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3-06 04:34: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B.水决不能败城?败:让……毁坏 C.尾属于城?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虞:戒备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令损价?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然百姓不可户晓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C.城不沉者三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D.朝廷从之?锻炼久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B.民赖(新政)以安 C.朝廷知法害民,(乃)罢之 D.驱(富民)使(之)复入(城)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 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每小题2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净,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召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比:并排,挨着 B.伏矫制之罪矫:纠正 C.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发:打开 D.以数切谏切:急切,切迫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黯以父任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①以数切谏②群臣或数黯 C.①公卿皆为黯惧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①宁令从谀承意②宁死不屈
|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黯多病,卧
闺阁内不出
B.弘大体,不拘
文法C.天子置公卿
辅弼之臣
D.天子方召
文学儒者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东越之间的争斗,汲黯只到达吴郡就回来了,因为他认为不必为这样琐屑的事而遣派使臣。
B.汲黯学习黄老学说,又因多病,所以处理地方政务主张无为,人们因此对他大加称赞。
C.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都来拜见,只有汲黯见他从不曾行拜礼,只是拱拱手。
D.汲黯因为总是直言进谏,不能久留宫内。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汉武帝对此十分恼怒,但他始终以朝廷为重。
小题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甚矣,汲黯之戆也!
3、单选题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不堪)
B.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消除)
C.宁信度,无自信也(气度)
D.自行见孔子于商太宰(介绍引见)
4、单选题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B.山川相缪。
C.比去,一手阖门。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伶官传序(节选)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每小题1分)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函梁君臣之首(?)
(3)泣下沾襟(?)?(4)逸豫可以亡身(?)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盛衰之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负而前驱
C.其后用兵其意气之盛
D.盛以锦囊而告以成功
小题3:把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小题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这里连续用了9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