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八)
A.丰于先君有加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私欲养求,不给则应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C.输掠其聚,以成其违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岂能胜亿兆人之诅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他们(家族)兴旺多福年长高寿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诚信君主的使者,他们的话对鬼神忠诚信实。(大意正确3分,落实“蕃”、“使”各1分)(2)(5分)景公听了很高兴,让有关官吏放宽政令,毁掉关卡解除禁令,减轻赋税废除债务。后来景公的病就痊愈了。(大意正确3分,落实“说”、“薄”各1分)
小题4:景公荒淫无度,肆无忌惮,祝官史官既不能向鬼神如实相告,又不能撒谎欺骗,进退两难,只好说些空话虚言;老百姓痛苦不堪,大家都向鬼神诅咒君王,因此鬼神才不保佑。(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原文“县鄙”指边远的城邑。“鄙”应译为边邑。
小题2:副词,就;A项,介词,比/介词,在;C项,连词,来/介词,按照;D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蕃”译为兴旺多福;“使”作名词,译为使者(2)“说”通“悦”,译为高兴;“薄”作动词,译为减轻。
小题4:结合原文第四段晏子对景公的话来分析。“其适遇淫君……是以鬼神不飨,其国以祸,祝史与焉”可知景公荒淫无度,肆无忌惮,祝官史官既不能向鬼神如实相告,又不能撒谎欺骗,进退两难,只好说些空话虚言;老百姓痛苦不堪,大家都向鬼神诅咒君王,因此鬼神才不保佑。
参考译文:
景公长了疥疮,患了疟疾,病了一年也不好。诸侯派遣的宾客来探问景公疾病的大多在齐国。梁丘据、裔款对景公说:“我们供奉鬼神,祭品比先君丰盛多了。现在您的病很厉害,成为诸侯的忧虑,这是祝官吏官的罪过。诸侯不了解实情,大概会认为我们对鬼神不恭敬, 您何不杀掉祝官固和吏官嚣来酬谢探问疾病的宾客?”
景公很高兴,把这事告诉了晏子。晏子回答说:“从前在宋国盟会的时候,屈建向赵武询问范会的功德。赵武说:‘先生他家族的事管理得很好,他在晋国说话,尽心尽意而没有私心。他的祝官吏官祭祀的时候,向鬼神讲诚实的话而不感到问心有愧;他的家族中没有猜忌的事情,因而祝官吏官用不着向鬼神求福。’屈建把这些话告诉了楚康王,康王说:‘神和人都没有怨恨,他荣耀地辅佐五位君主,使他们成为诸侯的盟主实在是应该的了。’”
景公说:“梁丘据和裔款认为我能够供奉鬼神,可是鬼神不保佑我,所以我想杀掉祝官吏官,您说出这些话,是什么缘故?”
晏子回答说:“如果是有道德的君主,宫内宫外的事都不荒废,上下的人都没有怨恨,一举一动都没有违背礼仪的事,祝官吏官向鬼神讲诚实的话而不感到问心有愧。 因此,鬼神享用祭品,国家得到鬼神降下的幸福,祝官、吏官也一块得到幸福。他们之所以家族兴旺有福、健康长寿,是因为他们是诚信的君主的使者,他们的话对鬼神忠诚信实。如果恰好遇上邪僻放纵的君主,宫内宫外偏颇邪曲,上下的人怨恨嫉妒,一举一动邪僻违理,放纵欲望满足私心,把台榭修得很高,把池塘挖得很深,敲击钟鼓等乐器,让女子舞蹈取乐,耗尽百姓的力量,掠夺百姓的积蓄,以此铸成自己违理的过错,对后人不加体恤,暴虐放纵,肆意做不符合法度之事,无所顾忌,不考虑百姓的怨恨,不害怕鬼神的惩罚。鬼神忿怒,百姓怨恨,自己毫无悔改之心。祝官吏官如果向鬼神讲诚实的话,这就是讲君主的罪过;如果向鬼神掩盖君主的过错,奢谈君主的美德,这就是欺骗作假。祝官吏官进退两难,无话可讲,只好说些空洞的话以讨得鬼神的欢心。因此,鬼神不享用祭品,国家因而遭受祸害,祝官吏官也一块遭受祸害。他们之所以昏惑孤寂、患病夭折,是因为他们是残暴的君主的使者,他们的话对鬼神欺诈轻慢。”
景公说:“既然这样,那么应该怎么办?”
