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
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 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________的环境,主要运用了_______的手法。尾联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2.“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列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参考答案:1、千里澄江似练 2、千古风流人物 3、卷起千堆雪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下列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_____________,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3位卑未敢忘忧国,_____________。陆游《病起抒怀》
参考答案:1、心有灵犀一点通 2、愿得此身常报国 3、事定犹须待阖棺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日光初出为暾,青中透红为绀。
小题1:诗歌前四句的景物描写采用了哪些方法?(3分)
小题2:有人认为,从“惊心时复认邻翁”一句起,诗歌情感发生了变化。你认为呢?请谈谈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色彩渲染、动静结合、映衬(烘托、衬托)。(3分)
小题2:答案一:发生了变化。前边几句描写石湖美景,抒发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惊心时复认邻翁”起则写原本熟悉的邻翁需要辨认、亲手种植的柳树已经绿荫蔽天蝉声满耳之“惊心”,表达出久别归乡的今昔之感。
答案二:没有变化。前边几句通过描写石湖美景,烘托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后边则通过辨认出了邻翁、寻得了旧日手种之树等情景表现了重归故里的亲切和惊喜。喜悦之情一以贯之。
本题解析:
小题1:在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时,要从表现手法方面去考虑,仔细品读前四句,找到关键词展开联想,如“绀碧”“越”“孤”“半”。其中,“绀碧”结合注视可知,在色彩上加以渲染;“越”“半出”“孤”表现出有动有静,即动静结合;以景物描写来衬托诗人初归石湖的愉悦欢快心情。
小题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在分析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对整首诗歌的感悟以及对句意的理解,找出关键词进行体会。如认为发生了变化。就要从前四句景物描写所烘托的诗人内心情感和后几句的心理情感进行对比,找出变化。后几句关键词,如“惊”、“鸣蜩”表现诗人需要辨认邻居老翁,柳树蝉声惊动耳和心,以这些来表现诗人归乡后对变化的感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南宋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邓剡被元兵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途经台城(今南京),作了此词。
小题1:词的上阕两次写到“叶”,有何妙处。(6分)
小题2:全词以“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作结,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井桐一叶做秋声”中的“一叶”既点出初秋季节(1分),又勾起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1分)。“谁念客身轻似叶”中,以叶做比喻(1分),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1分)。两次写叶,表达了作者对邦国沦亡的悲哀之情和自身沦落异域、身世飘零的孤独之感(2分)。
小题2:当年南京城名门望族的住宅都成了废墟一片,长满了青青野草(2分)。作者运用典故(1分)和借景抒情(1分)的手法,表达了命运无常、国家兴亡之感(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