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四)
2017-03-06 05:20: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孩子,我希望我们不致有这么令人不愉快的关系。其实,在这“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你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你如何指责这一类的行为,你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在“两代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大家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东东,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你可以在我的书架上找到),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孩子,我从小丧父,没有享受过父爱,也没有机会服从或反抗父亲。但是,即使对于温柔慈祥的母爱,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后悔莫及!
  孩子,我可能有许多错误,你也可能有许多错误,可是,希望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我,当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对你们“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
  孩子,我真希望你们兄妹,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让我们共享你们的喜乐,分担你们的烦恼。
1.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成熟”“独立”这两个词加上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代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才能改变“两代的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把“成熟”“独立”这两个词加上引号,更加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人年轻时追求成熟、独立的那种盲目性。
2.①受到流行观念的影响。②父母的愚昧和落伍。③子女的盲目与急躁。④两代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和理解。
3.作者告诉孩子,两代人之间可能都会犯些错误,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是“父与子”之间不断的交流与了解。(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答题(10分)
小题1:《红楼梦》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湘云、袭人劝说宝玉,宝玉听了大觉逆耳,并称赞林黛玉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他们跟宝玉说了什么混账话?黛玉听到宝玉的表白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请具体说明原因。(6分)
小题2:“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是《茶馆》中谁的台词,他为什么要这样说?(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叫他走仕途经济之路(2分)。所喜,果然是知己;所惊,不避嫌疑称赞;所悲,父母早逝,无人做主,自己有病;所叹,你我为知己,何必有金玉论。(4分,每点1分)
小题2:李三(1分)。一是对政治不满。政治的改良没有让社会好转,反而让百姓的生活越变越差。二是对王利发不满。茶馆改良致使活儿增多,但王利发既不涨工资也不添人,李三不痛快。(3分,答对一点得2分,二点全对得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简明扼要地回答。题中,要比较袭人和黛玉对宝玉所说的话的不同点,抓住此点进行归纳,不难知道 宝玉之所以不喜欢袭人的话,是因为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而黛玉听到宝玉的表白后,“所喜”的是知道宝玉果然是自己的知己;“所惊”的是宝玉居然能不避嫌疑地称赞自己;“所悲”的是自己父母早逝,无人为自己的婚姻做主,自己又有病在身;“所叹”的则是为什么又有“金玉”之论。
小题2: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简明扼要地回答。本题第一问不难回答。回答第二问,要根据作品中人物的身世地位、性格处境等分析。李三说这话,一是因为政治的改良没有让社会好转,反而让百姓的生活越变越差,因而发泄对政治的不满;二是因为茶馆改良致使活儿增多,但王利发既不涨工资也不添人,因而发泄对王利发的不满。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静寂的园子
巴金
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棵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
忽然我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它们的绒线球似的大尾巴,它们的可爱的小黑眼睛,它们颈项上的小铃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索性不转睛地望着窗外。但是它们跑了两三转,又从藤萝架回到屋瓦上,一瞬间就消失了,依旧把这个静寂的园子留给我。
我刚刚埋下头,又听见小鸟的叫声。我再看,桂树枝上立着一只青灰色的白头小鸟,昂起头得意地歌唱。屋顶的电灯线上,还有一对麻雀在吱吱喳喳地讲话。
我不了解这样的语言。但是我在鸟声里听出了一种安闲的快乐。它们要告诉我的一定是它们的喜悦的感情。可惜我不能回答它们。我把手一挥,它们就飞走了。我的话不能使它们留住,它们留给我一个园子的静寂。不过我知道它们过一阵又会回来的。
现在我觉得我是这个园子里唯一的生物了。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我正可以把整个心放在纸上。但是我渐渐地烦躁起来。这静寂像一只手慢慢地挨近我的咽喉。我感到呼吸不畅快了。这是不自然的静寂。这是一种灾祸的预兆,就像暴雨到来前那种沉闷静止的空气一样。
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我一定是在等待什么东西。我在等待空袭警报;或者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这就是说,预行警报已经解除,不会有空袭警报响起来,我用不着准备听见凄厉的汽笛声(空袭警报)就锁门出去。近半月来晴天有警报差不多成了常例。
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小鸟回来后又走了;松鼠们也来过一次,但又追逐地跑上屋顶,我不知道它们消失在什么地方。从我看不见的正面楼房屋顶上送过来一阵的乌鸦叫。这些小生物不知道人间的事情,它们不会带给我什么信息。
我写到上面的一段,空袭警报就响了。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这时我觉得空气在动了。我听见巷外大街上汽车的叫声。我又听见飞机的发动机声,这大概是民航机飞出去躲警报。有时我们的驱逐机也会在这种时候排队飞出,等着攻击敌机。我不能再写了,便拿了一本书锁上园门,匆匆地走到外面去。
在城门口经过一阵可怕的拥挤后,我终于到了郊外。在那里耽搁了两个多钟头,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还在草地上吃了他们带出去的午餐。警报解除后,我回来,打开锁,推开园门,迎面扑来的仍然是一个园子的静寂。
