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盲人居住区
在那灾难的日子里,有一段时间唐山瞎了,唐山聋了。可是,无边的废墟上,却有一支奇异的盲人队伍走来。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肩上背着破旧的胡琴、三弦,面部显得那样沉静、冷峻。他们来自何处?他们走向何方?
有人从中认出了鼓书艺人资希圣。
盲人在废墟上要救人是极其困难的。资希圣带领着他们,循着呼救声,一家家地扒开厚重的胶质板,用手一遍遍摸着,摸到那些受伤者的躯体,把他们抬出倒塌的房屋。在这支盲人救险队伍中,惟一的一个明眼人是一位女盲人的丈夫,一个跛子,他不停地大声喊叫,给资希圣那群人指着方位。他们越扒越觉得情况严重:那么多血漉漉的伤员,那么多已经发凉的尸体!他们摸着、找着,从盲人宿舍摸到健全人住处,把受伤的健全人也一个一个抬下废墟……
盲人用他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感受着那些灾难的日子。
当他们要搬运尸体的时候,他们循着风中飘来的窒息人的气息找到了遗体集结点。当他们要生火的时候,他们嗅着空气里的烟味找到煤和劈柴。喧闹嘈杂的人声把他们引到街心,引到领取救济水、救济米的长长队伍中。空中隆隆的飞机引擎声使他们知道在洒药,于是不再扬着头张嘴说话。他们极其敏感,甚至在救灾部队中吃饭,那汤多米少的稀粥都能使他们立刻意识到救援部队也很困难。
“不不,我们不吃了!”资希圣放下饭碗,对一个军官说,“你们缺粮了!”
“嗨!我们就是不吃,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资希圣在废墟上走着,似乎在找他的什么。忽然,他踩到了什么。“嘣……”一声悠长的、回音袅袅的琴弦的音响。那声音立刻使废墟上的空气都发颤了。
啊,就是它,那是他心爱的三弦,他的生命。
一根古老的弦首先在废墟中昂扬地颤响了。
八月的骄阳下,盲人们的足迹布满一座废墟又一座废墟。肩上,是那些从废墟里扒出来的被砸断、砸裂了的乐器,缠着绳子,贴着胶布,就像他们头上、胳膊上还缠着的渗血的绷带。他们穿着短裤、背心,有人甚至赤着脚。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他们的脸上没有悲伤和忧郁的痕迹,在这动荡的大地上,他们显得那么安静,那么清醒……
这又是资希圣的决定:天降大灾,人可不能垮掉。我们要把宣传队恢复起来,去演唱,去鼓舞唐山人民抗震救灾!
那情景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在断壁残墙下,在还在清理尸体的废墟旁,在伤员的呻吟中,忽然间,飘来了那些音调不准的乐器的合奏声。也许,从盲人心中流出的音乐似乎更富有一种魅力吧!废墟上回荡着一种奇迹般的旋律。那低声诉说着什么的音响,犹如一条绵长而宁静的气流,默默地穿透着这块刚从黑色灾难中挣脱出来的惊恐的土地。同样是默默地在倾听的人们,仿佛在这旋律中感受着什么。温柔的力,明哲般的力,说不清那是一种怎样穿透血迹斑斑的心灵的力。也许,那盲人,那琴弦,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力。唐山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这音乐声中得到了一点什么,从而汇成了一个整体,因为每颗心都还活着,就像这旋律,正是这活着的东西,使这些惨遭劫难的人们得以呼吸,得以生存。
资希圣那苍凉的声音在黑色的废墟上久久回荡:?
说的是一九七六年,
七月二十八日那一天,
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
地震的中心在唐山。
许多的房屋被震毁,
许多人压在废墟间。
……
1.“那低声诉说着什么的音响,犹如一条绵长而宁静的气流,默默地穿透着这块刚从黑色灾难中挣脱出来的惊恐的土地。”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什么含意?
?
? ??
2.在这部分中,主要从哪个角度反映了唐山大地震的惨烈?
?
? ??
3.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这群特殊的盲人群体,是如何面对这场灾难的?作者特意选取他们作为介绍对象的用意何在?
? ?
??
4.第四段横线上的三个词语应依次填入什么?
? ?
? ?
