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一)
2017-03-06 06:47: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创作经过盛唐的高潮,进入中唐以后,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此后,诗人们便各自探索自己的路。元稹、白居易的通俗,韩愈、孟郊的拗拙,韦应物、柳宗元的恬静,都各有特色。李贺也在苦闷的探索中走出了自己的路,他的方法就是转向内心世界,将自己的感觉分解开来,经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元白、韩孟、韦柳都不过是从风格上作了局部的调整,李贺则进行了全新的创造,杜牧曾认为李贺的诗歌风格“虚荒诞幻”。
  李贺的虚荒诞幻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表现在他所捕捉的意象上。韩愈曾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借用这几句诗说明李贺捕捉诗歌意象的过程是很恰当的。李贺曾称赞韩愈的创作“笔补造化天无功”,笔补造化也是他自己的创作准则。他不甘心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式加以模仿和描写,而是要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所以他的诗歌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他的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的声音(“羲和敲日玻璃声”),马骨会发出铜声(“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次,李贺的虚荒诞幻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贺诗歌的意象之间很少用虚词连接,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自由跳跃,不受拘束,不拘常法。如《长歌续短歌》: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古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等,大多感叹人生不常。李贺连首诗歌也是感叹人生不常,却又寄寓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前四句是说英主不可见,中间四句说青春不可驻,后六句说明月不可寻。三组意象跳跃很大,忽此忽彼,迷离惝恍。意象之间的跳跃,恰好表现了诗人那不能平静的灵魂和种种复杂的感情。
  因为李贺的诗歌往往连缀着印象和感觉的片断,所以局部可以达到细致入微的真实,而整体则是不可思议的荒诞。李贺仿佛是透过显微镜看世界,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却看不到一般人都能看到的。“鬼灯如漆点松花”“忆君清泪如铅水”等诗句就是典型的例子。
  再次,李贺的虚荒诞幻还表现在用词上。他极力避免平淡,追求峭奇,好像是用韩愈写古文的方法来写诗,即所谓“词必己出”。王思任说他喜用“鬼、泣、死、血”等字,用这些字可以造成刺激性的效果,好像菜肴之辣椒粉一样。为了传达细腻的感觉,李贺极力渲染对象的色彩和情态。写绿,有“寒绿”“颓绿”“凝绿”“静绿”;写红,有“笑红”“冷红”“愁红”“老红”。风有“酸风”,雨有“香雨”,泪有“红泪”,春有“古春”。
  李贺的诗歌就是这样超越了生活的真实而达到了艺术的真实。他的语言乍看似乎是不可理解的,细细琢磨却又是可理解的。
  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苦心孤诣地追求着,探索着,终于走出了一条不凡之路。李贺的确写了许多别开生面的好诗,但他在艺术上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有的诗缺乏完整的构思,有的诗流于晦涩。(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李贺“虚荒诞幻”的诗歌风格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虚荒诞幻是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形成的不同于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独特的创作风格。
B.虚荒诞幻这种创作风格是李贺把自己的感觉分解开来,通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C.李贺虚荒诞幻的风格体现在捕捉的意象、意象的组合、用词三个方面,《长歌续短歌》最能体现李贺的这种创作风格。
D.虚荒诞幻的诗歌创作风格是李贺全新的创造,是李贺在苦闷的探索中走出的不同于其他诗人的不凡之路。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贺诗歌中的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成分,因为李贺喜欢将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作为意象。
B.李贺诗歌中的意象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自由跳跃,而这有时恰好表现了诗人不能平静的灵魂和种种复杂的感情。
C.李贺在用词上极力避免平淡,追求峭奇,如“寒绿”“颓绿”“笑红”“冷红”“酸风”“红泪”等就给人这种感觉。
D.为了达到艺术的真实,李贺忽略了生活的真实,这使他的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缺陷,如缺乏整体构思、晦涩难懂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捕捉的意象方面,李贺和韩愈有相似之处,如都喜欢以太阳为意象,而且太阳会发出玻璃的声音等。
