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3-06 06:35:2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B.谪居卧病浔阳城谪居:降职后居住。
C.低眉信手续续弹信:自信。
D.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随随便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词语的解释一定要联系语境。C项中的“信”应为“随意、随便”的意思。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给……看)
B.非抗于九国之师(匹敌,相当)
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 (更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约束)
C.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客居)
D.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制服)

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竟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懂得)
小题2:与例句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A.大王必欲急臣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恒从小奚奴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以下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B.今君乃亡赵走燕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均之二策
D.拜送书于庭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4:以下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洎牧以谗诛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大王见臣列观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顾荣,字彦先,吴国吴人也,为南土著姓。祖雍,吴丞相。父穆,宜都太守。荣机神朗悟,弱冠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吴平,与陆机兄弟同入洛,时人号为“三俊。”例拜为郎中,历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恒纵酒酣暢,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会赵王伦诛淮南王允,收允僚属付廷尉,皆欲诛之,荣平心处当,多所全宥。及伦篡位,伦子虔为大将军,以荣为长史。初,荣与同僚宴饮,见执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荣割炙啖之。坐者问其故,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及伦败,荣被执,将诛,而执炙者为督率,遂救之,得免。
齐王冏召为大司马主簿。冏擅权骄恣,荣惧及祸,终日昏酣,不综府事,以情告友人长乐冯熊。熊谓冏长史葛旟曰:“以顾荣为主簿,所以甄拔才望,委以事机,不复计南北亲疏,欲平海内之心也。今府大事殷,非酒客之政。”旟曰:“荣江南望士,且居职日浅,不宜轻代易之。”熊曰:“可转为中书侍郎,荣不失清显,而府更收实才。”旟然之,白冏,以为中书侍郎。在职不复饮酒。人或问之曰:“何前醉而后醒邪?”荣惧罪,乃复更饮。与州里杨彦明书曰:“吾为齐王主簿,恆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但人不知耳。”及旟诛,荣以讨葛旟功,封喜兴伯,转太子中庶子。
时南土之士未尽才用,荣又言:“陆士光贞正清贵,金玉其质;甘季思忠款尽诚,胆干殊快;殷庆元质略有明规,文武可施用;荣族兄公让明亮守节,困不易操;会稽杨彦明、谢行言皆服膺儒教,足为公望;贺生沈潜,青云之士;陶恭兄弟才干虽少,实事极佳。凡此诸人,皆南金也。”书奏,皆纳之。
六年,卒官。帝临丧尽哀,欲表赠荣,依齐王功臣格。
由是赠荣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元。及帝为晋王,追封为公,开国,食邑。
荣素好琴,及卒,家人常置琴于灵座。吴郡张翰哭之恸,既而上床鼓琴数曲,抚琴而叹曰:“顾彦先复能赏此不?”因又恸哭,不吊丧主而去。子毗嗣,官至散骑侍郎。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伦败,荣被,将诛执:逮捕
B.今府大事,非酒客之政殷:繁多
C.且居职日浅,不宜轻代之易:掉换
D.帝临丧尽哀,欲赠荣表:表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例拜郎中不足外人道也
B.情告友人长乐冯属予作文记之
C.居职日浅相如素贱人
D.家人常置琴灵座当其欣所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荣是吴国人,其祖父、父亲以及他自己一家三代都曾做吴国官员,后来他又入齐做官。
B.顾荣在审判淮南王司马允被俘的僚属时,能够公正地判罪,最终使得很多人得到赦免。
C.顾荣任大司马主簿时司马冏骄横会引来杀身之祸,便托冯熊转告葛旟,最终葛禀告冏。
D.顾荣认为当时南方的土人没有完全得到任用,于是向皇帝上书举荐人才,皇帝都采纳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恒纵酒酣暢,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5分)
?
(2)吴郡张翰哭之恸,既而上床鼓琴数曲,抚琴而叹曰:“顾彦先复能赏此不?”(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顾荣)常放纵自己开怀畅饮,对友人张翰说:“只有酒可以(使人)忘记忧愁,只是对发病无可奈何。”
(2)吴郡张翰哭得很悲痛,一会儿上床弹了几曲琴,抚琴而叹道:“顾彦兄还能欣赏到这些曲调吗?”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D项解释错误,从“帝临丧尽哀,欲表赠荣”在原文中的下句“依齐王功臣格”大意“依照齐王功臣的规格进行”可知,表:表彰。所以选D。
小题2: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C两个“且”均为副词,况且。A.第一个“为”动词,担任;第二个“为”介词,对、向;B.第一个“以”介词,将、把;第二个“以”连词,来;D.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所以选C。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托冯熊转告葛旟”的说法不准确,不能从原文找到依据。所以选C。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恒、纵、惟、无如……何”、“恸、既而、鼓、复”。
参考译文:
顾荣,字彦先,吴国吴人,是南方土著姓氏。祖父顾雍,是吴丞相。父亲顾穆,任宜都太守。顾荣机敏颖悟,二十岁时仕吴,任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吴被平定后,顾荣与陆机兄弟共同进入洛阳,当时人们称之为“三俊”。按例任为郎中,历任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常放纵自己开怀畅饮,对友人张翰说:“惟酒可以忘忧,衹是对发病无可奈何。”?
