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询《秋声赋》》
(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__________________。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参考答案:(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5)冷月无声?年年知为谁生
本题解析: 命题者在命默写题时,一般会选句中含有易错字的句子。而易错的字往往是音近字、形近字、通假字、难写字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记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正确理解。本题注意易错的字:博、致、假、楫、缛、葱茏、犹。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子?规
吴融①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小题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对比(1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2分);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
或:反衬。用春草作反衬,用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进一步反衬.凸显杜鹃的孤苦无告。
如果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和“比喻”(草似烟)的修辞,或答联想.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3分。答对偶不给分。
小题2: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2分),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小题2: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悲歌 《汉乐府》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小题1】简析诗歌前两句中“当”的妙处。(3分)
答:
【小题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汉乐府歌谣“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请结合本诗后四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当,意思是当作,有勉强为之之意。(1分)诗人远离故乡,只能以悲歌代替哭泣,以远望家乡的方式来代替回家的行为,蕴含着对故乡强烈的思而不得的悲痛无奈和强自宽慰的情绪。(2分)
【小题2】诗歌后四句语言均质朴直白,但意思情感逐层深入转浓,使整首诗具有“质而不俚,浅而能深”的特征。(1分)“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用语质朴浅易,似平静述说,却表达了家破人亡欲归无凭、身如浮萍无着无落的深刻的伤痛和无奈。(2分)“心思不能言”几近口语,浅近直白,“肠中车轮转”的比喻极为生活化,通俗易懂,却表达了回归的愿望无法实现时悲痛之至的心情。情感至此积聚到了极点。(2分)(总写句子1分。后四句分为两组,每组句子的阐释注意紧扣“语浅”(1分)与“情深”(1分)两个方面。两组句子共计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两个“当”,在诗中应该理解为“当作”或者“代替”,另外,“可以”也不是现代汉语里的“可以”的意思,“可”是“可以”,“以”是用来”的意思。这两句诗是写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悲歌可以当泣”,是游子思念故土,却不能放声哭泣,只好用悲凉的歌声来当作哭泣;“远望可以当归”,是游子日夜企盼,却不能回到家乡,只好用远望故土来当作回乡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用语质朴浅易,似平静述说,却表达了家破人亡欲归无凭、身如浮萍无着无落的深刻的伤痛和无奈。 “心思不能言”几近口语,浅近直白,“肠中车轮转”的比喻极为生活化,通俗易懂,却表达了回归的愿望无法实现时悲痛之至的心情。情感至此积聚到了极点。 (总写句子1分。后四句分为两组,每组句子的阐释注意紧扣“语浅”与“情深”。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赠诗,回答问题。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中圣:曹魏时徐邈嗜好饮酒,他将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第一首赠诗中的“风流”在本诗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本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修辞手法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风流”一词在本诗中是洒脱、清高、超凡脱俗的意思。从第二联写他青壮年时“弃轩冕”,老年时“卧松云”中可看出;从第三联的“频中圣”“不事君”中也可以看出。(结合任一联均可)
(2)前一首用比喻和借代,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指孟浩然本人。后一首则用夸张的手法写汪伦对自己情谊之深。(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后所写。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想到的是:
一是首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 的各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
二是颔联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两幅画面,概写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三是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
四是尾联想到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任意三点即可)
(2)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