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8分)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释①:本诗作于柳宗元再贬柳州时,宗一是柳宗元的从弟。
小题1:赏析颈联中两处比喻的妙处。(4分)
?
小题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1)把云比作乌黑的墨,形象地描绘出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的景象,象征了自己处境的险恶,内心的愁苦怨愤。水如天一般广阔无边,表现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含蓄而生动地地表达了兄弟离别之情。
小题1: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要明确两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个是云似墨,一个是水如天。墨是黑的,这样的环境自然心境不佳。水如天,是如此的广阔,可是朋友也远了。
小题1:诗首句即点出黯然,因其别泪越江边,因其去国六千里,因其思乡无奈。答题时要从后面的诗句中摘取有关作者的经历的内容,简要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古诗鉴赏(8分 )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注】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小题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5分)
小题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略加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身在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忧民);④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⑤秋景凄凉。(每点一分,共5分)
小题1:直接抒情,二、三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每点一分,共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所以要分条筛选。题目给出4分,可从四个方面找出。病身、归梦、岁时、凄凉、行人、疏桐等字眼显示出诗人一人在外,孤独并且身感病痛,感概往事,心烦意乱
小题1:本题考查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在抒情方面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抒胸臆,而首联尾联的缺月、鸣蝉、桐叶等意象则营造寂寥凄清的氛围,衬托出烦乱心境。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对诗的内容、表达技法、语言作简要的分析。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②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③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③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
(2)全诗采用白描手法。
(3)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选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理解不正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应是古体诗。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小题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小题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小题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小题2: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