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因乞李氏以归。 (3分)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3分)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4分)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略
文言文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祟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为它是我的旧物便特别爱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颙,字中孚,盩厔①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关中士子多宗之。父可从,为明材官。崇祯十五年,张献忠寇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可从随征讨贼。临行,挟一齿与颙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遂行。兵败,死之。颙母葬其齿,曰“齿冢”。时颙年十六,母彭氏,日言忠孝节义以督之,颙亦事母孝。饥寒清苦,无所赁藉,而自拔流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有馈遗者,虽十反不受。或曰:“交道接礼,孟子不却。”颙曰:“我辈百不能学孟子,即此一事不守孟子家法,正自无害。”
先是颙闻父丧,欲之襄城求遗骸,以母老不可一日离,乃止。既丁母忧,庐墓三年,乃徒步之襄城,觅遗骸,不得,服斩衰②昼夜哭。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于战场,名之曰“义林”。常州知府骆钟麟尝师事颙,谓祠未能旦夕竣,请南下谒道南书院,且讲学以慰学者之望。颙赴之,讲于无锡,于江阴,于靖江、宜兴,所至学者云集。既而幡悔曰:“不孝!汝此行何事,而喋喋于此?”即戒行赴襄城。常州人士思慕之,为肖像于延陵书院。颙既至襄城,适祠成,乃哭祭招魂,取冢土西归附诸墓,持服如初丧。
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称疾笃,舁床至省,水浆不入口,乃得予假。自是闭关,晏息土室,惟昆山顾炎武至则款之。四十二年,圣祖西巡,召颙见,时颙已衰老,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复身录、二曲集奏进。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以奖之。颙谓:“孔、曾、思、孟,立言垂训,以成四书,盖欲学者体诸身,见诸行。充之为天德,达之为王道,有体有用,有补于世。否则假途干进,于世无补,夫岂圣贤立言之初心,国家期望之本意耶?”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门人录之,为七卷。是时容城孙奇逢之学盛于北,余姚黄宗羲之学盛于南,与颙鼎足称三大儒。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有删改)
[注]①盩(zhōu)厔(zhì):县名,在陕西省,今作周至县。②斩衰:我国古代一种丧服名。“衰”通“缞”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中士子多宗之宗: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
B.张献忠寇郧西寇:侵扰
C.惟昆山顾炎武至则款之款:招待
D.否则假途干进干:谋求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李颙“操志高洁”的一组是(3分)(?)
①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②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
③有馈遗者,虽十反不受?④所至学者云集
⑤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奏进?⑥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儒立言垂训本应成为后继者遵循的处世典范,但李颙认为,只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即使与先哲的做法偶有相悖也无妨。
B.李颙知父丧,但不能留下老母独自去寻父遗骸,所以直到母亲去世,他先守孝满三年后再赴襄城哭祭其父,足见其孝心。
C.常州知府骆钟麟曾师从李颙,因颙父之祠未竣,故请李颙南下讲学,后为李颙立像于延陵书院,以表对恩师的思慕之情。
D.大儒李颙认为圣贤立言的本意是希望学者能够体会于心获得内在的充盈,实践于行可以达成王道,有知有行则有补益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临行,挟一齿与颙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遂行。(5分)
(2)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于战场,名之曰“义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临行前,李可从拔下一颗牙齿交给李颙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就会暴尸疆场。你好好教育我们的儿子吧!”
(2)襄城知县张允中为李颙的父亲立祠堂,并且在战场的遗址上建墓冢,命名为“义林”。
本题解析:
小题1:A“宗”应为意动用法,把他当作祖师。理解实词含义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宗:动词,尊奉。
小题2:②是其父所言;④是说很多学者来听其讲学;⑤是向皇上呈献其所著图书。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选出。
小题3:C“常州知府骆钟麟后为李颙立像于延陵书院”错。原文是“常州人士思慕之,为肖像于延陵书院”。为李颙立像的是常州人士。
小题4: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和句式:(1)挟、与、委骨、子;(2)为、名,“且造冢于战场”介宾短语后置句。
附【参考译文】
李颙,字中孚,盩厔(周至)人。又字二曲,命名二曲的原因是水曲叫盩,山曲叫厔。李颙身着布衣,安贫乐道,在关中倡导理学,关中士子多把他当作祖师。他的父亲叫李可从,做明朝的材官。明崇祯十五年,张献忠侵扰郧西,巡抚汪乔年督导军务,李可从随军出征讨贼。临行前,李可从拔下一颗牙齿交给李颙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就会暴尸疆场。你好好教育我们的儿子吧!”李可从说完就走了。战争失败了,李可从死在战场上。李颙的母亲埋葬了李可从的牙齿,命名为“齿冢”。那一年,李颙十六岁,母亲彭氏每天都讲述忠孝节义的道理来督促他上进,李颙侍奉母亲也非常孝顺。李颙生活饥寒清苦,没有什么可以依凭的,却超脱流俗,把倡导、宣扬关学当作自己的责任。有馈赠东西的人,即使多次往返,他都不接受。有人说:“在交往的道义上,接受礼物,孟子都不拒绝。”李颙说:“我们这些人在很多方面是不能学到孟子精神教义的,就算这件事上不遵守孟子家法,只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也是没有害处的。”
这之前,李颙听说父亲去世,想要到襄城去寻找父亲的遗骸,因为母亲年老,侍奉母亲一天都不能离开,才放弃了寻找的想法。母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结束,才徒步去襄城,寻觅父亲的遗骸,但没有找到,于是他穿着孝服终日哭泣。襄城知县张允中为李颙的父亲立祠堂,并且在战场的遗址上建墓冢,命名为“义林”。常州知府骆钟麟曾经师从李颙,说祠堂不能马上建成,请他南下到道南书院,暂且在那里讲学来满足求学之人的愿望。李颙答应并南下,在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他所到之处学者云集。不久,他为此事非常后悔,自语说:“真不孝顺!你此行是为何事,却在此喋喋不休?”马上停止巡游讲学赶赴襄城。常州人士思念并仰慕他,为他在延陵书院立像。李颙到了襄城,正赶上父亲的祠堂建成,于是他哭祭父亲,并为他招魂,取了父亲墓冢的土回家,放到原来的齿冢上,穿孝服为父亲守丧,就像父亲刚刚去世一样。
康熙十八年,李颙被举荐为博学鸿儒,他称病重,当地官员用床抬他到省府,他连流汁都不能入口下咽,才被准许回家。从这以后,他闭关不出,安然地在土屋中生活,只有昆山的顾炎武来看他,他才款待。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召见李颙,当时李颙已经年老,他让他的儿子李慎言到皇帝的行宫拜谒皇帝,陈述情况,并让儿子把自己写的《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呈献圣上。皇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来褒奖他。李颙曾说:“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创立言论,垂范后世,写成‘四书’,大概是为了学者体会于心,表现于行动上。内心充盈即为天德,实践于行便为王道,有知有行,这才有补益于世。否则,借此谋求官职,于世无补,这难道是圣贤们创立言论的本心,国家期望的本意吗?”(此时的李颙)以居家教导别人为主,做事一向讲究亲历躬行,门人记录下他的言论,共写成七卷书。当时容城孙奇逢的学说在北方有盛名,余姚黄宗羲的学说在南方有盛名,孙奇逢、黄宗羲与李颙鼎足而立,并称三大儒。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