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完成下面的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蜀相》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但诗题为什么不是《题成都武侯祠》而是《蜀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愤”的“愤”由何产生?“世事艰”有何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用语不凡,试结合全诗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首诗中都体现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但两者的用意却不尽相同,请结合杜甫和陆游当时的处境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
2.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
3.“略”。
4.杜甫当时多病愁苦,到处漂泊,他写诸葛亮是为了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苦痛。陆游当时力图恢复,但为投降派所阻,他写诸葛亮是以其自况,以其自勉,表明他至死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题目
鹧鸪天①?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本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小题1:本词在写景方面手法丰富多样,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6分)
小题2:本词的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远近结合:从远处的山林到近处的竹墙,仰视白鸟翻空,俯看照水红蕖,层次丰富,视角多样;
②动静结合:白鸟翻空为动,芙蓉照水为静,一动一静,使画面动感十足;
③对比鲜明:山明墙隐,一明一暗,乱蝉聒噪,以声衬寂;
④视听嗅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山景、蝉叫、荷香惟妙惟肖,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小题2: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百般寂寥、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凄凉之感。①“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含有自嘲之意,而“三更雨”则烘托了凄凉的气氛与作者夜不能寐的落寞心境;②“浮生”表达了作者对贬谪生活无所作为以及飘忽人生的感慨;③“凉”字一语双关,既是天气凉,更是作者内心的凄凉;④一个“又”字加重了这层凄苦,表现了词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空虚之感。
本题解析:
小题1: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可归结为“远近”“高低”“动静”“角度”。本诗中“山林”是放眼望到的,“竹墙”是近处看到的;“白鸟翻动”“芙蕖”静处。“山林”“竹墙”是看到的,“细细香”是闻到的等等。
小题2: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景与情的关系的把握能力。诗人能听到“昨夜三更雨”,说明诗人夜不成寐,被贬黄州,仕途艰难,可见诗人孤独寂寞,景凉人更凉。“又得浮生一日凉”中一“又”字,可见是人被贬之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怀示邻里①?北宋?陈师道
断墙着雨蜗成字②,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注]①时为元符三年(1100)春,作者落职居于徐州。②蜗成字:断墙上留有蜗牛爬过的痕迹,弯弯曲曲如同篆字。③剩欲:即颇欲、很想的意思。
(1)诗中的那些形象的描写照应了标题中的“春”字,请分别指出来。(2分)
(2)尾联作结,照应春游未行之事,兼说今日所思所想。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蜗成字、燕作家、风翻蛛网、雷动蜂窠、未开花。(写对4个得2分,3个得1﹒5分,2个得1分)
(2)“屡失南邻春事约(屡次失约,都未能与邻居同去春游赏花),只今容有未开花(现在也为时不晚,或许还有没开的春花可供赏玩吧)”,(1分);由写以往“剩欲出门”却未作春游,到写如今决定外出也为时不晚,诗势顿生波澜,隐约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意愿,(2分)若作反复吟味,可知这两句暗含有诗人认为辅政出仕为时未晚,还可以有所作为的心情。(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3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②路静,交交③园屋深。
床敷④每小息,杖屦⑤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翳翳(yì):树荫浓暗的样子。陂(bēi):池塘。③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④床敷:安置卧具。⑤杖屦(jù):扶杖漫步。
1.简析此诗尾联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此诗云:“寓感奋于冲夷(冲和平易)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动衬静(以动写静/寓情于景);以鸟鸣声烘托环境的宁静,心情的悠闲。
2.?诗人从煊赫一时的相位位置上退下来,心理未免失去平衡,骨子里当会藏有一种罢相后的不满,诗人通过对自身的活动叙述和北山鸟意象描写,就透露出一种孤寂和无人相知之感。但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却表达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在平和闲淡中蕴藏着对政局的不满,绵里藏针令人不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