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3-06 04:17: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懈吾民之愠兮”。
小题1:前六句描写了孤桐怎样的特点?(8分)
答:?
小题2: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8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根深叶茂,高 大粗壮。
小题1: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前两句,诗人以饱墨浓彩的文笔,描绘了一幅优美怡人的风景画,画中分别有??、??、??和?四个意象。在描绘这些意象的过程中,诗人突出了它们的?;从“逾”和“欲”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为描绘这个画面作者采用了?的手法。
2.结合整首诗,分析第三句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这首诗作于杜甫入蜀以后,从第四句中的“归”可以看出,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分析作者为表达这种感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1.江、鸟、山、花?鲜明的色彩?衬托
2.第三句是全诗的“转”,由景及情,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的过渡作用。
3.从结句中的“归”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虽然眼前景色美不胜收,然而岁月荏苒,归期遥遥,反而勾起了诗人异乡漂泊的伤感。作者是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来反衬出乡思之深。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小题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小题2:诗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既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本题解析:
小题1:“自君之出矣”可见抒情主人公的丈夫远行;“不复理残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思君如满月”一个“思”字则表明思念之情;“夜夜减清辉”又显日夜憔悴。可得出一位因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小题2:该诗首句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省: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熨帖,想象新颖独特,饶富新意,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①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泛,乘船。
【小题1】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推知?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小题2】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初夏。(1分)从梅子黄时,绿阴不减,黄鹂声可以推知。(1分,任意两点)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2分)
【小题2】诗人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借景抒情)。(1分) “睛”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 “绿阴”,绿阴添凉爽,走起路来轻松,此二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3分,一点2分,两点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根据“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可以判断什么季节;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本题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回答。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1.上述选段中详细描写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指责,从创作方法看,用了什么手法?所指责的内容,与上一段选文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的分别是怎样的?有什么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课文中着意描写焦仲卿对刘兰芝的指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焦仲卿和刘兰芝的誓言对下文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误会法。照应。
2.焦仲卿:先讽刺怨恨,后发誓“吾独向黄泉”。
  刘兰芝:先体谅同情,后发誓“黄泉下相见”。
  共同点:既冷静又热烈。(意对即可)
3.指责越深说明爱得越深,这是艺术辩证法。(意对即可)
4.双方“黄泉下相见”的誓愿决定了后来双双殉情的结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