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④而人之所罕至焉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⑴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⑵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⑶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小学”应解释为“小的方面要学习”。
小题2:①句的“为”解释为“成为”;②句的“为”解释为“是”;③句的“之”和④句的“之”相同,均解释为“的”。
小题3:D项属于“无中生有”。
小题4:翻译文句时,要弄清句子的句式、语气等,把握句子大意;在“逐字对译”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留”、“换”、“补”、“删”、“调”五种基本方法,克服文言句子翻译中的“通病”;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借助语法分析的方法解决难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解释下列加粗字在句中的意思。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小学而大遗?
(5)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选出下列加粗字与例句中的用法或以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其如土石何
3.指出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其贤不及孔子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不拘于时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译文:?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中“此”所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语段中的句子回答)
6.本语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 ,?和?,?和? 加以对比,论证了? 。
参考答案:1.(1)更加(2)自己(3)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4)丢弃(5)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
2.A
3.B
4.“略”。
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圣人?众人?小学?大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师道也不传也久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
①数罟不入海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2.选出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3.翻译下列各句。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些措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1)五亩大小的建宅基地,如果种上了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也能穿上丝织衣服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3)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
4.用比喻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意对即可)?
5.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海池。③斧斤以时人山林。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