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如今的农民工不仅仅为了一顿饭而来到城市,他们走进城市是为了追求新生活,是向往城市文化,是希望在城市成立自己的家。
目前,农民工进城生活不仅没有制度保障,而且还存在一系列制度障碍。这些制度障碍已经形成了一个制度体系,在这个制度体系内,每项制度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功能,各项制度之间既有内在逻辑关系,又有相对独立性。目前,其他制度的实施,一般都不同程度地以户籍制度为依托,这就加大了户籍制度的改革难度;与此同时,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制约,进一步放大了这一制度体系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作用。
其实,户籍制度本身的改革并不难,难的是其他制度的配套改革。如果采取新的思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剥离户籍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联系,那么农民工进城的改革才会有所推进。对于户籍制度只要恢复证明公民身份,满足社会管理需求的本来功能就可以了。对于其他配套制度改革,则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制定农民工的不同的准入方式,分层分步,协调促进农民工进城。对于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的改革一定要从“集体排他”转化为“个别排他”。所谓集体排他就是将一个社会群体整体的排除在一种制度之外,使他们丧失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是美国社会学家帕金索针对中国的特有现象提出的。就当前农民工进城问题,我们应该提倡“个别排他”,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考核准入机制,使达到一定知识、技能或者经济承受能力的农民工享受到城市职工的待遇。这不仅符合公平原则,也有利于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当然,我们放弃了“集体排他”并不意味着我们选择了“集体准入”。我们遵循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采取分层分类法:对农民工群体,我们以农民工自身的知识技能、就业状况、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为依据,把农民工进行分层分类,让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员享受与城市居民部分等同的福利待遇;对各项制度,我们也采取分层分类,不是某个农民工一旦获得准入就享有全部的政策优惠,而是要根据不同情况,让他们不同程度地享受部分政策。
1.对目前农民工进城难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民工进城生活不仅没有制度保障,而且还存在一系列制度障碍。
B.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制约,进一步放大了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作用。
C.城市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存在着“集体排他”的特点。
D.很多农民工在知识、技能或者经济承受能力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今的农民工不再为了一顿饭而来到城市,而是为了追求新生活,向往城市文化,希望在城市成立自己的家。
B.其他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的实施,都以户籍制度为依托。
C.就当前农民工进城问题,我们应该提倡“个别排他”,这符合公平原则,有利于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D.通过一定的考核准入机制,并达到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就应享受与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恢复户籍制度原本的面目,循序渐进地剥离户籍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联系,那么农民工进城的改革就会有所改善。
B.农民工进城在城市容纳力上不存在问题,政府就应该多多地组织农民工进城。
C.面对市场的需求,针对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实际,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进行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等的培训。
D.分层分类的进城体制是一个动态的流动过程,这一定能解决农民工无法真正进入城市的问题。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海 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未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看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以上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暑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小说选材看似一般,其实独特,结构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儿”的纯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B.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C.手法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D.小说中“海龟”的命运与主人公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