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3-06 04:34: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B.水决不能败城?败:让……毁坏
C.尾属于城?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虞:戒备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令损价?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然百姓不可户晓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C.城不沉者三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D.朝廷从之?锻炼久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B.民赖(新政)以安
C.朝廷知法害民,(乃)罢之
D.驱(富民)使(之)复入(城)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 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参考答案:
1、C.
2、C
3、B
4、D
5、A(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本题解析:
1、C.(属:连接)
2、C(都是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A前一个是“而且”,后一个是“暂且”;B前一个表转折“然而”,后一个为“这样”; D前一个是代词“他”,后一个是时间词词尾,不译。)
3、B(民赖(苏轼的因法便民)以安)
4、D (①是皇帝买灯的原因 ④是卒长的行动 ⑥是被贬后的生活)
5、A(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每小题2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净,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召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延烧比:并排,挨着
B.伏制之罪矫:纠正
C.持节河南仓粟以振贫民发:打开
D.以数谏切:急切,切迫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黯父任②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①以切谏②群臣或
C.①公卿皆黯惧②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D.①令从谀承意②死不屈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B.弘大体,不拘文法
C.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
D.天子方召文学儒者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东越之间的争斗,汲黯只到达吴郡就回来了,因为他认为不必为这样琐屑的事而遣派使臣。
B.汲黯学习黄老学说,又因多病,所以处理地方政务主张无为,人们因此对他大加称赞。
C.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都来拜见,只有汲黯见他从不曾行拜礼,只是拱拱手。
D.汲黯因为总是直言进谏,不能久留宫内。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汉武帝对此十分恼怒,但他始终以朝廷为重。
小题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甚矣,汲黯之戆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汲黯真是太鲁莽!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由选文可知汲黯请“伏矫制之罪”的背景是“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也就是他假传旨意开仓放粮,可推知,“矫制”就是假托皇帝的旨意。“矫”,假托。
小题2:A.因为/用 B.屡次,多次/数落、责备 C.替,为,介词 D.难道/宁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小题3:A.闺阁:古义,内室;今义,女子住的闺房。B.文法:古义,文书法令;今义,语法。 C.辅弼:辅佐、辅助,古今义相同。D.文学,古义,有学问的、有学识的;今义,文学。古今异义词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古今异义词加以分类整理,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牢固掌握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小题4: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B选项强加因果,由原文“岁余,东海大治。称之”,可以看出人们对汲黯称赞的是他所管辖的地区“大治”。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甚”译为“太……”,“ 戆”译为鲁莽,句式为主谓倒装,翻译时要调整成正常的顺序,应该为“汲黯之戆甚矣!”
译文: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人。他的先人被古时的卫君宠幸。到汲黯是第七代,代代做卿大夫。汲黯因为父亲的任职,在孝景帝时做了太子洗马,因为严肃使人畏惧。孝景帝驾崩,太子即皇位,汲黯做谒者。东越人互相攻打,皇上派汲黯去视察。汲黯还没到达地点,到了吴郡就回来了,报告说:“越人互相争斗,本来是他们的风俗,不足以劳顿天子的使臣前往。”黄河以北地区失火,连着烧及千余家,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情况。汲黯回来报告说:“家里人弄着了火,屋子并排,所以连带烧了,不值得担忧。臣经过黄河南面,黄河南面的穷人有万余家受到水灾、旱灾的侵害,有的父子互相残食,臣以职务之便,拿令牌分发了黄河以南仓库的粟米来赈济贫民,臣还回令牌,请皇上治我假传圣旨的罪过。”皇上认为他贤能就放了他。改任荥阳县令。汲黯耻于做县令(这么小的官职),就托病回家乡了。皇上听说,就把他召回来任为中大夫。因为汲黯多次急谏,不能久留宫内,改任东海郡太守。汲黯学习黄老学说,领导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选择郡丞和书史来任用他们。他治理政事,只管大的方面,不苛求细节。汲黯多病,躺在内室里不出来。一年多,东海郡大治(治理得非常好),人们称赞他。皇上听说了,召见他,任命为主爵都尉,地位在九卿之列。汲黯做官,务求无为而治,宏扬大体,不拘泥文书法令。
这个时候,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为丞相,职位在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来拜见,田蚡都不答礼。但是汲黯见田蚡不曾行跪拜礼,只是常常拱拱手。天子正招求会做文章和有学问的人,皇上说我想如何如何,汲黯应答说:“陛下内心多欲望却表面上行仁义,怎么能效法唐虞之治呢!”皇上不说话,怒气冲冲,变了脸色下了朝。公卿都为汲黯害怕。皇上退下后,对左右的人说:“汲黯真是太鲁莽!”群臣中有人责备汲黯,汲黯说:“天子把公卿辅佐的大臣放在一起,难道让我们讨好奉承,把主上置于不义的地方吗?况且我已身在其位,纵使爱惜自己,那又怎能辱没朝廷呢!”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不堪)
B.钻燧取火,以腥臊(消除)
C.宁信,无自信也(气度)
D.自行孔子于商太宰(介绍引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B.山川相缪。
C.比去,一手阖门。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A、从,通“纵”B、缪,通“缭”,环绕,盘绕C、阖,通“合”,关闭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伶官传序(节选)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每小题1分)
(1)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梁君臣之首(?)
(3)下沾襟(?)?(4)逸豫可以身(?)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盛衰理尔其无忘乃父
B.庄宗受藏之于庙负前驱
C.后用兵意气之盛
D.盛锦囊而告成功
小题3:把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小题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这里连续用了9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原:推究(2)函:用木匣子装(3)泣:泪水(4)亡:使……灭亡
小题1:A
小题1: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的呢?
小题1:描绘了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情形,刻画了一个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兢兢业业的庄宗形象,体现了庄宗的“忧劳”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A.两个都是“的”。B.前一个表顺接,后一个表修饰。C.前一个是“那”的意思;后一个是“他”,代庄宗。D.前一个是“用”的意思,后一个是“把”的意思。
小题1:略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