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四)
2017-03-06 06:47: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简述凤雏得到刘备重用的经过。


参考答案:
凤雏去投奔刘备,孔明按察四郡未回,凤雏又没有拿出鲁肃、孔明的荐书,刘备见他貌丑亦不喜欢,让凤雏去耒阳小县做县宰,凤雏到任之后,终日饮酒,不理政事。这事传到刘备耳中,刘备派张飞去巡视耒阳,凤雏犹卧未起,张飞责备凤雏荒废政事,凤雏没用半日处理好白日之事,张飞惊讶,报告刘备,凤雏才拿出荐书,才得以重用。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乾
(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①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8)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②,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10)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11)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12)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13)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①[锔(jū)]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
②[沙雁]做工精细的风筝。下文中的”屁股帘儿”是一种自制的简易风筝。
③[秫秸(shú jie)]去掉穗的高粱秆。
小题1: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个词的理解。(4分)
小题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的哪些事情?(6分)
小题3:作者写到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4分)
小题2:(1)胡同里是一阙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2)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3)捉蛤蟆,逮蛐蛐。(6分)
小题3:(1)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方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2)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3)这样对比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6分)
小题4:“感触”(6分)
示例一: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难以割舍的深切情感。
示例二: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应当保留它的文化传统。
示例三:对城市建设中不适当拆除胡同的做法表示遗憾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道题目应从分析人物的身份入手。由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那时作者是一个穷孩子,所以他的自尊心格外强,不管做什么,他都不能让自己显得比别人差。所以看到不花什么钱的屁股帘儿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一点也不比阔孩子花钱买的精致的沙雁风筝差,心里自然十分满足,因此答案应为: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文中(5)—(10)段是写回忆中的北京小胡同。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胡同里的交响乐,儿时的乐趣。
小题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文中(11)—(12)写了上海弄堂、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
小题4:写出感触最深的一点;能结合文章加以分析;语言通顺、有条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简答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如果将来并无子女,则夫妇双方的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一律全部互相遗赠。任何一方身故后,不得举办遗产登记,因为免除该手续才不致损害继承人或权益持有者。
欧也妮答应嫁给公证人的儿子.初级裁判所所长特·篷风。这是特·篷风在签订婚书的时候写的条款,特·篷风的目的何在?事情发展的结果如何?请简要叙述。(《欧也妮·葛朗台》)
答:


参考答案:特·篷风把这一条作为让欧也妮独居的条件,目的是在欧也妮死后能得到她的全部财产。可是,他没有得到欧也妮的遗声.因为在欧也妮三十几岁时,他当上代表索漠的国会议员之后仅仅一星期,就死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免 费
                   [美]雪莉·凯撒?
 且说黛玉虽然服备晚饭,我的10岁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
割草,5美元;
  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
  去商店,50美分;
  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
  倒垃圾,1美元;
  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单,5美元;
  还有打扫院子,2美元。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
怀你9个月,免费;
  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
  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抚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
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
  给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
  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
  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里噙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账已付清”。
1.请联系现实想像一下,当面对“儿子”开列的账单的时候,除了文中的应对方法外,“我”还能采取什么方法?请至少列举三种。
2.联系第1题,对比以上方法,你如何评价文中的“我”的方法,为什么?
3.请简要概括文中“我”的形象。
4.你认为这篇小小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或一笑置之,或以牙还牙,或当真付钱给“儿子”,或大声呵斥等等。(只需列举三种)  
2.“我”的方法是高明的,让人肃然起敬的,因为“我”的“免费”,不但使孩子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亲情的无价,而且还使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3.具有博大胸怀、热爱孩子、善于家教 
4.《免费》的最大价值,在于警示人们:良好的家教,不仅是孩子之福,也是父母自己之福。


本题解析:
【鉴赏提示】
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要求微型小说的材料要尽可能地限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和一个较小的空间里。而发生在一个场面里的具体事件,恰好符合微型小说对材料的这个要求。如果这一个场面里的一个具体事件,正是生活事件的高潮片断,正是人物经历的典型片断,它能够把生活事件和人物经历的过去的内容和未来的将要发生的内容都包容进来了,也就是说,这一个场面的一个具体事件表现为一个生活聚焦点,那么,这样的一个场面一个具体事件的题材,便是典型的微型小说题材。小小说《免费》就是这样的作品,只有四百来个字,情节很简单,但读后却让人难以忘怀,甚至勾起许多难忘的回忆,同时也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本文构思奇特,剪裁精巧,堪称大手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翰 林 院 与 翰 林
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度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的最高级别。
D.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B.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是一项公正的选材制度。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古代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对应的原文“只要在翰林院学习过的就被称为翰林”选项曲解文意。
小题2:B.以偏概全,文中只是说“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选项只是“是一项公正的选材制度”,少了条件,混淆范围;C.弄错对象,“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应是在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才形成的,选项为“明太祖”,张冠李戴;D.混淆范围,不是所有进士,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二三甲进士需要通过考选。
小题3:B.弄错条件,应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应把“只要……就能”改为“只有……才可能”;C.还要参加复试,只有复试合格者才能参加殿试;D.明清以前的科举制度是三级结构。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