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3-02 20:30: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汽车等着的时候
欧·亨利   夜幕初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子又来到那宁静的小公园里的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我的意思是说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你知道——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来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都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他们快活吗?”年轻人没有回答,那年轻人不明白他应该扮演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跑来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接近普通群众。我跟人说话是因为我要跟一个未受金钱玷污的人说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讨厌它——钱,钱,钱!还有那些包围我的男人。我讨厌享受,讨厌珠宝,讨厌旅行。”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说,“金钱一定是一样很好的东西。”
  “当你拥有几百万几千万的时候,兜风、宴会、戏院、舞会、晚餐!我讨厌这一切。”这位年轻姑娘说。
  小伙子颇有兴趣地看着她。“我一直喜欢,”他说,“读到或是听到有关富人生活的情况。而且我一向认为香槟酒是连瓶冰镇,而不是把冰搁杯里的。”
  “哦……,是的,我们闲着无聊有时就靠标新立异来找消遣。目前流行的花样是把冰块搁在香槟酒里。”女孩子岔开话题,“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有朝一日爱上一个人,我要爱一个普通的人。——你的职业是什么?”
  “很低微,但是我希望出人头地。当你说你能够爱一个普通人,是真的吗?”
  “当然。”她说。
  “我在一家餐厅工作。”他说。女孩子缩了回来。
  “不是当跑堂吧?”女子略微带着央求的口气说。
  “我在那家餐厅里当出纳员,也就是那家你现在看得到的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女子看看表,站了起来,“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
  “我上夜班,”小伙子说,“我得一个钟头之后才开始工作,我还有希望再见到你吗?”
  “我不知道,也许。我必须快走。哦,今晚还有一个宴会和一个音乐会呢。也许你来的时候注意到一辆停在公园拐角上的白色汽车吧?”
  “红色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说。
  “哦?……对,我总是坐那辆车来。司机在那里等我,晚安。”
  “现在天色挺暗了,”年轻人说,“公园里人杂。我能陪你走到汽车那边吗?”
  “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你得在我起身后再在这条凳子上坐10分钟。”她去了。
  年轻人看着她那优雅的身姿,然后站起来,悄悄跟着她。
  当她走到公园门口时,她转过头来看看那辆汽车,在它边上走过,穿过喧闹的大街,走进那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一位红发女郎离开出纳员的桌子,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接替了她。年轻人把手插进口袋里,慢慢地沿大街走去。 迟疑地逗留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舒舒服服地往座垫上一靠,吩咐司机说:“亨利,俱乐部。”
(1)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将故事安排在夜幕初降的小公园里一个宁静的角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设了特定的背景。
B.男青年乐于助人,关心女人的处境和安全,不揭露女子的谎言,显得彬彬有礼,并且善解人意。
C.小说对处于下层社会女子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生活贫困的关切,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动作及侧面描写塑造两个青年的形象,借此揭露、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尚。
E.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回味无穷,凸显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2)小说结局出人意料,但前文有多处伏笔。请找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文章内容,分析女子形象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汽车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碧云寺的秋色   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它里面有不少殿塔、亭坊,有许多形态生动的造像。同时,它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人工种植的和野生的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旧历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那时候山上的气温自然已经比城里的来得低些。可是,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约略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几株柿子树,泉水院前面院子里那些沿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它们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从碧云寺的整个景色看来,这不能算是什么大变化。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到了近日,情景就突然改变了。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而且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在急速地换上了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它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的那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因为彼此形态上尽管不同,颜色却是一样的。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的叶子,有一些也渐渐变成黄色,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那株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非常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来。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也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前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婆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寺内外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之类,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许多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这里一片黄,那里一片赤……不像过去那样,到处都只见到青青绿绿的。