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四)
①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②成斩所俘而纵其一 ③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听于成。?④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 ⑤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⑥成性忠谨,涉猎书史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①太子仁厚聪明,诸大臣都很贤良,辅助引导太子的事不是我这样愚笨的人能够胜任的,我请求让我回到贵州去防备少数民族作乱”
②顾成到文华殿向太子辞行,趁机劝太子说:“殿下只该竭诚孝敬皇帝,兢兢业业为老百姓办事,万事在天,对那帮生事的小人不足费心。”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仆”动词,使……倒下,击倒。
小题2:①④表示的是力大、勇猛。②③从正面,⑤从侧面,表现顾成的“善谋画”的军事才能。
小题3:C项应为跟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征讨云南时首战攻克了普定。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应注意“仁明”,“辅导”,“及”,“归”,“辞”,“因”,“孳孳”,“措意”等字词的解释。
【参考译文】
顾成,字景韶,祖籍湖南湘潭。顾成的祖父以操舟为业,架船在长江、淮河间往来谋生,于是就迁居在江都(江苏省今扬州地区)。顾成长相魁梧,力大无穷,擅长骑马使长枪,用文身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明太祖朱元璋渡江。顾成投军于太祖部下。因其勇猛,被选为太祖帐前亲兵,为太祖出入擎掌华盖。顾成有一次跟随太祖渡河,渡船被搁浅在沙滩上,顾成竟背船而行。
攻打镇江,顾成带十个勇士突击到城内,被敌人抓获。他带的十个人皆被杀,顾成却一跃而起,挣断绑绳,打翻拿刀要杀他的敌人,逃回城外。顾成引导部队攻城,把城攻下,因功授百户。大小数十战,顾成都立了功,于是升为坚城卫指挥佥事。攻打四川,攻罗江,捉获敌军元帅以下20余人,致使汉州敌军投降。四川平定后,顾成改任成都后卫。洪武六年,顾成擒获了重庆妖贼王元保。
洪武八年,顾成被调守贵州。当时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对中央时叛时服,顾成连年出兵,全部平定。后来,顾成作为先锋,又跟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征讨云南,首战就攻克了普定。傅友德命令顾成打好连接的木桩作屏障来守城。叛乱的少数民族数万军队攻城,顾成出营迎战,亲手杀敌近百人,敌人退走。但其余的敌军还在南城,顾成命令杀掉俘虏,只故意放走一个俘虏,对他说:“我今夜二更就去杀你们”。当夜二更,顾成命令吹号角放火炮,敌人全部吓跑,缴获敌军丢弃的武器衣甲无数。顾成被升为指挥使。普定地区叛乱的少数民族全部被平定。
洪武十七年,顾成又平定了阿黑、螺蛳等十余寨的少数民族叛乱。第二年,顾成给皇帝上书取消普定府,把普定府管辖的地方分为三州,由六位官员管理。顾成被升为贵州都指挥同知,这时有人告发顾成受贿并逾越使用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玉器等物。皇帝念其劳苦功高,未加追究。
建文帝元年,任左军都督,跟随耿炳文抵御燕王朱棣的军队,在真定作战时被燕王的军队俘虏。燕王解掉他的绑绳说:“这是上天把你送给我啊!”顾成投降了燕王,被送到北平帮助燕王的儿子守卫北平。建文帝的军队围城,守城部队的调度、防御都听从顾成的建议。燕王继位当了皇帝,论功行赏,封顾成为镇远候。年俸一千五百石,并颁给了世袭文书,命他仍然镇守贵州。
顾成生性忠厚谨慎,重视读书学习,开始到北平的时候,只出谋划策,但始终不肯领兵与建文帝的军队作战,赐给兵器也不接受。第二次镇守贵州,屡次平定播州,都匀的少数民族叛乱,威振南方,当地人给他立生祠祭拜他。他被召到京城,皇帝命他辅佐太子监国,顾成叩头回答皇帝:“太子仁厚聪明,诸大臣都很贤良,辅助引导太子的事不是我这样愚笨的人能够胜任的,我请求让我回到贵州去防备少数民族作乱”。
当时有些奸臣阴谋改立太子,因此太子忧心忡忡。顾成到文华殿向太子辞行,趁机劝太子说:“殿下只该竭诚孝敬皇帝,兢兢业业为老百姓办事,万事在天,对那帮生事的小人不足费心。”
永乐十二年五月,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死后被追封夏国公,谥号“武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与胡深同师王毅。天性孝友。父殁,未葬,火焚其庐。溢搏颡吁天,火至柩所而灭。
