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小题1】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
【小题2】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交代了时间、季节、地点;②奠定愁怨的情感基调;③统摄全诗。
【小题2】(3分)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得不到远人消息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垂泪。(1分)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2分)
【小题3】(4分)①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2分)②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里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后可知,前两句词是景物描写,故可从景物描写的一般性作用角度作答,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等。一个“愁”奠定了全词的主基调。由下文描述的诗句内容可知,一个“望”字,统摄全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关键词体会。“独”与“暮”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愁望玉关芳草路”,“愁”“玉关”,由此可看出主人公的身份,即一位思念远人的女主人公。“消息断,不逢人”等不到信息的无可奈何;“敛眉”即低眉、颦眉、蹙眉,含愁之态。下片中时间到了黄昏。“坐看落花”的“坐”,因看落花而自悲遭际,这方引起“空叹息”。“红泪”极言相思之苦。由此可知,终日的相思。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跃然而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此题考查尾联所体现的词人的思想情感,解答此题,可结合前面诗句具体分析。“干山万水”写出了闺中少妇与征夫相隔遥远,远望不见的愁闷相思之情自然流露出来。“魂梦”“何处觅”表现了女主人公希望借梦来找寻的无奈之情,可见其相思之深切。因此,“情至之语”是对女主人公的终日相思的最好评价。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①。
沙上并禽②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后期:日后的约会。记省:记得清楚。 ②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1)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
(2)(示例)这首词写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情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3.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特异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清溪水的清澈?试作简要分析。(4分)
14.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最后一联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13.诗人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
14.李白反复渲染清溪的清澈无比,结局却来一句:“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这位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李白写溪的清澈,其实都是自写,以溪之清,衬世事之浊,抒发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抱节以终。
这首词以“听雨”为题,写了一生中三个不同的阶段听雨的情味。请任选一个阶段,结合作品这部分的内容说说作者此时听雨的感受;再结合整首作品说说这一部分内容对表现全词意境所起的作用。
?
?
?
参考答案:①少年听雨,地点是“歌楼上”,当时的情境是“红烛”照耀、“罗帐”轻舞。这是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意境,浪漫,温馨,逍遥。(4分)作者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为下文表现人生乐少恨多,表现老境孤寂凄凉作反衬。(2分)
②壮年听雨,地点是“客舟中”,这便寓有漂泊他乡、人生无定的意味;当时的情境是“江阔云低”、“断雁哀鸣”,在这悠悠的天地中,词人抑郁难平,饱受颠沛流离、寂寞难耐之苦。(4分)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2分)
③老年听雨,反映了作者写这首词时的真实处境和心境,听雨的地点是“僧庐下”,鬓已斑白。词人已不再描绘局边的境貌,而是用一生的感慨来抒情。“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句,正是作者饱经沧桑后的感叹;而“一任”二字则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情绪。(4分)老年听雨这一部分,是这首词的重心,它回顾了作者的一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游 月 陂?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小题1: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答:?
小题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3分)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2分)
小题2: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2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这类题目一般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的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本诗颈联没有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而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和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作答时从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小题2: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虽然也写了一些较为生动的景物,但其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所谓“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