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2017-03-06 06:41: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询《秋声赋》》
(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__________________。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参考答案:(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5)冷月无声?年年知为谁生


本题解析: 命题者在命默写题时,一般会选句中含有易错字的句子。而易错的字往往是音近字、形近字、通假字、难写字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记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正确理解。本题注意易错的字:博、致、假、楫、缛、葱茏、犹。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子?规
吴融①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小题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对比(1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2分);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
或:反衬。用春草作反衬,用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进一步反衬.凸显杜鹃的孤苦无告。
如果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和“比喻”(草似烟)的修辞,或答联想.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3分。答对偶不给分。
小题2: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2分),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小题2: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悲歌 《汉乐府》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小题1】简析诗歌前两句中“当”的妙处。(3分)
答:                                       
【小题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汉乐府歌谣“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请结合本诗后四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当,意思是当作,有勉强为之之意。(1分)诗人远离故乡,只能以悲歌代替哭泣,以远望家乡的方式来代替回家的行为,蕴含着对故乡强烈的思而不得的悲痛无奈和强自宽慰的情绪。(2分)
【小题2】诗歌后四句语言均质朴直白,但意思情感逐层深入转浓,使整首诗具有“质而不俚,浅而能深”的特征。(1分)“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用语质朴浅易,似平静述说,却表达了家破人亡欲归无凭、身如浮萍无着无落的深刻的伤痛和无奈。(2分)“心思不能言”几近口语,浅近直白,“肠中车轮转”的比喻极为生活化,通俗易懂,却表达了回归的愿望无法实现时悲痛之至的心情。情感至此积聚到了极点。(2分)(总写句子1分。后四句分为两组,每组句子的阐释注意紧扣“语浅”(1分)与“情深”(1分)两个方面。两组句子共计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两个“当”,在诗中应该理解为“当作”或者“代替”,另外,“可以”也不是现代汉语里的“可以”的意思,“可”是“可以”,“以”是用来”的意思。这两句诗是写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悲歌可以当泣”,是游子思念故土,却不能放声哭泣,只好用悲凉的歌声来当作哭泣;“远望可以当归”,是游子日夜企盼,却不能回到家乡,只好用远望故土来当作回乡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用语质朴浅易,似平静述说,却表达了家破人亡欲归无凭、身如浮萍无着无落的深刻的伤痛和无奈。 “心思不能言”几近口语,浅近直白,“肠中车轮转”的比喻极为生活化,通俗易懂,却表达了回归的愿望无法实现时悲痛之至的心情。情感至此积聚到了极点。 (总写句子1分。后四句分为两组,每组句子的阐释注意紧扣“语浅”与“情深”。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赠诗,回答问题。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中圣:曹魏时徐邈嗜好饮酒,他将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第一首赠诗中的“风流”在本诗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本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修辞手法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风流”一词在本诗中是洒脱、清高、超凡脱俗的意思。从第二联写他青壮年时“弃轩冕”,老年时“卧松云”中可看出;从第三联的“频中圣”“不事君”中也可以看出。(结合任一联均可)
(2)前一首用比喻和借代,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指孟浩然本人。后一首则用夸张的手法写汪伦对自己情谊之深。(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后所写。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想到的是:
   一是首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  的各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
   二是颔联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两幅画面,概写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三是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
   四是尾联想到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任意三点即可)
(2)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