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3-06 05:13: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固不败伤我乎”中的“伤”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匈奴七百余里。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从。
D.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使动用法。A是意动用法,C是名词作状语,D是名词作动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①,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②。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选自卷十四尽心下第三十二篇
注释:
①指:意旨,意向。
②不下带:古代注视人,目光不可低于对方的腰带。文中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带,腰带。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
②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孟子所提倡的君子修身之道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君子的言谈,讲的都是眼前的事,然而道却蕴含其中
(2)人们的毛病在于舍弃自己的田地,而去耕耘别人的田地——要求他人的太多,而对自己的要求却很少
2、君子的修身之道是减少欲望,严于律己,确保修养目的的纯正性


本题解析:关键词或采分点
1、①“而”表转折 “焉”兼语词。  
②“芸”通耘
2、君子的修身之道是减少欲望,严于律己,确保修养目的的纯正性。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显但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所操持的简约,但成效广大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谈,讲的都是眼前的事,然而道却蕴含其中;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进而使天下太平。人们的毛病在于舍弃自己的田地,而去耕耘别人的田地——要求他人的太多,而对自己的要求却很少。”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节选自《汉书·傅介子传》)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其王教匈奴杀汉使——遮:拦截
B.介子引去——阳:通“佯”,假装
C.我之西国矣——去:到
D.王服——谢: 谢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介子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王不教匈奴——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介子骏马监求使大宛——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D.楼兰、龟兹数反覆不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傅介子“智勇”的一组是(? )
①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
②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
③遂持王首还诣阙
④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
⑤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
⑥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A.②④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傅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王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C.傅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D.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实施刺杀三个阶段,刺杀过程集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C
5.(1)随即拿出黄金财物让译官看,译官回去报告了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来见汉朝使者。
  (2)于是介子就带着楼兰王的头回去晋见朝廷,参加商讨的公卿将军都赞许他的功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 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 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 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 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 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 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 身"深厚而雄博"。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因乞李氏以归。 (3分)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3分)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因乞李氏以归。 (3分)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3分)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4分)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略
文言文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祟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为它是我的旧物便特别爱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颙,字中孚,盩厔①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关中士子多之。父可从,为明材官。崇祯十五年,张献忠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可从随征讨贼。临行,挟一齿与颙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遂行。兵败,死之。颙母葬其齿,曰“齿冢”。时颙年十六,母彭氏,日言忠孝节义以督之,颙亦事母孝。饥寒清苦,无所赁藉,而自拔流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有馈遗者,虽十反不受。或曰:“交道接礼,孟子不却。”颙曰:“我辈百不能学孟子,即此一事不守孟子家法,正自无害。”
先是颙闻父丧,欲之襄城求遗骸,以母老不可一日离,乃止。既丁母忧,庐墓三年,乃徒步之襄城,觅遗骸,不得,服斩衰②昼夜哭。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于战场,名之曰“义林”。常州知府骆钟麟尝师事颙,谓祠未能旦夕竣,请南下谒道南书院,且讲学以慰学者之望。颙赴之,讲于无锡,于江阴,于靖江、宜兴,所至学者云集。既而幡悔曰:“不孝!汝此行何事,而喋喋于此?”即戒行赴襄城。常州人士思慕之,为肖像于延陵书院。颙既至襄城,适祠成,乃哭祭招魂,取冢土西归附诸墓,持服如初丧。
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称疾笃,舁床至省,水浆不入口,乃得予假。自是闭关,晏息土室,惟昆山顾炎武至则之。四十二年,圣祖西巡,召颙见,时颙已衰老,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复身录、二曲集奏进。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以奖之。颙谓:“孔、曾、思、孟,立言垂训,以成四书,盖欲学者体诸身,见诸行。充之为天德,达之为王道,有体有用,有补于世。否则假途进,于世无补,夫岂圣贤立言之初心,国家期望之本意耶?”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门人录之,为七卷。是时容城孙奇逢之学盛于北,余姚黄宗羲之学盛于南,与颙鼎足称三大儒。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有删改)
[注]①盩(zhōu)厔(zhì):县名,在陕西省,今作周至县。②斩衰:我国古代一种丧服名。“衰”通“缞”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中士子多之宗: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
B.张献忠郧西寇:侵扰
C.惟昆山顾炎武至则之款:招待
D.否则假途进干:谋求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李颙“操志高洁”的一组是(3分)(?)