适逢赵王司马伦诛杀淮南王司马允,捉了司马允的僚属交付给廷尉,众人都想杀了他们,顾荣公正地判罪,很多人得到赦免。到司马伦篡位后,司马伦之子司马虔任大将军,任用顾荣为长史。先前,顾荣与同僚宴饮,见到为他们烤肉的人面目举止不同凡人,并露出想尝一尝烤肉的神色,顾荣割下烤肉给他吃。同座的人间他为什么,顾荣说:?“哪有整天拿着却不知其味的道理!”司马伦失败后,顾荣被俘,即将被杀,而那个烤肉的人任督率,就救出顾荣,使他免于一死。?
齐王司马冈召顾荣为大司马主簿。司马间独揽大权骄横肆虐,顾荣担心祸难将殃及自己,终日酒醉,不理政事,把实情告诉了友人长乐冯熊。冯熊对司马同的长史葛旗说:“任顾荣为主簿,是为了甄别任用有才干有声望的人,把重要的事情委托给他,不再计较南北亲疏,这是要争取四海之内的人心。如今府大事繁,并非酒客之政。”葛旗说:“顾荣是江南有名望之士,再说任职的时El不长,不宜轻易替代他。”冯熊说:“可以转任他为中书侍郎,顾荣不失清高显贵,而宫府可以改用实干的人才。”葛旗同意了这个建议,报告了司马同,任顾荣为中书侍郎。顾荣在这个职任上不再饮酒。有人问他:“为什么先前醉酒而后来不喝酒呢?”顾荣惧怕因此得罪,于是又开始饮酒。他在写给同州人杨彦明的信中说:“我担任齐王主簿,常担心灾祸会殃及自己,见到刀和绳子,常想自杀,衹是别人不知道逭一点罢了。”司马同被杀后,顾荣因讨伐葛旗有功,封为嘉兴伯,转任太子中庶子。
当时南方之士未能人尽其才,顾荣又说:“陆士光清贞显贵,内心纯正;甘季思忠心耿耿,有胆有识;殷庆元胸怀谋略,文武双全;我的族兄全迈固守节操,困苦不移;会稽杨彦明、谢1这都遵行儒教,不负众望;贺生深沉不露,隐逸之士;应苤兄弟才干虽少,实绩极佳。凡此诸人,都是南方金玉。”上书呈报,全部被采纳。?
六年,题莹死于官任。五童亲临致哀,想对题茔有所表彰赠予,依照齐王功臣的规格进行。
由此而追赠顾荣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谧号元。到元帝为晋王后,追封顾荣为公,立邦国定食邑。?
顾荣平素喜欢抚琴,死后,家人常把琴放置在灵座前。吴郡张翰前来吊哭,然后上床弹了几曲琴,抚琴而叹道:“顾彦先还能欣赏到这些曲调吗?”接着又放声痛哭,没有向主持丧事的人表示哀悼就离去。顾荣子顾毗继承爵位,官至散骑侍郎。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9分)
与韩荆州书
(唐)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①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②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与气义。此畴曩③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④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⑤。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之。?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吐握:吐哺(口中所含食物)握发(头发)。后世以“吐握”形容礼贤下士。?②龙盘凤逸:喻贤人在野或屈居下位。?③畴曩(chóu nǎnɡ):往日。?④制作:指文章著述。侔(móu):相等,齐同。⑤薛、卞之门:薛指古代善于鉴定刀剑的薛烛;卞指发现宝玉的楚人卞和。比喻善于鉴赏人才的人。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贱而之忽:忽然
B.遍诸侯干:求取?
C.王公大人,与气义许:称许、赞许?
D.惟君侯之图:考虑、切磋?
小题2:下面四组中,全部是表现李白表白自己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②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③十五好剑术?④三十成文章
⑤王公大人,许与气义?⑥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开篇引用谈士们所说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意在突出对韩荆州的仰慕,也表明韩荆州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B.文中李白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等,意在表明他有如此高的修养,一定能够识拔像自己一样的贤能之士。?
C.文末作者用了薛烛、卞和的典故,主要目的是赞美韩荆州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
D.本文虽是干谒之作,但作者并没有露出卑屈之态,而是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A项解释不准确,从原文上句“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大意“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傲慢”可知,忽:轻视。所以选A。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是李白的假想、希望,表达的是对韩荆州的推崇;②是李白自述处境,无才干无关。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主要目的是赞美韩荆州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不准确,从原文可知,主要目的是为了让韩荆州引荐自己。所以选C。
参考译文: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躬行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傲慢,不因他们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流落于楚汉。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
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策画,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衡夜思昼诵,身而力践之体:体验
B.衡独坐树下自若危:端正
C.人有所遗:遗留
D.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领:兼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5分)
(2) 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
(2)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应释为“馈赠 ”)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C (①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④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⑤句是说皇帝答 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教化”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许衡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教化百姓所做努力”,有的可能能体现“教化百姓所做努力”,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3:试题分析:D(根据文意,“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止”译为留住,“强”译为极力,“凡”译为 一共,“更”译为换,各一分,语意完整给1分。(2)这个句子中“王”封王, “所以”……的方法,“化”教育,“乃”于是,各占1分,语意完整给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鲁地,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正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
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
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至元)八年,皇帝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替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
(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痛哭祭拜。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