参考答案:1.比喻。这个句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合奏声给予人们的力量。
2.主要从盲人们救人时的感触上:那么多血漉漉的伤员,那么多已经发凉的尸体。
3.(1)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描写盲人:态度,沉静、冷峻;行动,团结起来抗灾救人,利用自己的特长用乐声去鼓舞人们的斗志。
? (2)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灾难面前都能如此,更何况那些健全的人!作者以此为典型反映了唐山人民的坚强,勇于同灾难作斗争的生命力。
4.听觉 触觉 味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消失的油布伞
马卫巍
(1)油布伞消失了。
(2)我翻遍每个角落,都没有找到它的影子。那是一把重重的油布伞,闪烁着斑斑点点的水渍,有些发黄,也有些昏暗。整把伞飘荡着一种淡淡的味道,像槐花的清香,又像田野中蒲公英的气息。
(3)油布伞本应是油纸伞才对。油纸早在多年前已经烂掉,北方干燥的天气使它过早地夭折。一面淡青色的油纸,几笔水墨,便勾勒出了江南娇美柔情的女子。山在远处,树在远处,思念也在远处。时间将油纸撕裂,将水一般的女子撕裂,将遥远的山与水撕裂,也将梦里的爱情撕裂。撕裂所有的一切,伞柄与伞骨竟然有些狰狞。没有伞面支撑,伞骨好像风雨中漂泊的孩子,零零散散地遗落在院子的每个角落。
(4)奶奶小心翼翼地把每一条伞骨捡起,穿插在伞柄上面,然后用自制的油布,慢慢地把它支撑了起来。当然,这把伞也一下子变得丑陋无比。在我眼中,奶奶亲手把一个水乡的美丽女子变成了加害白雪公主的老巫婆。见证美丽到消亡的过程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美丽应该永远存在,即便终会消失,也应该隐藏在心中。
(5)但是,奶奶依旧很喜欢它。
(6)我曾记得,在每一场萧瑟的秋雨中,她都会撑起这把笨拙的油布伞,颤悠悠地漫步在巷子里。那些雨丝是往事的追忆,不停的降落下来,打入心扉。巷子的土墙经历了一个世纪,漫长而又幽远,她把自己埋在里面。有时候,爷爷也会陪着她出来,油布伞撑起了两个人的世界。他们曾在南方生活了十一年,在那里生了三个孩子。这把伞是生活的起点,风雨中,他们一路慢慢走来。爷爷尽量向外探着身子,大面积留给有点胖又有点矮的奶奶,伞面上滴落的雨珠打破了巷子的宁静,喃喃中,是他们两个人永远不老的秘密。
(7)燕子,燕子。对于这种景象,我一直把奶奶当成了一只燕子,一只年老的燕子。她跟随爷爷从南方来到北方,就再没踏出村子半步。大多时候,盘坐在炕头,戴着老花镜,双手勾着一种用棉线织成的花布。那双手布满了斑驳的陈年痕迹,是一条条干涸的河流。整个下午,奶奶把自己埋在窗子射进来的阳光里。爷爷坐在圈椅上面,听着马奚杨谭,听着梅尚程荀,偶尔,也有单田芳的评书。他的右手食指异常突出,不紧不慢地敲打着桌面,好像一只跃动的甲虫。一壶茶、两只碗,茗气弥漫了整间屋子。爷爷将一只茶碗端到奶奶近前,两个人便沉默在落寂的阳光里。
(8)油布伞就在桌子的一角,爷爷把它竖在那里,有些突兀。在屋子里,它的位置无疑是最高的,能够看到每个地方。锣鼓铿锵,丝竹之乐,都在伞柄与伞骨的折叠处形成经久不息的回响。茶的香气沁润了厚厚的油布,使它四周闪起了一圈光亮,平常时候,它会散发出一缕茉莉的味道。我相信,它记录了他们的每一句话。每条油布与伞骨接触的边缘,被奶奶用一种自制的麻绳捆了起来。麻绳是红色的,这种颜色和伞骨的暗紫色、油布的灰黑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即便是这样,依旧被奶奶布局得非常巧妙。
(9)不得不承认,对于这把略显笨拙的油布伞,我慢慢地觉得它好看起来。因为,每一个早晨,只要到了奶奶家,我都会看到它,它和爷爷、奶奶是同等的存在,不可忽视。有一次,奶奶曾对我说:以后这把伞会传给你,当你的成年礼物。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很认真,不是开玩笑的样子。我似懂非懂,但不敢正视她的眼睛。在奶奶等待我的回答中,我使劲点了点头。
(10)可是,这把伞终究是消失了。它不可预见地走到了别处。但我可以肯定,奶奶去世后,这把伞并没有同她葬在一起。在后来,爷爷曾多次望着油布伞怔怔出神,偶尔还会喃喃地说几句话。油布伞成了连接另一个世界的信物。
(11)巷子里没有了油布伞,冗长的过道就显得阴沉了许多,破败的院落遮蔽了所有,看不到沉落的夕阳。爷爷步履蹒跚地走出来,身后是一双空洞无期的双眼。一只蝙蝠慌慌张张的逃出来,撞入即将黑暗的天空,消失不见。这时候,我又闻到了槐花的味道、蒲公英的味道。天空中张扬着一根根巨大的伞骨,笼罩了整个世界。
(12)是的,那是一把油布伞,就是那把油布伞。
(选自2012年第7期《文学与人生》)
小题1:简析第(3)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
小题2:作者为什么“一直把奶奶当成了一只燕子”?(3分)