我回到房间,回到书桌前面,打开玻璃窗,在继续执笔前还看看窗外。树上,地上,满个园子都是阳光。墙角一丛观音竹微微地在飘动它们的尖叶。一只大苍蝇带着嗡嗡声从开着的窗飞进房来,在我的头上盘旋。一两只乌鸦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叫。一只黄色小蝴蝶在白色小花间飞舞。忽然一阵奇怪的声音在对面屋瓦上响起来,又是那两只松鼠从高墙沿着洋铁滴水管溜下来。它们跑到那个支持松树的木架上,又跑到架子脚边有假山的水池的石栏杆下,在那里追逐了一回,又沿着木架跑上松枝,隐在松叶后面了。松叶动起来,桂树的小枝也动了,一只绿色小鸟刚刚歇在那上面。
狗的声音还是听不见。我向右侧着身子去看那条没有阳光的窄小过道。房东家的小门紧紧地闭着。这些时候那里就没有一点声音。大概这家人大清早就到城外躲警报去了,现在还不曾回来。他们回来恐怕在太阳落坡的时候。那条肥壮的黄狗一定也跟着他们“疏散”了,否则会有狗抓门的声音送进我的耳里来。
我又坐在窗前写了这许多字。还是只有乌鸦和小鸟的叫声陪伴我。苍蝇的嗡嗡声早已寂灭了。现在在屋角又响起了老鼠啃东西的声音。都是响一回又静一回的,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
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声突然响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声音多么雄壮,它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我要放下笔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蜒。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5.作者描写的是“静寂的园子”,可是为什么多次写到松鼠追逐、小鸟歌唱、麻雀讲话、苍蝇嗡嗡、乌鸦叫声、蝴蝶飞舞以至老鼠啃东西的声音?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4分)
6.“房东家的狗”在作品中共出现了几次?作者反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7.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写作本文过程的句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8.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作者在“等待”什么?这“等待”里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2)文章结尾处写作者看着“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蜓”,作者为什么感慨“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4分)?


参考答案:
5.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它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物衬人,一方面突出了园子的静寂,另一方面更突出了作者在表面静寂掩饰下的不平静,流露出作者面对侵略者的肆虐所表现的激昂义愤的心情。
6.作品的开头、中间、后面共三次提到房东家的狗。作者反复这样写是为了强调战争使人们居无定所,突出整座城市为躲避敌人的狂轰滥炸,家家“人去楼空”的现实。
7.文中一共五处写到作者的写作过程:①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我正可以把整个心放在纸上。②我写到上面的一段。③我回到房间,回到书桌前面,打开玻璃窗,在继续执笔前还看看窗外;④我又坐在窗前写了这许多字。⑤我要放下笔到庭院中去看天空。
这样写更真实地反映了战争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战争带给人们的是不安定和巨大的灾难,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8.(1)作者一方面在等待空袭警报响起,以便随着疏散的人群躲避敌人的轰炸;另一方面更等待预行警报的解除,盼望恢复正常安定的生活。“等待”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怨愤之情及对结束灾难战争的期盼之情。
(2)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飞机;作者从中看到国人抗击入侵者的行动和力量,似乎也看到把敌人驱逐出神圣疆土的渴望,所以他感叹道“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本题解析:
5.可以从对比或反衬入手回答。到底是“对比”还是“反衬”,要看二者的关系:并列的是对比,有主次之分的是反衬。
6.第一问不难;第二问“反复”的作用要结合选文的主题来回答。
7.第一问筛选信息,应该不难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8.分别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情感倾向的分析。需要在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但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道家的某些说法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这些恰恰又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前者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后者则更多在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小题1: 根据文意,对“先秦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理性精神是贯串先秦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总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个共同倾向。
B.先秦理性精神承先启后,不仅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而且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C.先秦理性精神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作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线索的“儒道互补”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建立完成的以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基本特征的儒学路线是先秦理性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
B.孔子将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礼乐”,使得他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取得了难以否认的地位。
C.作为补充和对立面,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是除儒家以外,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
D.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它的某些说法比儒家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
小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和审美中,中国重视情、理结合,是以礼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视的则是神秘的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
B.孔子认为,艺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它要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这种理性主义解释在荀子学派手里达到最高峰。
