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3-06 05:38: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注】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
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呻佔(zhān):诵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钥灿然启:启发
B.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慨:叹息
C.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易:交换
D.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迹:行为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汪琬认为是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②藏而勿守,犹勿藏也
③采其华而忘其实?④始乎博,终乎约
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⑥尊所闻,行所知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交代了“传是楼”的来历。
B.楼主人认为把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汪琬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文章由藏书写到守书,再写到读书,由表及里,思想有深度,启人深思。
D.因为生病,为楼主人写记的事一拖再拖,最后在楼主人的催促下才完成。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启,打开。)
小题2:D(①是楼主人关于藏书的做法;②和读书无关;③是错误的读书方法。)
小题3:B(“传是楼”是由楼主人命名的。)
参考译文】
昆山徐健菴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橱,贮书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宝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
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誉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与阮光禄书(清·侯方域)
执事,仆之父行也。神宗之末,与大人同朝,相得甚欢。其后乃有欲终事执事而不能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大人削官归,仆时方少,每侍,未尝不念执事之才而嗟惜者弥日。及仆稍长,知读书,求友金陵,将戒途①,而大人送之曰:“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汝至,当以为师。又有老友方公孔炤,汝当持刺拜于床下。”语不及执事。及至金陵,仅见方公。执事与方公,同为父行,理当谒,然而不敢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
忽一日,有王将军过仆甚恭。每一至,必邀仆为诗歌,既得之,必喜,而为仆贳②酒奏伎,招游舫,携山屐,殷殷积日不倦。仆初不解,既而疑以问将军。将军乃屏人以告仆曰:“是皆阮光禄所愿纳交于君者也,光禄方为诸君所诟。诸君者,陈君定生、吴君次尾。此二子,皆为君之友。愿君道之以光禄之意,庶稍湔③乎。”仆敛容谢之曰:“光禄身为贵卿,又不少佳宾客,足自娱,安用此二三书生为哉。仆道之两君,必重为两君所绝。若仆独私从光禄游,又窃恐无益光禄。辱相款八日,意良厚,然不得不绝矣。”
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曰:“左将军④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左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与左诚有旧,亦已奉熊尚书之教,驰书止之,其心事尚不可知。若其犯顺,则贼也;仆诚应之于内,亦贼也。士君子稍知礼义,何至甘心作贼!
窃怪执事常愿下交天下士,而展转蹉跎,乃至嫁祸而灭人之族,亦甚违其本念。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果悔且改,静待之数年,心事未必不暴白。心事果暴白,天下士未必不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仆果见天下士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亦必且随属其后,长揖谢过,岂为晚乎?
仆今已遭乱无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独惜执事忮⑤机一动,长伏草莽则已,万一复得志,必至杀尽天下士以酬其宿所不快,则是使天下士终不复至执事之门,而后世操简书以议执事者,不能如仆之词微而义婉也。仆且去,可以不言,然恐执事不察,终谓仆于长者傲,故敢述其区区,不宣。?——选自《四部备要》本《壮悔堂文集》
[注]①戒途:出发②贳(shì):赊③湔(jiān):洗濯④左将军:此时为朝廷叛将⑤忮(zhì):嫉妒。
小题1:下列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执事,仆之父也行,同辈
B.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之重,想念
C.有王将军仆甚恭过,拜访
