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6 04:34: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①钦。以其所②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所③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④以教人向上者也。
A.①表示被动
B.②“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C.③“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D.④可译为“……的原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④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EXAM.org下列各题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盛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日:“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謇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惩:戒止
B.平生苦志励行苦:劳苦
C.所以贻则于后人者则:家规
D.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绳:继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所渭之楚而北行也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①乃才可为而不为②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D.①吾尝以汝为千里驹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最小的儿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都是因为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的缘故。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聪颖且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小题4:下列对原文中加粗划线语句断句正确的是?(?)
A.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
B.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
C.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
D.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
小题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3分)
译文:?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4分)
译文:?
(3)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
(1)译文(1)现在回想当年的行为,恰好是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3分)?
(2)译文:(2)我的确是爱你很深,对你有殷切的期望,没料到你过分地看轻自己,甘心做一个平庸的人。(4分)
(3)译文⑶ 你有能力做却不去做,这又归罪于谁呢!(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苦:使-----劳苦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问题。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①,国中属②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③,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④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战国]宋玉《对楚王问》
  [注释] ①《下里》、《巴人》,当地的民间俗曲。 ②属,聚集在一起。 ③商、羽、徵,古代五音中的三个。此外还有宫和角。 ④鬐,鱼脊上的骨翅。
1.下列语句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有于郢中者——歌:歌曲
B.国中属而者数千人——和:跟着唱
C.鬐于碣石——暴:同“曝”,晒
D.岂能与之江海之大哉——量:衡量,推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非独鸟有凤鱼有鲲——蟹六跪二螯
B.岂能与料天地之高哉——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
C.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知臣之所为哉——审容膝之易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襄王认为宋玉的行为与作风有失检点,直接问难,毫不留情面。
B.宋玉认为《阳春》、《白雪》刻板庞杂,国中只有少数人愿意相和。
C.凤和鲲眼界开阔、能力超凡,鷃和鲵等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D.宋玉以凤、鲲自比,既是对诽谤者的有力一击,又显出傲然之气。


参考答案:1.A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古文(节选),回答文后问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僚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注】本文作于苏轼被贬徐州知府期间。
  “东坡为文,随物赋形,惟意所到,无复滞碍。”古人之说极有见地。请从“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观点出发,赏析这段文字的行文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叙人记亭,描景写鹤,又议鹤说酒,歌鹤赞人,头绪纷繁,但却散而不乱。文字以鹤、隐者、感慨三层布局,通过写鹤来写隐者,又通过隐者来寄托感慨。首先从 “放鹤亭”的亭名说到好鹤,再从“饮酒于斯亭”牵引出隐者,最后论及“南面之君”不能得“隐士好鹤之乐”的感慨。议鹤说酒,以酒衬鹤,对比推理“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在这反反复复、曲折迂回的叙议中,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闲放情怀渐次显豁。可见,这段文字看似散漫,实则“心仪隐逸”的“气脉”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行文特点。(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比较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奉宣室何年?
②处涸辙犹欢?
③老当壮?
④穷且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