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3-06 05:48: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8分)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 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 剪烛看吴钩①。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 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吴钩:指刀,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⑦然犀处:指采石矶. 小题1:“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里的“周与谢”指的是____(写出其中一个的人名即可)。(1分) 小题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亢奋的心情,同时又包含有悲慨情绪。 B.作者把采石鏖战的激烈战况构想成“骇浪与天浮”的画面,可见其词风豪放的一面。 C.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 D.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
| 小题3:画线句“借古讽今”,请就此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周瑜、谢玄 小题2:D 小题3:这三句借古讽今,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因而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他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情,至此便跃然于纸上矣。
本题解析: 小题1:1分 小题2:3分,“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错。 小题3:4分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7分) 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小题1:“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3分) 小题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描写出鸟雀营巢(动),月映碧草(静)的景致(1分),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明快动人)(1分)的景象。 小题2:本词的思想感情丰富,包括:对美丽(生机勃勃)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人生苦短,别离多、相聚少,世事无奈之情;华年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之情;风景古来依旧,人生聊聊百年,感叹人生的渺小,自然的伟大。(情感每点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结合词句合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要反复品读,在理解词句意境的基础上,找出关键词进行分析。“高树雀衔巢”一句,运用了一个“衔”字,把鸟雀在高树上筑巢的画面描绘出来,属于动景;“斜月明寒草”以“明”字把月光照亮碧草的意境表现出来,属于静景;所以这句词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明快动人的景物特点。 小题2:此题要通过分析词句中景物的描写来体会出词人融入在里面的情感。词人在描写梅花,鸟雀筑巢,碧草山川风景中,流露出了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的喜爱;又通过直接抒情来表达自己对青春年华易逝,人生别离的感叹。答题时,可以结合着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和词人的直抒胸臆来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秋夜闻笛 [元]萨都刺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萨都刺: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为雁门关下的荒漠地区。 1.联系全诗,赏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笛声”是古诗中富有韵味的一个常见的意象。唐代诗人成彦雄《村行》一诗“暖暖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与《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寒”既指秋夜的寒意,也指秋风、月色给诗人心中带来的寒意。一个“寒”字,烘托出诗人因流落江南不能北归的乡愁和孤独之感;同时引出了诗歌后两句对“寒”的原因的回答。(意对即可) 2.《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引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愁绪,笛声渲染出一种悠远、凄冷的意境;而《村行》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则对向他问路或者跟他攀谈的诗人不理不睬。吹着短笛,邀游山水之间,“笛声”营造了一种闲适、恬淡、自由的意境氛围。(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口目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台丁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意对即可) (2)不应把离别(相聚)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 南柯子·春景 (宋)?田为 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凄凉怀抱向谁开?些子⑴清明时候被莺催。 柳外都成絮,栏边半是苔。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注释】⑴?些子:唐宋俗语,少许,一点点的意思。 1.从词的字数上看,本词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就着“梦”、“醉”二字,开门见山,直抒愁怀。 B.栏干边的苔痕,暗示人迹罕至,与下文的“独”呼应紧密。 C.下片写春将逝去,暗扣上片“催”字,意脉过渡十分自然。 D.全词风格典雅深婉隽永,却哀而不伤,总体基调乐观旷达。 3.结合整首词,鉴赏“依旧”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小令 2.D 3.燕子有恋旧巢的特性,“依旧”体现了燕子的“多情”。“依旧”二字,还唤起词人对于当年燕子“满身花雨”归来时的回忆,触发了词人的感慨:当年栖巢的燕子又归来了,当年欢聚的人儿却不在(或者当年栖巢的燕子又归来了,逝去的春天会不会归来呢?)。一个“依旧”含蓄地道出伤春(怀人)的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