D.终仆于长者傲谓,以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将戒途,而大人送曰②巫医乐师百工
B.①每一至,必邀仆诗歌②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C.①仆乃知执事不独怒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
D.①果悔改,静待之数年②王不行,示赵弱怯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当年父亲嘱咐自己到金陵要拜访的人时没有提到阮光禄,说明父亲并不欣赏阮光禄的人品德性。
B.从此信中看出,阮光禄善于使用手段拉拢作者,想让作者去同有关人士说情解释,以表明自己是清白的。
C.当作者明白王将军的意图时,感谢厚待的话语中主要为阮光禄着想,才不得不恳切表示同阮光禄断绝关系。
D.文章最后一段告诫阮光禄,并写出我与后世议者对光禄的不同态度,提醒阮光禄善待天下士,不要留下骂名。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左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将军乃屏人以告仆曰:“是皆阮光禄所愿纳交于君者也,光禄方为诸君所诟。”(4分)
(2)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左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断对一处得一分,断错一处扣一分,得分不超过3分,失分不低于0分)
小题5: (1)王将军屏退左右告诉我说:“这都是因为阮大铖希望与你结交的缘故。阮大铖近来正受到诸位先生的辱骂。”
(2)倘使一旦回忆天下名士之所以远离阁下的缘故,未必不感到后悔,感到后悔则未必不改。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重:敬重 从“当以为师”(向他学习)可以看出是敬重他不是想念他。
点评:此题是必考题型,难度一般,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可以结合所学课文中的实词来迁移,一般是课内知识课外考。
小题2:A代词,我;代词,这些。B动词,写;动词,是。C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如“请见谅”;助词,表被动。 D都是连词,并且
点评:此题是必考题型,难度不大,做好这种题型应该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及归纳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通过对比甄别,然后迁移到课外的试题上。
小题3:“主要为阮光禄着想,才不得不恳切表示同阮光禄断绝关系”不确切,应是委婉的言辞中表明与阮光禄断绝关系的严正态度。
点评: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对文言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敲,不放过任何疑点。
小题4: 注意“都人”和“阮光禄”的表现,及“云”和连词“且”“子”作为断句的依据。
点评:这样的题型相对较难,注意三点:一注意重要的表示停顿的词语如曰云者也夫矣等,二注意动作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之间的关系,三,根据整体内容划,分理清部分之间的关系,有的还要注意对称性的关系。
小题5:(1) 注意“屏人(屏退左右)”“是(这都是)”、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的翻译。(2)注意固定句式 “所以(……原因)”“相远(远离)”的翻译。
点评:这是必考题,难度一般,翻译时要注意关键的词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并且总的要求是信达雅。
【参考译文】
阁下是我的父辈,神宗末年,跟家父一起在朝廷任职,相处得颇为融洽。这以后虽然始终想为阁下效劳而不能,阁下自己应当追忆其中的原委,不必我再赘述。家父被削职归里时,我还年少,每次侍奉左右,家父没有不忆念阁下的才华,而整日嗟叹惋惜不已。到我年纪稍大一些,开始懂得读书上进,便前往金陵寻朋访友。临上路时,家父为我送行并叮嘱说:“金陵有位御史名叫成勇,虽然对我来说是后辈,但我内心却很器重他。你到金陵后,应当以他为师。还有一位老朋友方孔炤,你应当带上名片去拜访他。”谈话中未提及阁下。待我到了金陵,仅见到方公。阁下和方公都是我的父辈,理应前往拜谒,然而我却不敢,阁下应当自己追忆其中的原因,不必我多言。
有一天,忽然有位王将军来拜访,态度十分谦恭。以后每次来到,总要邀我写诗,得到之后,总显得那样高兴,然后为我买酒和邀请歌妓演奏,并呼来游船,带上登山的鞋,一起游山玩水。态度极其恳切,连续多天而无倦色。起初我不了解他的目的,后来因生疑而追问王将军。于是,王将军屏退左右告诉我说:“这都是因为阮大铖希望与你结交的缘故。阮大铖近来正受到诸位先生的辱骂,各位君子,就是陈定生君,吴次尾君,这两个人都是你的朋友,希望你把光禄的心意告诉他们。幸能略加洗刷。”我严肃地辞谢他说:“阮大铖身居高位,又不缺少贵宾佳客,足以供自己玩乐,哪里需要用上这二、三位书生呢?如果我把你们的要求说给陈定生、吴次尾听,一定会再次被他们两位所拒绝。假若我私下独自和阮大铖交游,只怕对阮大铖又毫无益处。八天来承蒙尽心款待,可谓情深意厚,然而却不得不一刀两断。”
昨天夜里刚刚睡下,杨文骢县令敲门进来对我说:“左良玉的部队将要到来,都城里人们惶惶不安,阮光禄在清议堂扬言说,你跟他是老交情,而且和他内外相接应,你为何不赶快离开!”我才晓得阁下不单怨恨我,而且怀恨在心,欲使我灭族而后快。我和左良玉固然是老相识,但已遵照熊尚书的教诲,写急信制止他东下,可他的心事尚不得而知。倘使他冒犯朝廷,那就是贼;如果我的确在内接应,也同样是贼。有志节操守的人都略知礼义,何至于心甘情愿作贼!