?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
小题4:煞尾的(12)段,渗透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
小题5: 联系全文,概括“油布伞”的象征意义。(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交代油布伞的前生,以油纸伞的夭折狰狞为下文奶奶改制油布伞垫笔。② 用油纸伞面上美丽的画面,暗示奶奶年青时的美好情形,丰满奶奶的形象。③ 以油纸伞反衬下文的油布伞,突出油布伞看似笨拙丑陋实则坚韧美好的特质。④ 寓含“时间可以撕裂一切而人却无可奈何”的悲悯意识,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任答3点即可)?
小题2:① 燕子随季节迁徙,奶奶则随爷爷离开家乡(江南)来到北方。② 燕子喜欢成双成对,奶奶和爷爷则如比翼之燕,相伴相随不离不弃。 ③ 燕子喜欢出入于屋内或屋檐之下,奶奶则以勤劳、勇敢和坚韧支撑、守护着自己的家庭。(燕子特点可不提,奶奶的燕子特征意到即可)
小题3:① 运用借代、比喻手法,形象表现爷爷爱好戏、曲,惬意享受生活的特点。② 运用对偶,暗示物质条件的清薄、简陋,烘托家庭生活的和谐、温馨。③ 运用细节描写,突出爷爷对奶奶的关爱体贴,以及彼此相濡以沫、淳朴默契的情感生活。
小题4 91ExaM.org:①?由衷赞叹和敬佩奶奶那种油布伞般的人生、人品。② 含蓄表达对奶奶的无比热爱和怀念。③ 坚信奶奶的美好品性一直会泽被后人,永不“消失”。?
小题5:① 象征着特定时期沉重而又温馨的生活;② 象征着奶奶平凡、质朴、坚韧的人生; ③ 象征着奶奶和爷爷之间纯朴无华而又深厚敦实的爱情; ④ 象征着奶奶对家庭、对亲人无限的爱,对子孙后代无尽的庇护;⑤ 象征着某些事物实体消失,但承载的精神、情感却可永垂。(任答4点即可;2点3分,4点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类似的题目,首先要考虑段落的位置,中间段就应想到“承上启下”或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类似的术语。回答时承接上文什么内容,引起下文什么内容一定具体。
小题2:本题实质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根据本句后“她跟随爷爷从南方来到北方”和下文内容可体会出奶奶与爷爷相依相随,另外可从燕子的象征义与奶奶精神的内在相似性来解读。解答时不要仅仅局限于本句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揣摩,还要考虑全文的中心。
小题3:本题实质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画线句子是一组语意相连的语段。解答类似题目首先要想到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中优先考虑修辞方法,“马奚杨谭,梅尚程荀”是借代,“好像一只跃动的甲虫”运用了比喻,“一壶茶、两只碗”形成对偶,“爷爷将一只茶碗端到奶奶近前,两个人便沉默在落寂的阳光里”是典型的细节描写。
小题4:本题实质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揣摩第(8)中“麻绳是红色的,这种颜色和伞骨的暗紫色、油布的灰黑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即便是这样,依旧被奶奶布局得非常巧妙。”可体会到对奶奶由衷的敬佩与赞美,揣摩第(10)段”可是,这把伞终究是消失了。它不可预见地走到了别处。但我可以肯定,奶奶去世后,这把伞并没有同她葬在一起”可体会到对奶奶的怀念,揣摩第(11)段中“这时候,我又闻到了槐花的味道、蒲公英的味道。天空中张扬着一根根巨大的伞骨,笼罩了整个世界”可体会到奶奶的美好品性一直会泽被后人。
小题5: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内涵。解答时应扣住抒情的主体对象——奶奶来考虑,可分析奶奶本身的精神品质,奶奶与爷爷的感情,奶奶对家庭的贡献。回答类似题目思路要开阔,要围绕散文的中心向四周延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拉里·金谢幕
徐琳玲
2010年11月16日10时,当CNN演播室最后一盏灯灭时,穿背带裤、戴黑框老式眼镜的77岁老派型男拉里·金含着泪水从他纵横25年的舞台退场。
在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他所主持的9点档《拉里·金现场》雷打不动地是CNN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他做过40000次现场采访,采访对象囊括各界要人、名人和新闻热点人物……他被誉为“广播界的拳王阿里”,《时代》杂志称他为“麦克风大师”。