这种景象,自然地叫我们想起那春夏之间群花盛开的花园来。可是,彩色的秋林,到底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它的美景是豪壮的、庄严的。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我们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可以说是叫人感到愉快的一种时辰。古人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都是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从视角上说,从审美的眼光上说,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它应该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在过去的社会里,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叹惜自己阶级的衰败,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
  就说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或诗人们的一切作品,对于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是唉声叹气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美丽;“扁舟一榷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苏轼),诗人对于那种江南秋色,不正是带着羡慕的神气吗?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吴伟业)、“半江红树卖鲈鱼”(王士祯)……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样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利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节选自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对秋色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他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泪”,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2.请仔细体会文章中画线的句子“而且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
(1)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惊醒”一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这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家要有艺术精神
肖鹰   弗莱明是一位通才式的学者,特别在哲学、音乐学和历史学领域的造诣精深;但是,他并没有把这部150余万字的《艺术与观念》写成西方艺术编年史,而是着力揭示和阐述在2000多年的西方艺术史中,艺术形式、艺术观念和时代精神是怎样在艺术家这个点上互动的。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国波普画家的言论,他无端否定“灵感”和“激情”,并认为:“凡·高是比较接近动物的艺术家。……作为人,凡·高是失败的,人们看他更加像看动物,像凡·高那样的激情我是不齿的。”与此人的看法相反,从西方艺术的观念史中,我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凡·高。比如在《艺术与观念》中,弗莱明是在西方绘画从印象主义向后印象主义转向的艺术观念变革的关键点上来解读凡·高的。他认为印象派画家对二维世界的直观表现,是以有意识地排斥绘画对心理深层和情感意蕴的探索和表现为代价的,这既导致了画家的内心不安,也导致了观众的不满。凡·高、高更和塞尚所开创的后印象主义绘画,正是要释放被印象派禁锢的绘画语言表现力,推动印象主义绘画“从追寻瞬间感觉经验进入对深层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探索领域”。在弗莱明看来,凡·高“以一个中世纪圣者的激情投向艺术”。
  在那些现代心灵的孤独和狂乱的语境中,我们更深刻地感触和理解凡·高绘画中扭曲的景物和厚重色彩所构成的时代意蕴。凡·高的独特意义正在于他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实现为一个在现代生命体验中的孤独灵魂的激情自白。他的自白具有现代人类的象征意义。如果把“凡·高的激情”理解为“接近动物”的表现,只能说这样的理解是没有懂得凡·高所承担的现代艺术精神。
  在《艺术与观念》中,弗莱明对晚近出现的波普艺术作了非常精彩的阐释。他把波普艺术定义为新达达主义艺术,并且揭示了两者之间既继承又变异的关系,认为早期的达达主义是一种严肃的运动,而新达达主义者却陶醉于毫无意义的喧闹中。为此,弗莱明特别揭示了波普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屈从和游戏心态。
  可以说,波普艺术接过了现代主义的反讽形式,但并没有保持现代主义的批判立场。因此,波普艺术家在把艺术变成生活、生活变成游戏的双向转换中,不仅消解了艺术精神的理想维度,而且以其全面的游戏心态把“艺术”变成了谄媚、夸耀式的繁荣和商品消费的娱乐工具。因此弗莱明指出:他们(波普艺术家)缺乏的是他们先辈们那种愤世嫉俗的情怀,因为波普艺术和新达达主义都是在接受现代物质主义的前提下,由来自大众传媒的洪水般的商业物质养育的。
  中国的一些新生代波普画家,就是在这种消费主义立场上寻找到了他们的“艺术立足点”,也正是在这样的艺术背景下,才会出现拒斥“激情”和“灵感”,并且把“凡·高那样的激情”视作“接近动物”的表现的言行。这也许暴露了当代我国专业艺术教育的一个误区,即偏重艺术技能的培训,轻视艺术精神的教育。(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凡·高画作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注重对心理深层、情感意蕴和普遍价值的探索与表现。
B.画作洋溢着一个中世纪圣者的激情。
C.扭曲的景物、厚重的色彩里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
D.把艺术变成了生活,把生活变成了游戏,导致了观众的不满。
2.下列对中国一些新生代波普画家把“凡·高那样的激情”视作“接近动物”的表现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真正懂得凡·高的画作表现了现代人类的孤独灵魂的激情自白。
B.他们的艺术立足点是基于消费主义立场的。
C.我国专业艺术教育没有重视对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精神的教育。
D.波普艺术继承了严肃的达达主义,对毫无意义的喧闹漠然置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波普艺术只具有现代主义的反讽形式,而不具备现代主义的批判立场。
B.现代物质主义和源自大众传媒的大量的商业物质共同培育了波普艺术。
C.波普艺术屈从于现实生活,并且对现实生活采取一种游戏的心态。
D.谄媚和夸耀式的繁荣的波普艺术缺乏艺术精神,是商品消费的娱乐工具。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知识分子的活动,一般说有“超然”和“参与”两个方面。“超然”,是指超然于一般社会生活之上而特别地致力于文化责任;“参与”则是以其知识、理想等影响与改造社会生活。借中国古人之用语,大致可以区分为“出世”与“入世”。就“入世”讲,这一因掌握了知识而思考更具“普遍性”的群体,自古就形成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曰“爱人”,墨子曰“兼爱”,孟子说“民为贵”。他们深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由此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弘大气象。同时,也培育了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其民者,忧民生之艰辛也;忧其君者,忧肉食者之失德也。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所谓“邑有流亡愧俸钱”,都反映了那种战战兢兢、任重道远,于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之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确实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