我私下感到奇怪的是,阁下常常表示希望结交天下名士,却反复无常坐失机会,以至于嫁祸于人使之灭族,这是很违背初衷的。倘使一旦回忆天下名士之所以远离阁下的缘故,未必不感到后悔,感到后悔则未必不改。果真感到后悔而加以改正,只要静待数年,阁下的心事未必不会显露出来。心事果真显露之后,天下名士未必不会接踵而来。我果真见到天下名士接踵投靠到阁下的门下来,也一定尾随在后,陪礼谢罪,恐怕还不为晚吧?
由于遭受战乱,我如今已无家可归,如乘上小舟浪迹江湖,安置一己之身并不难。只痛惜阁下已萌生忌恨之心,要是长久隐居民间则已,万一又得志上台,必将杀尽天下之名士,来报复你以往的积怨,那么这就使天下名士终于不再投奔阁下之门。而后代操笔著书以评论阁下的人,也不可能象我这样写得文词谦恭而意思委婉了。我暂且离开这里,可以什么也不说,然而只恐阁下不能明察原委,以为我对长者态度傲慢,所以才敢于向阁下坦露自己的恳切之情,言不尽意。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为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且将军方举大事以求所欲,既灭无罪之君,又雠守义之臣,诚行此事,则燕、赵之士将皆蹈东海而死耳,岂忍有从将军者乎!”瓒壮其对,释不诛也。拘之军下,禁其故人莫得与通。或说瓒,瓒乃纵遣畴。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丸,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取道,畴乃上西关更:另外
B.直朔方,循间径去趣:通“趋”
C.求获畴购:悬赏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强行改变
小题2: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为正义,讲义气)的一组是(3分)
①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
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的确不辱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忠义。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丸,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公孙瓒之仇。
小题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4分)
⑵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3分)?
⑶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⑴三公官府同时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希望回去为刘虞做事。(4分)
⑵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3分)
⑶因功被封侯赐地,田畴都坚决地谢绝了。(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语境,更前为即取道,更后是地名,所以译为改道更合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可采用联想推断法,更多为联系上下句推断其逻辑关系,即代入原文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也可根据对偶、热电厂比、并列等结构特点来推类词义。
小题1:①表现田畴的心计,与“义”无关。⑤表现的是田畴的政治才能,也与“义”无关。其他4项都表现了田畴的“义”:②不就三府之“辟”是为了回报刘虞;③谒祭刘虞之墓,表现了不畏公孙瓒之权势而一心向刘之情义;④与众人盟,是为了给刘虞报仇;⑥吊祭袁尚,是违了曹操之命的,而之所以冒死吊祭,仅仅是因为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此类题读 题是关键,在明晰题意的基础上,一项一项的排除即可。
小题1:D不是为“报公孙瓒之仇”。原文为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就是想讨伐乌丸,但力量不够。
点评:本题比较难。此类题有的是对原文的理解,有的是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答此类试题阅读是基础,排除是手段。抓住设置的“人物”不对号,侧重点有所偏移、张冠李戴等常见设误类型,一一与原文进行对照排除。
小题1: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⑴辟就是征辟,即让他做官。就原意为接近,在这译为就任。愿译为希望,归译为回去。⑵营译为选取。居译为居住,以连词来。⑶以介词因为。封侯赐邑连起来译为封侯赐地。让译为谢绝。
点评:本题比较难。翻译时要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莫断章取义。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