本名劳伦斯·哈尔维·塞伊格的拉里·金回忆说:“除了做一个广播人,我这辈子没想过做其他的事。”
当大多数男孩梦想成为球星时,他想成为一名播音员。他常常模仿当时纽约著名的播音员瑞德·巴伯,当伙伴们打球时,他习惯跑到球场座位的后排,卷起记分卡当麦克风,扮演起现场球赛的解说员。
高中毕业后,他推销过牛奶、投递过包裹、在邮递公司里分类信件。后来,一位CBS播音员建议他去迈阿密碰碰运气,南佛罗里达州的广播媒体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个新手可能会找到机会。
22岁的劳伦斯在迈阿密的酷热中,最终敲开其中的一扇门,他被WAHR电台录取为一名清洁工。一天,当一个播音员临阵缺席,拉里·金终于等来机会。开播前,电台老板一眼瞥到桌上摊开的一则报纸广告,他说:“你就叫拉里·金吧”。
于是,男孩在电波里告诉听众:他叫拉里·金,这是他的第一次广播,他感到很害怕,此刻,他的老板正在玻璃窗那头朝他咆哮……
从1957年3月1日这天起,拉里·金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之后他再也没有在麦克风前害怕过,他已经学到一点,“脑袋里有什么想法,就全部说出来”。
上世纪60年代,拉里·金和他这一代的美国媒体人经历了最不可思议的岁月,肯尼迪当选,1?968年芝加哥、迈阿密党派大会,然后是肯尼迪遇刺……金抓住每一个路过迈阿密的名人,让他们开口。事实上,只要他们一坐在金的面前,就被他的魅力所俘虏。
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拉里的个人生活失去了控制。他开始花钱如流水,四处借贷,很快债台高筑。当他还不上一笔5000美元的高利贷时,被人以“盗窃罪”将其告上法庭。拉里·金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被驱逐出注重个人声誉的广播电视界。
金顽强地存活下来了。他别具一格的主持才华,引起了媒体大亨特德·特纳的注意。1?985年,他邀请金到他刚刚创办的有线电视新闻网。在CNN,《拉里·金现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从罗斯·佩罗宣布竞选总统到戈尔和佩罗1993年的电视辩论,再到辛普森杀妻案,拉里·金对热点新闻人物的采访吸引了大批美国观众,《拉里·金现场》成为全美收视率最高的谈话节目。
“他培养了美国人民每晚打开有线台的习惯。这不光对CNN来说很关键,也是有线新闻史上一个重要时刻。”CNN总裁乔·克勒高度赞扬金的贡献。
和诸多咄咄逼人的美国电视记者不同,金的提问方式是温和的、非挑衅性的。他以问软性的、开放式的问题著称,偶尔会夹杂着些,小小的不敬和调侃。这使得那些想表明自己立场、同时避免被挑战的名人喜欢接受他的采访。
“他就像你在任意一处街角碰到的一个普通人,你可以和他一边吃面包圈,一边轻松自然地闲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霍华德·罗森伯格认为,金能做到风靡25年不倒,一方面是因为他着力经营的“普通人”的形象,“这一招非常有效”,“另一方面,他把一些人们想见到的人物带进了他的节目,并且谈论他们所想听到的话题。”
拉里·金的确有一种令人放松的能力,让受访嘉宾们敞开心扉——当然是他们愿意的那部分。金认为,自己46年的职业、采访过40000人的唯一经验就是倾听,这也是他认为唯一的学习方式——“每天早上,我都告诉自己:我今天所说的一切都让我学不到什么,所以如果我想学习,我必须倾听。”
他把自己的角色比作一根导管,“我个人的观点并不重要,我不用‘我’这个词,唯一重要的是受访嘉宾。”早年,金曾问一名天主教神父二他有几个孩子?“他脸上的表情,到今天还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噩梦里。”拉里?金露出恶作剧的微笑。(根据《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1期刊编拟)
1.文章从拉里·金从CNN演播室退场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里·金被誉为“广播界的拳王阿里”“麦克风大师”,请概述其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标题为“拉里·金谢幕”,联系全文,回答其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就拉里·金的成功给人的启示,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是点明传主身份,自然引起下文,为介绍拉里·金作铺垫;二是用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浓厚兴趣。 ?