谈到“出世”,人们随即会想到道家与隐士。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界与政治界截然两分,各有职能,居知识界内从事分内工作,并不得谓之“隐”。但古代的“士”为王朝官吏之主要来源,若不为官则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常无着落,于是“仕”与“隐”便形成鲜明对照的不同人生选择。庄周向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无待”境界,君主“欲以境内累”而不受。这是一种对超越精神境界的探求。儒者虽以“明道救世”为务,但也并非不讲“隐”。《礼记?儒行》:“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孔颖达疏云:“言君虽分国以禄之,视之轻如锱铢,不贵重也。不臣不仕者,谓不与人为臣,不求仕官,但自规度所为之事而行。”作为知识分子,他们自有“所为之事”,如“博学习文”之文化责任,“砥厉廉隅”之人格完成等,未必要“与人为臣”。故古之儒者,亦不乏“累征不就”,而“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之人。无论儒道,“隐居以求其志”,都是“士志于道”的一种形式。今人多以隐居为消极退避,对“独善其身”颇多非议。其实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又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知“独善其身”原乃穷亦坚守节操之意。所以,“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无心爵禄、甘心林泉、潜心道艺之举,自古就被看成是难能可贵的高尚行为。如果说“入世”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与理想的履践,“出世”则集中反映了其对文化的自由创造和个体的自由人格的追求。对不同个体,在“入世”“出世”上完全可以有不同选择;但就整个知识群体来说,二者却决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小题1:下列关于古代知识分子活动“超然”与“参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超然”是指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不“与人为臣”,超然于一般社会生活之上而特别地致力于文化责任的生活态度。
B.“参与”是指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重任,以自己的知识、理想等影响与改造社会生活的生活态度。
C.“参与”是一种“入世”的态度,它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以为己任”“平治天下”等知识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D.“超然”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在古代社会中与道家、隐士有关,是与儒家所提倡的“士”应尽的社会责任相违背的。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古代知识分子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它的形成,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中具有“普遍性”问题的思考。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孟子提出来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处世哲学,以现代人的观点看,“独善其身”是不值得提倡的。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是儒家代表人物对知识分子的一种社会要求,体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D.“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庄子设想的一种“无待”境界,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一种对超越精神境界的探求。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孔子的“爱人”,墨子的“兼爱”,孟子的“民为贵”,以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都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百姓生存的一种忧患意识。
B.在古代,知识分子或“仕”或“隐”,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若“仕”则有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若“隐”则无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C.“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千古流传的名句,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的责任意识。
D.在古代,知识分子在“入世”“出世”上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在对社会责任与理想的履践和个体的自由人格的追求上两者并不矛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叶子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②文人墨客,为什么对红叶有着说不尽的情愫呢?并且都带有褒义?因为他们由此想到了人生,红叶在上,人生有何可叹?原本人世间美好的赞誉,往往是世人赠予的或是追认的,而不是绞尽脑汁去讨要的,明抢?暗夺的。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很可悲的。
  ④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那时那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带在静静地流。作家毕淑敏动情地对我说,她从未见到如此美妙的河水,这哪里是什么河水,简直就是流动中的碧玉。
  ⑤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在那里,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颗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门,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选自《经典美文·文苑》2010年第?11期,有删节)
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枫叶飘落的情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描写一群水鹿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文末“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探究作者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的深层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