【参考译文】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人。喜欢读书,擅长击剑。(汉献帝)初平元年,讨伐董卓的“义军”兴起,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到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息道:“贼臣发动叛乱,天子流离失所。我作为宗室老臣,现在想派使者表达我效忠朝廷的节操,怎样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壮士呢?”他的下属全都推举田畴。刘虞于是就准备好礼物邀请田畴相见,对田畴非常满意,于是刘虞任命田畴担任从事的职务,为他准备好出使的车马。在要出发的时候,田畴说:“现在道路阻断,贼寇任意劫掠,如果以官员的身份奉命出使,很容易被人指认出来。我想以私人身份暗自上路,只希望能够完成使命。”刘虞同意了他的想法,并且亲自祭祀路神为田畴饯行。田畴上路之后,改道西关,出边塞,沿着阴山直奔朔方郡,顺着小路走,终于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骑都尉。他认为天子正流亡在外,作为臣子不应该承受荣宠,坚决不肯接受。朝廷很赞赏他的道德。三公官府同时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希望回去为刘虞做事。得到朝廷的答复后,他就快马加鞭往回赶,可还没到幽州,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一场而去。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将军来说未必是好听的话(或“美言”),恐怕不是你所喜欢听到的,所以(章表)没有呈进给你(或“送给你看”)。况且将军既已据有幽州,一定要举大事,量必广求人才,但将军既灭无罪的长官,又与其守义的部属为仇,如此行事,则燕赵之士,宁可跳东海而死,还有谁愿跟从将军?”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就没有杀他,把他拘禁起来,不准他和故友相见。有人劝说公孙瓒,他才释放了田畴。
田畴回到了右北平郡,率领着自己家族和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扫地而盟誓说:“不报主公之仇,我就不再活在这世界上!”于是率众进入徐无山,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不断有百姓归附他,几年间达到5000多户。田畴于是为大家制定杀伤、盗窃、诉讼的法律。又制定了有关婚姻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大家都从中受益,使聚居地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境地。袁绍多次派人召请他,又随即授予他将军的印绶,任凭他安抚统辖自己的部众,田畴全不接受。袁绍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袁尚又征召田畴,田畴始终没有应召。
田畴平时对乌丸多次杀害右北平郡的官员很是愤恨,有讨伐他们的想法而力量不足。恰逢太祖(曹操)北征乌丸,田畴就去献了乘其不备而攻之之计,结果大获全胜。因功被封侯赐地,田畴都坚决地谢绝了。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就没有强迫他。辽东军杀了袁尚,把首级送到曹操处,曹操下令:“三军之中,谁敢去哭袁尚就处斩!”田畴因为曾经受到袁尚的征召(而感恩),就前往吊祭。太祖也不过问。田畴把他的家属和宗族共三百余人全部安置在邺郡。太祖赏赐他车马谷帛,他都散给了宗族知旧。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车生者,家不中资,而耽饮,夜非浮三白不能寝也,以故床头樽常不空。一夜睡醒,转侧间,似有人共卧者,意是覆裳堕耳。摸之,则茸茸有物,似猫而巨;烛之,狐也,酣醉而犬卧。视其瓶,则空矣。因笑曰:“此我酒友也。”不忍惊,覆衣加臂,与之共寝。留烛以观其变。半夜,狐欠伸。生笑曰:“美哉睡乎!”启覆视之,儒冠之俊人也。起拜榻前,谢不杀之恩。生曰:“我癖于曲糵,而人以为痴;卿,我鲍叔也。如不见疑,当为糟丘之良友。”曳登榻,复寝。且言:“卿可常临,无相猜。”狐诺之。
生既醒,则狐已去。乃治旨酒一盛,专伺狐。 抵夕,果至,促膝欢饮。狐量豪,善谐,于是恨相得晚。狐曰:“屡叨良酝,何以报德?”生曰:“斗酒之欢,何置齿颊!”狐曰:“虽然,君贫士,杖头钱大不易,当为君少谋酒资。”
明夕,来告曰:“去此东南七里,道侧有遗金,可早取之。”诘旦而往,果得二金,乃市佳肴,以佐夜饮。狐又告曰:“院后有窖藏,宜发之。”如其言,果得钱百余千。喜曰:“囊中已自有,莫漫愁沽矣。”狐曰:“不然。辙中水胡可以久掬?合更谋之。”异日,谓生曰:“市上荞价廉,此奇货可居。”从之,收荞四十余石,人咸笑之。未几,大旱,禾豆尽枯,惟荞可种;售种,息十倍。由此益富,治沃田二百亩。但问狐,多种麦则麦收,多种黍则黍收。一切种植之早晚,皆取决于狐。日稔密,呼生妻以嫂,视子犹子焉。后生卒,狐遂不复来。?