2.主持CNN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9点档《拉里·金现场》长达四分之一世纪;作过40000次现场采访,采访对象囊括各界要人、名人和新闻热点人物;培养了美国人民打开有线电视的习惯。 ?
3.一是指拉里·金作为《拉里·金现场》电视节目主持人生涯的终结;二是用“谢幕”一词,表达作者对拉里·金作为主持人的敬仰与惋惜。 ?
4.目标专一,矢志不渝。如拉里·金说“除了做一个广播人,我这辈子没想过做其他的事”。相信自我,突出个性。如找到自己的声音,“脑袋里有什么想法,就全部说出来”。降低身段,态度真诚。如拉里·金的提问方式温和、非挑衅性,问软性、开放式的问题。做普通人,注重倾听,淡化个人。要约束自己,控制贪欲。如拉里·金曾因放纵自己而被赶出广播电视界。明确角色,尊重采访对象。如其将嘉宾置于无上地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9~10题。
艺术的最高境界
①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常是我的佳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二十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
②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
③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淳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却常如做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越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④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喜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
9.下面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作者用“若即若离”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古诗中的佳句既亲切又辽远。
B.从全文看,第②段中“一种哲学的意蕴”指的是消逝之中有永恒。
C.从第③段看,“这个道理”指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作者用了三个形象化的事物说明“这个道理”,它们分别是:储蓄多年的黄酒,古希腊的造型艺术,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
D.作者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有两种相反的情趣,互相映衬见出一种凄凉的寂寞的意味。
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情趣相似,一见就能了然。
B.诗人把生活中的欢喜和愁苦加工成诗,就如同陈年黄酒失去辣味,只剩一味淳朴。这个比喻堪称佳妙。
C.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通过对艺术最高境界的分析,使人感受到一种得到归依似的愉悦。
D.作者认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有些愤世嫉俗,他们不能泯化一切忧喜,没有达到诗的最高理想。
参考答案:9 D?10 A
本题解析:9、解析:互相映衬见出“静穆”的风味。
10、解析:说“情趣相似”不确切,这是作者以前的认为,后来在认识上有了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新闻调查,完成3题。
中国游客海外形象调查
一
华裔导游王先生在华盛顿的一个华人旅行社任职,干这行已有十多年,接待了很多中国来的旅游团。他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的采访时说,绝大多数中国游客的表现是好的,但确有一些人的行为举止非常不妥,最常犯的两大“毛病”,一是到处拍照,二是大声喧哗。
美国是个非常注重私人权益的国家,很多人在自家大门上写着“私人财产,不许进入”的字样。一些不明情况的中国游客,看到人家的房子或院子很漂亮,不但私自进入观赏,还四处拍照,这当然会遭到房子主人的严厉警告。即便在公开场所,中国游客也应注意哪些设施可以拍摄和录像,哪些不可以,否则可能陷入麻烦。《纽约时报》曾报道一位来自尼泊尔的游客为家人拍摄关于纽约的录像时,无意中把联邦调查局的一个办公室拍了进去,结果他当即被美国安全人员拘捕并被关押了3个月。
一些中国游客在旅游场所以及飞机、车厢、酒店和电梯等场所大声喧哗、高声说笑的行为,显得很刺眼。王先生说,有一次,他带领中国游客参观华盛顿附近的阿灵顿国家公墓,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墓也位于其中。公墓管理机构要求游客保持安静,以表示向已故者的尊敬。但有两名中国游客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路高声说笑。王先生不得不赶紧过去提醒他们要小声说话,以免引起他人不满。