①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②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
③有馈遗者,虽十反不受?④所至学者云集
⑤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奏进?⑥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儒立言垂训本应成为后继者遵循的处世典范,但李颙认为,只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即使与先哲的做法偶有相悖也无妨。
B.李颙知父丧,但不能留下老母独自去寻父遗骸,所以直到母亲去世,他先守孝满三年后再赴襄城哭祭其父,足见其孝心。
C.常州知府骆钟麟曾师从李颙,因颙父之祠未竣,故请李颙南下讲学,后为李颙立像于延陵书院,以表对恩师的思慕之情。
D.大儒李颙认为圣贤立言的本意是希望学者能够体会于心获得内在的充盈,实践于行可以达成王道,有知有行则有补益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临行,挟一齿与颙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遂行。(5分)
(2)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于战场,名之曰“义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临行前,李可从拔下一颗牙齿交给李颙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就会暴尸疆场。你好好教育我们的儿子吧!”
(2)襄城知县张允中为李颙的父亲立祠堂,并且在战场的遗址上建墓冢,命名为“义林”。


本题解析:
小题1:A“宗”应为意动用法,把他当作祖师。理解实词含义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宗:动词,尊奉。
小题2:②是其父所言;④是说很多学者来听其讲学;⑤是向皇上呈献其所著图书。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选出。
小题3:C“常州知府骆钟麟后为李颙立像于延陵书院”错。原文是“常州人士思慕之,为肖像于延陵书院”。为李颙立像的是常州人士。
小题4: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和句式:(1)挟、与、委骨、子;(2)为、名,“且造冢于战场”介宾短语后置句。
附【参考译文】
李颙,字中孚,盩厔(周至)人。又字二曲,命名二曲的原因是水曲叫盩,山曲叫厔。李颙身着布衣,安贫乐道,在关中倡导理学,关中士子多把他当作祖师。他的父亲叫李可从,做明朝的材官。明崇祯十五年,张献忠侵扰郧西,巡抚汪乔年督导军务,李可从随军出征讨贼。临行前,李可从拔下一颗牙齿交给李颙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就会暴尸疆场。你好好教育我们的儿子吧!”李可从说完就走了。战争失败了,李可从死在战场上。李颙的母亲埋葬了李可从的牙齿,命名为“齿冢”。那一年,李颙十六岁,母亲彭氏每天都讲述忠孝节义的道理来督促他上进,李颙侍奉母亲也非常孝顺。李颙生活饥寒清苦,没有什么可以依凭的,却超脱流俗,把倡导、宣扬关学当作自己的责任。有馈赠东西的人,即使多次往返,他都不接受。有人说:“在交往的道义上,接受礼物,孟子都不拒绝。”李颙说:“我们这些人在很多方面是不能学到孟子精神教义的,就算这件事上不遵守孟子家法,只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也是没有害处的。”
这之前,李颙听说父亲去世,想要到襄城去寻找父亲的遗骸,因为母亲年老,侍奉母亲一天都不能离开,才放弃了寻找的想法。母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结束,才徒步去襄城,寻觅父亲的遗骸,但没有找到,于是他穿着孝服终日哭泣。襄城知县张允中为李颙的父亲立祠堂,并且在战场的遗址上建墓冢,命名为“义林”。常州知府骆钟麟曾经师从李颙,说祠堂不能马上建成,请他南下到道南书院,暂且在那里讲学来满足求学之人的愿望。李颙答应并南下,在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他所到之处学者云集。不久,他为此事非常后悔,自语说:“真不孝顺!你此行是为何事,却在此喋喋不休?”马上停止巡游讲学赶赴襄城。常州人士思念并仰慕他,为他在延陵书院立像。李颙到了襄城,正赶上父亲的祠堂建成,于是他哭祭父亲,并为他招魂,取了父亲墓冢的土回家,放到原来的齿冢上,穿孝服为父亲守丧,就像父亲刚刚去世一样。
康熙十八年,李颙被举荐为博学鸿儒,他称病重,当地官员用床抬他到省府,他连流汁都不能入口下咽,才被准许回家。从这以后,他闭关不出,安然地在土屋中生活,只有昆山的顾炎武来看他,他才款待。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召见李颙,当时李颙已经年老,他让他的儿子李慎言到皇帝的行宫拜谒皇帝,陈述情况,并让儿子把自己写的《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呈献圣上。皇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来褒奖他。李颙曾说:“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创立言论,垂范后世,写成‘四书’,大概是为了学者体会于心,表现于行动上。内心充盈即为天德,实践于行便为王道,有知有行,这才有补益于世。否则,借此谋求官职,于世无补,这难道是圣贤们创立言论的本心,国家期望的本意吗?”(此时的李颙)以居家教导别人为主,做事一向讲究亲历躬行,门人记录下他的言论,共写成七卷书。当时容城孙奇逢的学说在北方有盛名,余姚黄宗羲的学说在南方有盛名,孙奇逢、黄宗羲与李颙鼎足而立,并称三大儒。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