晏子回答说:“没法儿办了。山上的树木,派衡鹿看守着;沼泽里的芦荻蒲草,派舟鲛看护着;浅水里的粗细柴草,派虞侯看守着;海里的鱼盐蚌蛤,派祈望看守着。边远城邑的人民,都让来服国家的徭役;靠近都城的关卡,横征暴敛人民的私财;世袭的大夫,强取豪夺人民的钱财;施政没有准则,征敛没有限度;宫室天天更换,荒淫享乐永无休止;宫内的宠妾到市场上放肆地掠夺,宫外的宠臣在边远的城邑假传命令;贪求满足自己的私欲,如果不能供给,跟着就加以治罪。人民都很痛苦疲惫,丈夫妻子都向鬼神诅咒君主。如果祈祷能给人带来好处,那么诅咒也会给人带来损害。聊地、摄地以东,姑水、尤水以西,整个齐国境内人民多极了!即使祝官吏官善于祈祷,怎么能胜过亿万人的诅咒呢?您如果想杀掉祝官吏官,先要修养品德然后才可以。”
景公很高兴,让有关官吏放宽政令,毁掉关卡,解除禁令,减轻赋税,废除债务。这样做了以后,景公的病就痊愈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年十二,解属文。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生母王氏置城内,收乃还城。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其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若退兵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太宗悦其对。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成我,卿之力也。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年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
(删节自《旧唐书·薛收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举:中举。
B.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潜:暗中。
C.言辞敏速,还同宿构宿:预先。
D.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已:停止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收有文才的一组是(3分)
①年十二,解属文?②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
③檄书露布,多出于收?④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⑤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⑥今日成我,卿之力也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收讲究孝道,为母亲改变选择。有人举旗反隋,他躲进首阳山准备帮助义军,蒲州通守派人把他的生母安置在城内,他只好离开首阳山回城。
B.薛收思虑缜密,见识独到。太宗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助敌,众将领认为应退兵,薛收仔细分析形势,提出不同意见,太宗采纳后,果然获胜。
C.薛收把握时机,劝谏太宗。太宗进入东都观看隋朝宫室,为炀帝极度讲究奢华而叹息,薛收趁机劝谏太宗汲取前朝奢败俭兴的教训,得到太宗赞赏。
D.薛收受到太宗的特别礼遇。薛收病后,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出行的途中问候他,不久又亲自到薛收府上慰问;薛收病逝后,太宗更是亲往吊唁。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窦建德亲自统帅军队,来抵抗我军,应该是倾尽了他的勇猛雄武之士,期望在奋力决战中(取胜)。(采分点:总、尽、奋决,各1分,句意2分。)(2)秦朝增建装饰豪华的阿房宫,汉代省去了建造露台的花费,所以汉朝皇位延长而秦朝灾祸来得快,自古以来都是这样。(采分点:增、罢、祚,各1分,大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A项的“举”是“举荐”之意。
小题2: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有文才”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句②表现的是薛收的政治才能,故可排除A、C两项;句⑥表现的是太宗对薛收政治才能的肯定,故可再排除D,于是得出答案。
小题3: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D项“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回府的途中问候他”的说法有误,原文为“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意为太宗派使者到薛收府上问候,来往的使者在路上能互相看到。
小题4: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的第(1)句中,“总”是总指挥、统帅之意;“尽”是“用尽、用完”之意;“奋决”是奋力决战之意。第(2)句中,“增”是“增加、增建”之意;“罢”是“撤销、罢去”之意;“祚”是“皇位”之意。
【参考译文】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十二岁时,就会写文章。大业末年,郡里举荐他为秀才,他坚决推辞不去应召。有人举起反隋的义旗,薛收便躲入首阳山,准备帮助义军。蒲州通守尧君素私下了解到薛收有此预谋,于是派人把薛收的生母王氏迎接安置到城内居住,薛收于是回到城里。秦府记室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薛收,太宗当天就召见他,拿经营治理方面的事问他,薛收论辩应对无所顾忌,都合乎太宗心意。被授为秦府主簿。当时太宗专门负责出征讨伐,军内的檄文布告,大多出自薛收之手。薛收写文章言辞敏捷,就如同事先构思好了一样,立马就写成,竟没有删改。太宗讨伐王世充,窦建德率兵前来抵抗,众将领都认为应该暂且退兵,来观察敌人的形势。只有薛收建议说:“王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充实,他的士兵都是江淮的精锐,他所忧虑的是缺乏食物,因此被我军牵制,求战而不得。