(选自《聊斋志异?酒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不中资,而饮耽:沉溺,爱好而沉溺其中。
B.覆衣臂加:放上
C.登榻曳:拉
D.院后有窖藏,宜之发:发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体现狐生“报德”的一项是
①起拜榻前,谢不杀之恩。? ②狐量豪,善谐,于是恨相得晚。
③道侧有遗金,可早取之。? ④乃治旨酒一盛,专伺狐。
⑤市上荞价廉,此奇货可居。? ⑥院后有窖藏,宜发之。
A.③⑤⑥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⑤
小题4: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车生虽然家里生活不宽裕,但他非常爱喝酒,而且因酒结识了狐生。
B.狐生喝了车生专为他准备的酒就醉了,而且就睡在车生的旁边。
C.狐生为了感激车生,多次指点车生,告诉他生财之道。
D.车生与狐生关系非常好,但车生死后,狐生再也不来车生家了。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烛之,狐也,酣醉而犬卧。(3分)
(2)我癖于曲糵,而人以为痴;卿,我鲍叔也。(3分)
(3)狐曰:“不然。辙中水胡可以久掬?合更谋之。”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1)点着蜡烛照一照它,原来是一只狐狸,它喝醉酒,像狗一样趴着睡觉。(关键词:“烛”、“犬”、“也”判断句式)
(2)我沉迷在饮酒之中,别人认为我呆傻;你,是我的知音啊!(关键词:“癖”、“以为”)
(3)狐生说:“不是这样的。车辙中的水怎么可以用来长期捧取呢?我们还是要想想其他的办法。”(关键词:“然”、“胡”、“谋”)


本题解析:
小题1:理解实词翻译应回归到原文中,“院后有窖藏”,这句话很容易理解,院后已经有了地窖,“发“应翻译为“打开”而不是“发现”。
小题2:考生平时应注重高考十八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的积累。A项,连词“因而”/介词“用、拿”;B项,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C项,代词“它”,指代“金”/结构助词“的”; D项,动词,“成为”/介词“给、替”。
小题3:①是狐生对车生 的不杀之恩表示感激;②是说明二人关系的进展情况;④是车生的行为。
小题4:狐生喝醉时所渴的酒不是车生专为他准备的,而是车生放在床头以备自己饮用。
小题5: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达”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关键字“烛”后带宾语,活用为动词,译为点蜡烛;“犬”名词做状语,译为像狗一样、“也”为判断句式标志。(2)关键字“癖”译为沉迷;“以为”古今异义词,译为把......当作或作为;注意“也”为判断句式标志。(3)关键词“然”译为这样,疑问代词“胡”译为怎么,“谋”译为考虑、想想的意思。
【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车的书生,家里不是很富裕,却特别爱喝,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要是不喝上三杯酒,简直就睡不着觉,所以每天床头的酒杯里总是多少有点酒。有一天晚上睡到半夜,车生一翻身,感觉好像有人和自己一起睡在床上似的,还以为是自己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黑暗中伸手一摸,感觉到毛茸茸一团东西,像猫却比猫大。点着了蜡烛一看,原来是一只狐狸,显然是喝多了,正蜷着身体睡觉。车生看了看床头的酒瓶,里面已经空了。于是笑着自言自语道:“看来这是我的酒友啊。”不忍心叫醒狐狸,就给他盖好了被子,和他一起躺在床上,并且点着蜡烛好观察他的行动。睡到半夜,那狐狸伸了个懒腰。车生笑着说:“你睡得挺香啊!”说完一掀狐狸盖的被子,见狐狸变成了一个英俊的书生的模样。狐生惊醒,连忙拜倒在床前,感谢车生没趁自己酒醉时伤害自己。车生说:“我沉迷饮酒,别人却都不理解我。只有你,是我的知音。你要是不见怪的话,我们今后就是酒中知己,你看怎么样?”狐生很高兴地答应了,而且车生告诉狐狸,你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经常来我这里吃酒聊天。一夜无话,二人上床睡觉。
