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3-06 04:40: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7分) 杏 花 [唐]温 宪 团雪上晴梢,红明映碧寥。 店香风起夜,村白雨休朝。 静落犹和蒂,繁开正蔽条。 澹然[注]闲赏久,无以破妖娆。 [注] 澹然:即“淡然”,形容不经心,不在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上”字具有动感,展现出杏花开放时的蓬勃生机。 B.颔联既写出杏花的香气与色彩,又暗示了诗人赏花的时间和地点。 C.颈联写出了杏花开放时花朵繁茂、凋谢时对春光恋恋不舍的情态。 D.这首诗既有对杏花工笔重彩的描写,又有对杏花盛开全景的渲染。
| 小题2:诗人在尾联写自己是以不经意的心情赏花,但又写自己看了很久,这样写是不是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不矛盾。诗人清晨走出山村客店,不经意间看到开放的杏花,最初心情是平静的,随着映入眼帘的杏花盛开的景象越来越壮观,他的心情也由平静转入欣喜,所以才会欣赏很久。这样写表现了诗人赏花时心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若答“矛盾”,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凋谢时对春光恋恋不舍”分析错误。 小题2: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寄黄几复① (北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黄几复,诗人的故交,十年前与诗人在京城有聚。写此诗时,黄几复任职广东,诗人任职山东。②蕲:古同“祈”,祈求。三折肱:多次跌断胳膊,古有“三折肱为良医”之语。 ①下面对诗歌理解和赏读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即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居两地,因此请求鸿雁传书,鸿雁深为感动,答应帮忙。 B.颈联写友人身为官吏,却生活清贫,诗人希望他不要再受“三折肱”那样的磨难。 C.尾联想象友人虽身处恶劣的环境,却仍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不免有点感伤。 D.全诗意象丰富,多处用典,以故为新,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富有苍劲古朴的特点。 ②北宋诗人张耒说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奇句”、你认为“奇”在什么地方?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A ②解释诗句。十年前,我们在京城沐浴春风,观赏桃李,举杯痛饮;十年后,我们漂泊江湖,独守孤灯,听夜雨敲窗。意象奇特。两句诗共有六组意象,且都是名词,自然勾画出两幅图画,前者是十年前京城相聚的欢乐情景,后者是分别后羁旅漂泊的孤独寂寞。 手法奇特。前后两句诗构成对比,十年前的欢愉和十年后的孤独形成对比,这是一层;上句诗为暖色调,暗示京城之欢,下句诗为冷色调,明言江湖之凄,又形成一层对比;“一”和“多”再形成一层对比,极言相聚的欢愉之短暂,也极言思念的寂寞之漫长。 用典奇特。“一杯酒”、“江湖”和“夜雨”均为用典,且都扣住“思念”,以故为新。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有“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有“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李商隐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另还有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典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格,70字左右。 苏溪亭 [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苏溪亭畔,芳草萋萋,春波碧水,春色已暮,曾是旧时相识的燕子还未归来。独自登高倚阑,看烟雨迷蒙暗淡了杏花的容颜,叹一声游子不归,红颜将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1.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人常借它曲折达意。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 2.一方面作者借桓温北伐来表达自己对北伐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6分) 浣溪沙?(明)刘?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夕阳江上雨余天。?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这首词写的是?(季节)?(时分)所见的农村景象。(2分) 2.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2分)春季(春天)?傍晚(黄昏或夕阳西下) 每空1分。 2.(4分)表现手法:①采用逆转反衬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②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③采用反诘手法,描写议论结合,篇末点明题旨。 作者情感:①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②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 表现手法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分析作者情感2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