蕲、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曰:“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官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①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后论功累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溢曰:“吾所将皆乡里子弟,肝脑涂地,而吾独取功名,弗忍也。”辞不受。以义兵属其子存道,退隐匡山。?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田,分籍定税,民甚便之。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既至,宣布诏旨,诛首叛者,余党悉定。时温州茗洋贼为患,溢命子存道捕斩之。朱亮祖取温州,军中颇掠子女,溢悉籍还其家。
洪武元年,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文忠之征闽也,存道以所部乡兵万五千人从。闽平,诏存道以所部从海道北征。溢持不可,曰:“乡兵皆农民,许以事平归农,今复调之,是不信也。”帝不怿。既而奏曰:“兵已入闽者,俾还乡里。昔尝叛逆之民,宜籍为军,使北上,一举而恩威著矣。”帝喜曰:“孰谓儒者迂阔哉!然非先生一行,无能办者。”溢行至处州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六》,有改动)
[注]①石抹宜孙:元朝将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夜绐守者脱归 等待
B.以义兵属其子存道 托付
C.溢悉籍还其家 找借口
D.时廷臣伺帝意 伺机
小题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A.(章溢)天性孝友
B.吾兄止一子,宁我代(兄子)
C.留(于)溢幕下
D.兵已入闽者,俾(其)还乡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章溢为人非常孝顺,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大火烧到了存放灵柩的草屋。章溢叩头向天呼喊,结果大火烧到了灵柩存放的地方就熄灭了。
B.蕲州、黄州的强盗侵犯龙泉,章溢被他们抓住后,坚决不投降。不久,官府带兵前来,打败强盗,把他解救出来,章溢反而为强盗说情。
C.章溢对待自己的手下十分友爱,他在被任命为浙东都元帅府佥事时,还顾念着家乡带出的义兵,不忍心独享功劳,最后推辞不去就职。
D.章溢为官能够顾全大局,体恤民情,他反对大臣们对百姓采取严厉苛刻的措施,在处理入闽乡兵一事上恩威并重,得到了太祖的赞许。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绐:欺哄。C.籍:登记。D.伺:观察,揣摩。
小题2:应为“留溢(于)幕下”。
小题3:“打败强盗”的是章溢率领的义兵,不是“官府带兵前来,打败强盗”。
译文:
章溢,字三益,是浙江龙泉人。章溢刚出生的时候,哭声像钟声一样洪亮。二十岁时,他和胡深一同拜王毅为师。章溢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的父亲去世,还没有下葬,大火烧到了存放灵柩的草屋。章溢叩头向天呼喊,大火烧到了灵柩存放的地方就熄灭了。
蕲州、黄州的盗贼侵犯龙泉,章溢的侄子章存仁被他们抓住了,章溢挺身而出对强盗们说:“我的哥哥只有这一个儿子,我宁愿替换他。”强盗们平常就听说过章溢的名声,于是就想让他归降,他们把章溢绑在柱子上,章溢并没有被屈服。到了夜里,他骗过看守他的人脱身回到家里,召集乡里的百姓组成义兵,打败了贼兵。不久,府里的官员率领军队前来,要把与盗贼有牵累的人全部杀掉。章溢赶到(元朝将领)石抹宜孙那里劝告说:“这些贫民都是受饥寒所迫才做了强盗,把他们都杀了有什么用呢?”石抹宜孙认为他说的很对,就下令停止用兵,并把章溢留在自己幕下。章溢后来因多次立功直至被授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章溢 说:“我率领的这些士兵都是家乡的子弟,他们跟随我英勇作战,不惜牺牲生命,现在却让我一个人来领取功名,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推辞不去就职。把手下的义兵交付给他的儿子章存道,自己归隐到匡山。
明兵攻克处州,章溢逃到福建。太祖朱元璋聘请章溢出来做官,章溢就与刘基、叶琛、宋濂一同到达应天府。太祖慰劳刘基等人说:“我为了天下而委屈四位先生出来,现在天下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章溢回答说:“自然规律变化无常,但是会帮助有道德的人,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太祖认为他说的话很不简单,就授予他佥营田司事一职。章溢巡视江东、两淮一带的田地,区分户籍的不同制定交税标准,老百姓对此感到十分便利。恰逢胡深进攻福建失利,处州形势不稳,朝廷命令章溢担任浙东按察副使,前往处州镇守。章溢到达处州以后,宣布诏令,诛杀了首先作乱的人,其余的党羽就全都平定下来了。当时温州茗洋一带盗匪成患,章溢命令儿子章存道捕杀他们。朱亮祖攻取温州后,军营中掳掠了许多妇女,章溢全部登记造册后送她们回家。