第二天早上醒来,车生发现狐生已经走了。他就特意准备了一坛好酒,准备晚上狐生再来的时候一起畅饮。到了晚上,那狐生果然来了,二人促膝欢饮。狐生的酒量很大,又喜欢说些笑话,二人相见恨晚,甚是投机。狐生说:“我总来喝你的酒,我有点儿不好意思,拿什么来报答你呢?”车生说:“一点酒不算什么,还说什么报答不报答的。”狐生说:“那可不行,你也不是有钱人家,钱来得也不容易,我看不如这样吧,我帮咱俩弄俩酒钱吧。”
又一天晚上,狐生又来到车生家里说:“你呀,从咱们家向东南方向走七里地,大路边上有别人丢的钱,你可以拿来咱俩人儿喝酒用。”等天亮了,车生按照狐生指点的方向找去,果然在路边上捡到点儿银子,买了点儿酒菜,晚上二人又好好地喝了一顿。过了几天狐生又指点车生,说你们家院儿后面你不知道,有个地窖,你有空可以挖开看看。车生一挖,果然又发现了不少钱。车生这会高兴了,对狐狸说:“这会行了,咱们有的是钱了,不用再担心没钱喝酒了。”狐狸说:“这点钱虽然不少,可总有花完的一天,不是长久之计啊,还得做长远的打算。”
又有一天喝酒,狐生对车生说:“哥们你看啊,现在市面上的荞麦种子比较便宜,我看你可以屯一点,以后准能卖个好价钱。”车生听了狐生的话,买了四十多石。认识车生的人都嘲笑车生,觉得他是失心疯了。没想到没过多久,当地大旱,各种庄稼都枯死了,唯有荞麦这个东西不怕旱。于是车生卖了荞麦种子,挣了十倍的价钱。从此车生就算小小的发达了,治了房子买了地。简单说吧,只要是种田之前问问狐生,听他的指示,种什么什么挣钱。这日子一长,互相之间的关系就更好了,狐生管车生的媳妇叫嫂子,对待车生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好。到后来,车生死了,那狐仙才不再来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论语·里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④。”(《论语·里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⑤,必先利其器⑥。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⑦,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注】①里:居住。仁:讲仁德而又风俗淳厚的地方。②处:居住,在一起相处。③知:同“智”。④邻:邻人,邻居。这里指思想品格一致,志向相同,能共同合作的人。⑤善:做好,干好,使其完善。⑥利:搞好,弄好,使其精良。⑦事:事奉,为……服务。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向人们建议,要选择一个讲仁德而又民风淳厚的地方来居住。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一个不明智的人。
B、孔子认为,如果你德行好,人们就会来亲近你;如果别人都不愿意与你交往,那说明你的德行出了问题。
C、子贡请教仁的内涵是什么,孔子告诉他,要实行仁德,就要去事奉有贤德的大夫,与有仁德的士交朋友。
D、孔子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喻来说明行仁的方法,他认为亲近贤者、仁者,就像“利其器”一样。
(2)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请结合选段,简要谈谈行仁与择邻、择友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C
(2)答:孔子认为,彼此追求的“道”不同,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商讨。在孔子看来,环境对人格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要修养仁德,必须注意择邻和择友:要选择讲仁德而又民风好的地方居住,要亲近贤能仁厚的师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