B.《长歌续短歌》不仅和《长歌行》《短歌行》一样抒发了对人生不常的感慨,而且还寄寓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C.李贺的诗歌,从局部看,细致入微;从整体看,荒诞而不可思议。这和李贺观察生活的方法有关。
D.“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鬼灯如漆点松花”“忆君清泪如铅水”等诗句能够体现李贺诗歌创作的风格。




2、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每题3分,共6分)
我们需要抗腐烂的西红柿吗
基因技术在植物栽培方面的应用,即绿色基因技术有一定的难度。随着基因技术合成药物的成功,基因技术方法应用于医学在社会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支持,然而植物基因技术却始终被侧目而视。从生态学的结果对于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威胁到借助基因技术方法达到的培育目标有无意义的讨论持续不断:我们需要抗腐烂的西红柿吗?根据2006年消费研究协会的调查,四分之三的德国公民强烈反对基因实验室的产品。赞同绿色基因技术的人,也可以用同样多的论点来反驳。例如,植物基因技术可以增加产量,并且使经济作物具有或加强对付虫害或者极端恶劣气候的抵抗力,既有助于取得更高的产量并降低收获时的损失,又有助于保护人类超负荷居住的地球上有限存在的自然资源和解决世界性的饥荒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除了医学之外农业可能是基因技术方法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市场研究者预言,到2010年的时候,农业生物技术的经济效益将上升到11亿欧元,其中美国将占有最大的份额。第一种被准许供人消费的通过基因技术改变的植物是被称为“福拉福·萨福”的抗腐烂西红柿。它是由美国卡尔根公司在1994年5月推向市场的。在这种西红柿中,通过精密的基因技术方法除去了一个控制成熟的基因。这个基因在西红柿自然成熟的过程中合成一种能够分解细胞壁的酶,以便使种子从成熟的果实中释放出来。没有这个基因的话,西红柿可以长时间地保持丰满、新鲜的表皮。从1996年2月开始,英格兰也以番茄酱和番茄泥的形式供应福拉福·萨福西红柿。
植物基因技术的第一次突破发生在80年代初,当时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改善了将基因技术应用于植物的可操作性。例如,植物细胞被一层稳定的细胞壁包围,逾越它并不那么简单。同样,从一个经过基因技术改变的单细胞培育出一颗完整的植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科学家在自然界找到了自己的“老师”——一种名叫根癌土壤杆菌的土壤微生物。从最开始起,它的细菌基因就被长期地植入植物细胞中。如今,这种微生物作为多用途的运输工具,将外来基因植入某个植物细胞中。在一个被称为“重组”的过程中,通过基因技术改变的细胞长大成为一个全新的植物有机体。人们得到的是一株“转基因植物”,它除了自己原有的基因之外,还有一个能够给予它所需特征的附加基因。1980年,第一株通过细胞控制得到的转基因植物在科隆福革昌的马克斯普朗克育种研究所诞生。植物基因技术者最主要的目标要算是提高产量。他们借助分子生物技术试验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使之尽可能多地生成有用部分或者有用成分。它可以是淀粉、木头或者棉花的纤维。例如,美国的蒙萨托公司培育出一种转基因的土豆,这种土豆的块茎存储了特别多的淀粉。在它的细胞里添加了一种肠道细菌,即大肠杆菌的基因。对产量有直接影响的因素还包括植物抵抗虫害或者恶劣气候的能力,因此基因技术者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植对于此类应激因素反应不怎么强烈的植物,例如具有附加基因的烟草植物,即便在盐碱地也能够茁壮生长。人们还培育出对寒冷的敏感度较小的转基因植物。
原则上,转基因植物也可以合成出自然界植物体内从来没出现过的蛋白质。研究者的观点是有朝一日能够培植出可以降解塑料、制造生物塑料,或者含有合成疫苗和其他药物重要成分的转基因植物,那么到时候只要收割就可以了。
(摘编自艾伯哈特·麦兹格著,梅西译《生命的分子:神奇的遗传学》)
1.下列对于“抗腐烂的西红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福拉福·萨福”的抗腐烂西红柿是第一种通过基因技术改变的植物。
B.在这种西红柿中,通过精密的基因技术方法直接去除了一种能够分解细胞壁的酶。
C.“福拉福·萨福”的抗腐烂西红柿没有控制成熟的基因,所以可以长时间地保持丰满、新鲜的表皮。
D.继美国卡尔根公司之后,英格兰也向市场推出了“福拉福·萨福”西红柿。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80年代初,科学家们首次突破了植物基因技术,成功地将基因技术用于植物。
B.可以预见的是,除了医学之外,农业是基因技术方法最重要的应用领域。
C.根癌土壤杆菌的土壤微生物被植入其他植物细胞中,经过“重组”成为一个全新的 “转基因植物”。
D.“转基因植物”与正常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自己原有的基因之外,还有一个能够给予它所需特征的附加基因。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下坡或者上坡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2.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写作要有题目,就是要有中心思想,要有内容,目的性要明确。例如这篇文章是记载一件事情,或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或发表自己的主张、见解等等。总之,要有所为而作。无所“为”的文章,尽管文理通顺,语气连贯,但是内容空洞,只能归入废话一栏,以不写为好。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A.写作要有题目
