我对他们说:“你们所看到的不就是长江吗?我在龙潭驿时,就已经饱览长江风光了。”两个年轻人无言以对,只好去睡了。
如今普天下名山和宏大的寺庙,到处都有,但是名山和寺庙两者不能相得益彰。而其中最著名又最古老的,只有这座栖霞寺和济南的灵岩寺、天台的国清寺、荆州的玉泉寺而已。灵岩寺我在三十年前就去游览过一次,现在还像在梦境之中。如今我已到了垂暮之年,却又得以观赏了栖霞寺的胜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瓢道人
袁中道
一瓢道人,不知其名姓,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人遂呼为一瓢道人。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时倭寇方盛,道人拳勇非常,从小校得功,至裨将。后失律畏诛,匿于群盗,出没吴楚间,久乃厌之,以资市歌舞妓十余人,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饮食供侍,拟于王者。又十余年,心复厌之,亡去,乞食湖湘间。后至澧,澧人初不识,既久,出语颠狂,多奇中,发药有效。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人以此多延款道人。
道人栖古庙中。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付祝云:“为我召僧来礼忏。”忏毕,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令十余人移至城市上,手作拱揖状,大呼曰:“年来甚扰诸公,贫道别矣。”虽小巷间,无丕周遍!一市大惊!复还至庙中,乃仰卧命众人日:“可覆我。”众人不敢覆,视之,已去矣。遂覆而埋之。举之甚轻,不类有人者。余闻而大异焉。
人又问日:“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淫且盗者,又不宜脱然生死。余大有疑,以问子。”余曰:“余与汝皆人也,乌能知之?夫济颠①之酒也,三车②之肉也,寒山、拾得③之垢也,皆非天眼莫能知也。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予与余何足以知之哉!”
[注]①济颠:济公和尚。②三车:唐玄奘弟子,因出行总是一车装满美酒,一车装美女,一车装佛经,所以当时的人都称他为“三车和尚”。③寒山、拾得:唐朝两个著名的和尚,相传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化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时倭寇方盛:猖獗
B.久乃之厌:满足
C.悉以自奉:供养
D.有道者,不宜淫且盗审:确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人遂呼一瓢道人我召僧来礼忏
B.饮食供侍,拟王者一日炉灰里取金一挺
C.人此多延款道人余大有疑,问子
D.遂覆埋之余闻大异焉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一瓢道人“癫 狂怪诞”的一组是(??? ) (3分)
①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②后失律畏诛,匿于群盗③以资市歌舞妓十余人,卖酒淮扬间?④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⑤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⑥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支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瓢道人持一瓢云游浪迹,因而得名,一生遭遇曲折坎坷且又离奇,富有传奇色彩。
B.一瓢道人曾浪游鄂岳,人海战倭,出没吴楚,卖酒淮扬,乞食湖湘,最终殁于澧州。
C.一瓢道人狷狂放达却又学识博杂,行事怪僻,奇谈异论但又多言中,时人讶异惊叹。
D.作者认为一瓢道人和济颠、三车和尚一样喜欢喝酒吃肉,癫狂难知,评论颇为不屑。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3分)
(2)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4分)
(3)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厌:厌倦。依据语境可知,道人隐匿在群盗中,出没吴楚之间,很久之后厌倦了这种生活,用钱买了十多个歌舞妓,在淮扬卖酒。古汉语实词有多个义项,应依据语境、词性来解释。例如:“姜氏何厌之有?”中“厌”的意思是“满足”。
小题2:
试题分析:D均为连词,表顺承;A动词,是/介词.替、给;B介词,与/介词,从;C连词,表因果/介词,拿、用。
小题3:
试题分析:①表明“不得志就参军”,不悖情理;③是指犯法后迫小得已,不能说是癫狂怪诞,③④⑤⑥均是癫狂怪诞之举
小题4:
试题分析:D通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认为一瓢道人和济颠、二车道人都是凡人难以理解的人,非天眼莫能知,就如古代诸佛和高僧。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最基本要求要做到“信、达”。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省略内容需要补出,特殊句式要体现。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信口、异语、敬、虽、周遍、固、况。
附【参考译文】
一瓢道人,不知道他的名姓,曾经手持一个瓢在湖北湖南一带浪迹游荡.于是人们就称呼池为一瓢道人。道人少年读书不得志,弃学出走,跑到海上参军。当时倭寇正猖獗,道人拳脚勇气非同一般,从一个小校立大功,慢慢升至裨将。后来违犯法律害怕被杀。隐匿在群盗中。出没吴楚之间,很久之后厌倦了这种生活,用钱买了十多个歌舞妓,在淮扬卖酒,所获得的钱财,全部用来侍候自己,那些歌舞妓轮流伺候他。没有一天不是左拥右抱,喝酒吃肉,听丝竹音乐,饮食供奉,可比王者。又过了十多年,心里又厌弃了。偷偷离去.在湖湘间乞讨。后来又到了澧州。澧州百姓开始不认识他,一段时间之后,一瓢道人说话癫狂,但多说中,所赐医药也有效果。随口作诗,却有奇语,人们慢慢敬重他。赠送他好的衣服好的饮食。他都接受又丢弃.别人因为这样更加款待道人。
道人睡古庙中。一天从炉灰里掏取一锭金子,交给庙祝说:“替我招来僧人来做忏悔。”忏悔完毕,买了一具棺木,自己坐进去,不盖,命令十多人抬到集市,双手打拱作揖,大叫说:“这一年来特别打扰诸位,贫道告别了。”即使小巷间,没有不走遍的,一市百姓非常吃惊。他再次回到届中,于是仰卧在棺材里命令众人说:“可以盖上我。”众人不敢盖,再看他,已经死了。于是盖上棺木并且埋葬了他。抬起棺木时特别轻,不像里面躺了人。我听说后对此感到很奇怪。
有一个人叉问我说:“那些确实有道之人,不应该放纵并且偷盗;放纵并且偷盗之人,又不该超脱生死。我大有疑问,用这个问题问您。”我说:“我和你都是一样的人,怎么能够知道呢?济颠喜欢喝酒,三车道人喜欢吃肉,寒山、拾得身体污垢,如果不是天眼不能知晓。古代的这些佛。本来就有隐藏在猪狗之中的,何况是人?你和我怎么能够知道这些!”


本题难度:简单



5、填空题  解析重点词。?????
臣闻明主不恶谏以博观??????????切:??????????????????????????????????????????????
诸侯春旅????????????振:?????????????????? ????
战胜,武事,未有不悔者也??????????务:???????????????????????? 穷:????????????????????????????
百姓靡??????????敝:?????????????????????????????? ?????
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 ?


参考答案:深切 整顿 致力于,从事 用尽 疲惫 经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