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3-06 05:03: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溴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两涘渚涯之间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③野语有之日 ④我之谓也 ⑤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①②⑤/③④/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选段的主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 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 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羲、黄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外篇·田子方》)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人乎渊泉而不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中孙叔敖为什么会“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层见错出 /?敛赀财以送其行? B.扈江离与辟芷兮 /?来吾道夫先路? C.不敢复有株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D.臣死有余僇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4、单选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为玉石进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丝绸之路”应该更名的原因的一项是2.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 B.至今无法证明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 C.考古资料证明玉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 D.“玉石之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原甚为重要。7 E.“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F.“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G.“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H.“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8 I.考古表明,至少在商代,玉石已经成为运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种重要的货物。 G.“丝绸之路”虽然举世闻名,但它运送的重要货物不仅是丝绸,因此很有更名必要。 “丝绸之路”与“玉石之路”在命名上的差别,实质上是命名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别。 由于双方存在无意识的差别,致使汉、藏学者对“茶马古道”作出了不同的解释。9 对出土文物和“玉石之路”的考察表明,自古以来,玉器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起码从宋代开始,藏族人民就有爱好饮茶的习惯。 由于“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所运送的货物并不同,因此两者的知名度也就不能相提并论。 李希霍芬、李旭和格勒等的“命名”现象说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各自的文化背景。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杲,字景初,汶上人。正德九年进士。授临汾知县。擢御史,巡视陕西茶马①。帝遣中官②分守兰、靖。杲言穷边饥岁,不宜设官累民,不报。 嘉靖三年,帝将遣中官督织造于苏、杭,杲疏而谏,不纳。久之,擢太仆少卿。改大理,再迁左副都御史,进户部右侍郎。河南大饥,命杲往振。杲请急发帑金③,诏赉临清仓银五万两以行。既至,复请发十五万两。全活不可胜计。事竣,赐银币。寻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故事,缮运艘,军三民七。总兵官顾寰以军民用敝,请发两淮余盐银七十万,户部尚书李如圭不可,杲请改折两年漕运十之三,以所省转输费治运艘,勿重困军民,报可。 踰年,入为户部尚书。后父安平侯方锐乞张家庄马房地。杲言此地二千余顷,正供所出,不可许,宜以大恩寺入官地二十顷予之。帝从其议。时国储告匮,诸边请增饷无虚月,四方多水旱,给事中李文进请议广储蓄。杲列九事以献,已又上制财用十事,帝咸纳之。旧制,岁漕四百万石。杲以粟有余而用不足,遇灾伤率改折以便民。一日,帝见改折者过半,大惊,以诘户部,杲等引罪。敕自今务遵祖制,毋轻变。 杲掌邦计,事无不办,帝深倚之。后有诏买龙涎香,久不进,帝以此不悦。给事中马锡劾杲及巡仓御史艾朴受贿,给事中历汝进言仓场尚书王炜亦然,并下狱。杲、朴遣戍,炜斥为民。杲竟卒于雷州戍所。隆庆初,给事中辛自修等讼杲冤。诏复官,赐祭葬,赠太子太保。 [注]①茶马,即茶马司,主管榷茶,买马。 ②中官,宦官,太监。?③帑金,公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宜设官累民累:劳累 B.勿重困军民,报可报:回答 C.再迁左副都御史迁:调动 D.杲等引罪引:引发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杲竞卒于雷州戍所 B.以所省转输费治运艘 得复见将军于此公亦以此自矜
  C.杲言此地二千余顷,正供所出 D.杲以粟有余而用不足
|
秋毫不敢有所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小题3:下列各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王杲体恤百姓的一项是
①杲言穷边饥岁,不宜设官累民 ②帝将遣中官督织造于苏、杭,杲疏而谏
③请发两淮余盐银七十万? ④杲请改折两年漕运十之三,以所省转输费治运艘
⑤杲言此地二千余顷,正供所出,不可许? ⑥后有诏买龙涎香,久不进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王杲对中官出任地方官吏,一直持反对态度;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由此深获信任得以加官进爵。
B.赈济河南大饥,王杲得到朝廷支持,先后发放赈济灾银二十万两,使很多灾民避免了饥饿致死的命运。
C.在户部尚书任上,针对社会边穷库虚的实际,王杲献言献策治国,深得信任;积极治政安民,却不尽合乎帝意。
D.阻止安平侯请地一事成功,被劾受贿下狱而又无力自雪其冤,王杲命运的起伏,反映了封建人臣仕途难以自主的社会现实。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3+3=8分)
(1)授临汾知县,擢御史,巡视陕西茶马
(2)故事,缮运艘,军三民七。
(3)时国储告匮,诸边请增饷无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