王先生认为,个别中国游客的行为固然是陋习,但更多的是出于无知。如美国公共场所的自动传输带扶手电梯,一般是站着不走动的在右边,左边则保持畅通,以便他人走动快速通过,但很多中国游客不知道这一点,喜欢并排站立,堵住通道,这在美国人看来很没有教养。
二
说起中国游客在国外不受“待见”的地方,似乎许多人都能举出一大堆: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不爱护宾馆里的公共设施,甚至自助餐时间夹带食品出餐厅等等。
法国文华旅行社副总经理李晓彤女士在谈到这些情况时却认为,中国游客确实存在一些素质问题,但不是普遍现象。总的来看,中国游客整体素质正逐步提高。近十年来,到欧洲旅游的中国游客组成、旅游方式以及举止态度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出境游兴起才十多年,中国旅游市场远没有国外成熟。中国人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可能一时难以改变。在欧洲的各种旅游项目中,“荷比卢德法五国四日游”是一条常年开设、很受欢迎的旅行线路,报团走这条线路的游客很多。就在这条线路上的一些旅馆中,早餐时间会专门划定一个区域,用中文写着:“中国游客用餐区”。这些字确实让中国人不舒服。可中国游客吃饭时说话声音总是很大,影响到同时进餐的其他顾客。这其实是生活习惯差异的一种表现,中国人一边吃饭一边和同伴旁若无人地聊天在中国司空见惯,但对于习惯了安静吃饭的西方人来说,就无法接受。
至于将自助餐食品带出餐厅的情况,李女士说,现在已经很少发生这种情况。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中国游客不在乎买几块面包、几个水果的钱,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更希望能够品尝到旅游地地道的餐饮。不过,随地吐痰确实是一部分中国游客存在的陋习。如果在国外随地吐痰,肯定会招致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这种无言的批评让一些中国人脸红。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象,还需要中国游客整体质量的提升。
三
马来西亚华人旅游公会会长蔡伍向本报记者表示,作为最早向中国大陆开放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马来西亚并没有觉得中国游客有“另类”行为。部分中国游客素质确实有待提高,但总的来看,中国游客在当地并没有造成“文化震荡”。马来西亚的华文和英文报纸也很少报道中国游客的一些不文明举止等。事实上,马政府官员和旅游界还不断通过媒体,频频向中国游客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来此感受独特的多元文化和缤纷的热带风情。
在马来西亚,记者也很少看到专门用中文提醒游客注意文明礼仪的牌子。但也有少数出租车里有类似“不要乱扔垃圾”字样的中文提示语。
不过,蔡伍也指出,有的中国游客身着睡衣、短裤和大背心在星级酒店大厅里走来走去,这不太符合当地礼仪。从四季分明的中国来到终年一夏的马来西亚,难免会觉得热。但是马来西亚公共场所的冷气开得很足,室内外温差很大,如果游客在酒店内穿着“短打扮”常常会感冒。这不仅是礼貌,也关系到游客的健康。
——摘自2006年10月08日《国际先驱导报》
19.小题1:请依据选文内容尝试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新闻小标题。(4分)
答:?????
20.小题2:说说选文是选定哪几个地点展开调查的,并依据选文内容尝试归结调查结论。(5分)
答:?
21.小题3:(1)针对本次新闻调查,有人认为选文只是随便选择了三个地方进行调查,因此调查结论不能令人信服。(2)针对国人出境游的不文明行为,有人认为这只是极少数人所为,并不代表国人的整体素质,因此无需大惊小怪。你是否赞同以上两种观点?联系现实,试分点论述。(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一、美国:到处拍照、大声喧哗。二、法国:随地吐痰陋习难改。三、马来西亚:穿着睡衣漫步酒店。(每个小标题1分,概括全面准确简洁1分。若仅以美国、法国、马来西亚来作标题只给1分。)
小题2:(1)选文选定美国、法国、马来西亚三个出境游目的国展开调查(1分)。(2)调查结论:出境游绝大部分中国游客的素质是好的(2分)。但确有一小部分中国游客由于固有陋习、对出游目的国的风俗习惯不了解等原因而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影响了整体形象(2分)。
小题3:(1)选取的三个调查地点分别位于欧、美、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是国人出境游人数较多的三个地方,因此并非随意而为。得出的结论当然也是可信的。(3分)
(2)对于注重提高出境游国人的素质,减少并杜绝不文明行为,应以肯定为妥。但如果从人数不多并不代表国人整体形象角度分析,或从国外国内游应该一起抓,不要搞成“面子”工程的角度来谈也是可以的。关键是言之成理,言之有据。(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