C.孔子思想一方面发展为荀子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和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D.虽然庄子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美和艺术的独立,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的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但他的这种观念又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B把未然说成已然,应在“奠定”前加“开始”;同时原文是并列关系,此处却表述为递进关系。
小题2:A“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错。“它们”混淆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原文是“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里的“其”是指情感,而不是情感、观念、仪式。
小题3: D 项“这种观念又恰恰……与儒家一致”的说法错误。此处的“这种观念”指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恰是“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甚至“解脱和否定”,显然这与儒家是完全不一致的,而原文中所说的“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一致”的观念是指庄子的“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所以D的说法是张冠李戴,前后矛盾。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平和心态传播中国文化
——访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无疑是最抢眼的明星委员之一,海归创业并获得成功的她,提出了关于要与发达国家接轨、实行四天半工作日的提案,受到各界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两会期间,我们特别采访了张晓梅委员。
  记者:我们都知道你长年倡导在中国推广西方现代礼仪,对推广现代礼仪非常重视,这么做的意义何在?东西方礼仪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张晓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推广和普及西方现代礼仪越来越成为一门必修课。西方礼仪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简单务实、易于传播,讲究平等、自由开放。中国的礼仪则比较重视血缘和亲情,有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礼尚往来等几个特点。遵守现代礼仪也是一种文化的沟通和对话,可以加强不同国度人们彼此的认同感。在发扬光大我们自己民族的优秀礼仪同时,必须要推广西方一些好的礼仪,尤其是像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公务活动礼仪等等。中国古代礼仪,有的方面规定很详细,有的则很简单,而在目前这个社会里,有些新出现的事物、职业,无法使用过去的礼仪,像打电话,应该怎么打?如果像古代的礼仪,见面打招呼那样,会让人烦死。像国际交往中的用餐礼仪,一个吃饭发出巨大声响的人,可能会被西方人视为没有教养。因此,现代国际交往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礼仪,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节奏。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素质有多高,其实很大的程度是在说他的礼仪很好。男性有绅士风度,女性有淑女风范。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自信。让自己成为一位温雅而有魅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修养境界。现在,富裕起来的中国需要以优雅的姿态呈现于世界面前,钱包鼓起来的中国人也幢憬着“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但风度、气质、情怀总嫌空泛,这就是我们推广现代礼仪的意义所在。
  “彬彬有礼”绝不是特权阶层、时代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有权拥有也能够拥有,从公务员到外企白领到贫穷的打工者。如果你买不起“夏奈尔”,一朵花、一抹笑容,也是最好的装饰。只要做到了对礼仪的珍视,一个人、一个国家终会不断地走向上层,成为文明之邦。
  记者:作为海归者,你对当下海归回国就业热、就业难有何建议?
  张晓梅:我觉得海归的人不应该好高骛远。现在一些从国外回来的人,总觉得自己在国外学习了很多东西,而国内很落后,我可以大展身手等等,其实,情况不是这个样子的,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也许国内的人比你更了解中国的国情,他们取得成功是顺理成章的。所以,我觉得海归的人如果想回国就业,就应该脚踏实地地做事情,这样会更快地融入到社会、集体中。
  记者:作为一个致力于在中国推广现代先进生活方式的人,你对如何更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如何看待?
  张晓梅:我觉得心态很重要,有的人传播中国文化时,高高在上,自己觉得中国文化优越,比国外的文化强,这样的心态就让外国人很反感。还有一种心态是,传播中国文化,看外国人的眼色,外国人喜欢什么就传播什么,尤其是迎合少数西方人的心理,传播中国文化中的糟粕,以至于很多西方人对中国产生误解。这两种心态都要不得,要想真正让中国有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就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做一科持之以恒的准备,以身作则,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1.请根据原文,归纳东西方礼仪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访谈来看,中国在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时存在哪些伺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引用了一个经典的说法:“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你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试举例实证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共同点:都能提升人的素养,让人达到温雅而有魅力的境界;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进行文化的沟通和对话;有助于加强不同国度人们彼此的认同感。不同点:东方礼仪比较重视血缘和亲情,表现得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礼尚往来;西方礼仪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简单务实、易于传播,讲究平等、自由开放。(意对即可)
2.问题:对西方优秀的礼仪认识不到位;对中国自身的传统礼仪盲目自大;对中国自身的传统礼仪自信不足。解决办法:正确认识西方礼仪和中国传统礼仪;加大推广和普及两方现代礼仪的力度;端正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心态。(意对即可)
3.说是道非都是允许的,只要你能够言之成理。如果你赞成这样的说法,可以强调风度、气质、情怀之类素养的东西不能立竿见影,需要熏陶渐染;如果你否定这样的说法,可以强调教育其实也是能够速成的道理,身处现代社会,一切都在提速,慢节奏是要被淘汰的。(意对即可 )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