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八)
2017-03-06 06:41: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卜 算 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小题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小题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2分),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1分)。
小题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2分);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是夜半时分,可见其静。孤鸿可见其孤单。答题时要从诗句寻找有关环境或动物的意象来概括环境氛围。关键词清冷和孤寂。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此类题只要找出关键诗句,从中抽取有关画面的词语并进行翻译理解即可。
小题2:结合词中的“有恨无人省”以及题目《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可得出情感“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答此类题,要知人论事,既要分析诗词的意义,也要结合注释对强对诗歌的理解。有的诗题目可对诗歌主旨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歌,完成1~4题。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老不复:通“娶”,娶妻
B.何意致不:宽厚
C.何乃太区区:见识短浅
D.会不从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你”。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必迎取/会不从许
B.非织作迟/君家妇难
C.府吏得闻/便可速遣
D.吾今报府/洵美
3、选出下列与“孔雀东南飞”中“东南”活用相同的一项(?)
A.自名秦罗敷
B.槌床便大怒
C.昼夜勤作息
D.留待作遗施
4、下列关于文段的说法有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段选自汉乐府诗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选文以孔雀起兴,叙述兰芝自诉、自请谴归,仲卿求情、遭母训斥,兰芝辞别、夫妻分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第二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她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其的同情。
D.从选文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的根源是焦仲卿对母亲的言听计从。
E.选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兴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奠定全诗悲剧基调,同时,在结构上又引起下文的故事。


参考答案:1、B
2、A
3、C
4、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指不违背诺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是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少邻并”的意思是很少有邻居挨着。根据本句中的“闲居”与下句的“草径入荒园”都可猜断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10分)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竹叶青酒。
小题1: 结合前两联,简要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4分)
?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
客居他乡,贫病交加,孤独无友的凄凉处境。(“病”“孤”每点2分)
小题2:
思亲怀乡的愁思、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情怀。(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小题2: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双调]殿前欢 梅花
(元)景元启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老笔①应难画,别样清佳。据胡床再看咱②,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③梅花是我,我是梅花。
注:①逃禅老笔:南宋画家杨无咎,号“逃禅老人”,以擅画梅花著称。②据:靠。咱:句末语气词。③大都来:只不过。
(1)“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一句中的“疏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山妻骂:‘为甚情牵挂?’”一句,似神来之笔,摹态传情,十分生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3)请简要分析“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一句的含意。


参考答案:(1)月下梅影(意思对即可)
(2)作者以妻子的嗔怪(或“骂”)(要点“嗔怪”“娇嗔”或“骂”),侧面描写(或“衬托”)(要点“侧面描写”或“衬托”)出作者欣赏梅花的专注,突出了作者爱梅之情深(或“对梅花的痴情”)(要点“爱梅情深”或“对梅的痴情”),平添了幽默情趣(要点“幽默”或“情趣”)。(意思对即可)
(3)作者以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要点“以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表现了对梅花的挚爱(要点“挚爱”),寄寓了高洁的情操(要点“高洁的情操”)。(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