窦建德亲自统领军队,来抵抗我军,也应该是倾尽了他的骁勇雄武之士,期望在奋力决战中获胜。如果放任他来到这里,两支敌军连成一体,转运河北的粮食来互相供应帮助,那么伊、洛之间的战斗就停不下来。如今应该分兵守营,深挖防御工事,如果王世充想战,一定不要出兵。窦建德用疲弊之军队,抵挡阵势整齐强大的我军,一战必能击败他们。窦建德失败之后,王世充自然就会被攻破。如果退兵自守,是下策呀。”太宗采纳了薛收的建议,最终擒获了窦建德。东都平定,太宗进入隋朝宫室观看,感叹隋后主用尽人力来放纵自己奢侈。薛收进谏道:“我私下听说建设高大华丽的建筑,殷朝的辛(指商纣王)因此而亡;居住简陋的草屋,唐尧因此昌盛。秦始皇增建豪华的阿房宫,汉朝建立后省去了建造露台的花费,所以汉朝皇位延长而秦朝灾祸来得快,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太宗为薛收的回答感到高兴。等军队回来,授予薛收天策府记事参军的官职。太宗曾陪着高祖在后园中游玩,得到了一条白鱼,让薛收写献表,薛收拿起笔立即就写,不再停笔思考。薛收曾上书进谏太宗打猎的事,太宗亲手写诏书说:“阅读(你)所写的内容,实在是让我受到启发,今日我能成功,是您的力量呀。现在赐给你四十铤黄金,来酬答你美好的心意。”武德七年,薛收卧病,太宗派使者到薛收府上问候,来往的使者在路上能互相看到。不久,太宗急忙又命人驾车来到薛收府上,太宗亲自用衣袖安抚薛收,与他叙谈生平往事,潸然泪下。不久薛收病逝,时年三十三岁。太宗亲自来吊唁痛哭,让周围的人也非常悲伤。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若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济”是“救”的意思?,“当济以威”应该理解为“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
点评:本题设置的错误还是比较明显的,用代入法就能顺利得出答案。济,解释为“渡过”,一般用于水面。如,“欲济无舟楫”。
小题2:运用排除法,“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是说韦丹不愿多花费国家钱财,精简机构,整顿吏治;“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是周墀对韦丹的高度评价和褒扬,不符合题目“使民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这个要求,故排除ABC三项。
点评:做文言文筛选题,一要审清题干要求;二要看准是“直接”“正面”,还是“能表现”这样的模糊表述;三要使用排除法,有时候,一个选肢就能拍出两个错项;四是对每一个选肢都要认真推敲,如本题第⑥句,显然是对韦丹的评价,不能直接表现他“让百姓安居生活”。
小题3: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一月之内如数补还。“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和原文对照,“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点评:错误选项却把侵吞粮食的主角说成是“仓库主管”,实属张冠李戴。
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韦丹早年就成了孤儿,跟随外祖父颜真卿学习。唐顺宗做太子时,任命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作太子宫内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朝廷下诏书授予他司封郎中让他前去吊唁。按惯例,有谁出使外国,朝廷便给他十个州县官员的名额,让他卖官来筹集费用,这种官员叫“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费用不足的,应向朝廷申请,怎能有卖官得钱的呢?”他就上疏报告应拨给的费用,皇帝命令有关部门拨给了他。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他回来任容州刺史。他教老百姓耕田织布,禁止游手好闲,兴办学校,百姓中有因贫困将自己卖身为奴的,将他们赎出来让他们回家,并发出禁令,官吏不得再掳掠去作奴仆。开始兴建州城,城墙长十三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地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他被任命为晋慈隰州观察使,封为武阳郡公。过了一年,韦丹自己上疏陈说所管三州不是重要地区,不值得专设观察使,给国家增加了开支,不如把这三州划归河东管辖,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他按自己管辖的户口接受俸禄,多余的都交给官府。他裁汰了所辖八州吃闲饭的官员,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开初,老百姓不知道盖瓦屋,都是用茅草、竹子盖茅屋,遇上久旱便戛戛地烧了。韦丹召集工匠教他们做陶瓦,把盖屋的材料集中在场子上,算了算置办这些材料花去的费用然后给它估了个出售价,不赚取任何钱。百姓自己能盖屋的,到官府领取木料和陶瓦,免去他一半赋税,慢慢地收取材料费;逃亡未回来的,官府替他盖屋;贫穷盖不起屋的,送给他材料。他还亲自去劝告督促人们盖屋。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账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差役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大和年间,裴谊观察江西,上书要为韦丹修造祠堂,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朝廷没有答复。宣宗读《元和实录》,看到韦丹政绩突出,有一天与宰相谈论道:“元和年间,治理百姓谁是第一”?周犀回答说:“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于是下诏给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命人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