B.写作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言之有物
C.文章有很多种类,要根据不同的种类确定不同的写作内容
D.不要写废话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不同的文化人格,在社会上被接受的程度很不一样。
②正是这种不一样,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素质。
③一般说来,在我们中国,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④这种文化人格,以金戈铁马为背景,以政治名义为号召,以万民观瞻为前提,以惊险故事为外形,总是特别具有可讲述性和可鼓动性。正因为这样,这种文化人格又最容易被民众的口味所改造,而民众的口味又总是偏向于夸张化和漫画化的。例如我们最熟悉的三国人物,刘、关、张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道义色彩而接近于圣,曹操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邪恶成分而接近于魔,诸葛亮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智谋成分而接近于妖。
⑤中国民众最感到陌生的,是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⑥魏晋名士对于三国群雄,是一种反叛性的脱离。这种脱离,并不是敌对。敌对看似势不两立,其实大多发生在同一个“语法系统”之内,就像同一盘棋中的黑白两方。魏晋名士则完全离开了棋盘,他们虽然离三国故事的时间很近,但对那里的血火情仇已经毫无兴趣。开始,他们是迫于当时司马氏残酷的专制极权采取“佯谬”的方式来自保,但是这种“佯谬”一旦开始就进入了自己的逻辑。不再去问社会功利,不再去问世俗目光,不再去问礼教规范,不再去问文坛褒贬。如此几度不问,等于是几度隔离,他们在宁静和孤独中发现了独立精神活动的快感。
⑦我发觉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学术界,对于魏晋名士的评价也往往包含着很大的误解。例如,肯定他们的,大多着眼于他们“对严酷社会环境的侧面反抗”。其实,他们注重的是精神主体,对社会环境真的不太在意,更不会用权谋思维来选择正面反抗还是侧面反抗。否定他们的,总是说他们“清谈误国”。其实,精神文化领域的最高标准永远不应该是实用主义,这些文人的谈论虽然无助于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却把中国文化的形而上部位打通了,就像打通了仙窟云路。一种大文化,不能永远匍匐在“立竿见影”的泥土上。
⑧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游戏反叛型文化人格,直到今天还常常能够见到现代化身。每当文化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时刻,一些人出现了,他们绝不和种种陈旧观念辩论,也不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或反抗者的形象,而只是在社会一角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唱着奇奇怪怪的歌,写着奇奇怪怪的诗,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说着奇奇怪怪的话。他们既不正统,也不流行。当流行的风潮撷取他们的局部创造而风靡世间的时候,他们又走向了孤独的小路。随着年岁的增长,家庭的建立,他们迟早会告别这种生态,但他们一定不会后悔,因为正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岁月,使他们成了文化转型的里程碑。
⑨当然这里也会滋生某种虚假。一些既没有反叛精神又没有游戏意识的平庸文人常常会用一些故作艰深的空谈,来冒充魏晋名士的后裔,或换称现代主义的精英,而且队伍正日见扩大。要识破这些人并不难,因为什么都可以伪造,却很难伪造人格。魏晋名士再奇特,他们的文化人格还是强大而响亮的。
(选自《新华文摘(精华本》,)
小题1:对“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总是出现在金戈铁马的背景之下以及惊险的故事之中为外形,受到万民的景仰,极具可讲述性和可鼓动性。。
B.这种文化人格最容易被民众的口味所改造。三国人物,刘、关、张的人格接近于圣的人格,大抵就是民间口味“夸张化”的结果。
C.一般说来,在我们中国,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这种接受的程度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素质。
D.中国民众对“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最感陌生。相形之下,“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有更好的群众基础,更具文化价值。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众对“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感到陌生,这种文化人格最终将被“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完全取代。
B.魏晋名士对于三国群雄反叛性的脱离不是敌对。敌对都发生在同一个“语法系统”内,而魏晋名士则完全离开了这一系统。
C.科学研究发现,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学术界,对于魏晋名士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都包含着很大的误解。
D.今天我们可以依靠“文化人格是否强大而响亮”来辨别出一些文人是真的魏晋名士的后裔还是“故作艰深空谈”的假名士。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游戏反叛型文化人格”的具体表现。(6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