洪武元年,章溢和刘基一起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当时大臣们观察揣摩太祖的心意,对待百姓严厉苛刻,唯独章溢坚持顾全大局(体恤民艰)。李文忠征讨福建,章存道率领他手下五千乡兵跟随出征。福建平定以后,太祖下发诏书,命令章存道率领手下军队从海路向北出征。章溢坚持认为这样不行,他说:“乡兵们都是农民,先前许诺平定福建以后让他们回家务农,现在又征调他们,这是不守信用啊。”太祖很不高兴。章溢不久又上奏说:“入闽的乡兵,还是让他们回家乡。对过去那些曾经反对朝廷的人,应该征召入军,让他们北上,这样,皇上的恩德和威信就全都显露出来了。”太祖很高兴,说:“谁说读书人不通事理啊!但如果先生您不亲自去一趟,恐怕没有人能办好这件事。”章溢走到处州,得知母亲去世,就请求朝廷准许他回家为母亲守孝,朝廷不允许。他又再一次上书请求,太祖这才下诏同意。章溢悲痛过度,为母亲修建坟茔,亲自挑土运石,不幸得了重病而逝,终年五十六岁。太祖痛悼他的去世,亲自写了悼文,送到他家里祭祀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
①视为止,行为迟?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合于《桑林》之舞?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1分)(?)
A.依乎天理
B.而刀刃者无厚
C.虽然,每至于族
D.视为止,行为迟
小题3:写出两个与本段文字有关的成语。(2分)
???
小题4:庖丁解牛技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小题4:第1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第2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第3阶段: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本题解析:
小题1:为:介词,因为。于:介词,与、同;介词,对于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均为常考虚词,所选句子也都很有代表性。本题提醒学生平时复习要重点关注名篇,关注句子中的重要虚词,并能灵活运用。
小题2:B、刀刃:刀口。A.天理:文中: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天然的道理。C.虽然:文中:即使这样;今:转折连词。D.行为:文中:行动、因为;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点评:本题所选择的几个古今异义词都比较典型,符合古今异义词形同义不同的特点。特别“虽然”一词,考生很有可能认为它是一个古今同义词,实际上是“虽”相当于“虽然”。
小题3:本题没有技巧,只要理解了文意,积累了相关知识就可以了。
点评:本题不难,只要能正确理解文章,并且知道了几个成语就能正确完成该题。
小题4:本题须先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对每一层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点评:本文由于是学过的课内文段,所以考生归纳起来应该不难,当然作为月考题,对已学的课内知识进行适当的考查,也是有必要的,有助于考生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鼻?对
方孝孺
方子病鼻寒,鼻窒不通。踞炉而坐,火燎其裳。裳既及膝,始觉而惊,引而视之,煜煜然红,盖裳之火者半也。于是骂鼻曰:“夫十二官各有主司,维鼻何司?别臭察微。臭之不察,何以鼻为?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壅蔽之祸,岂不大可悲乎?
久之,鼻忽有声,声与口同。曰:“我受命为子之鼻,今二十又二冬。蘭茝椒桂,其气苾芳,我闻我知,俾子佩藏。槁莸腐鲍,风腥气恶,我觉其秽,俾子避匿。子足不妄履而山不遇毒者,皆我之得职也。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壅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焉假使服食以节,起居有常,顺阴爕阳,无所败伤,宁有不闻馨香乎?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维道是奋,大雪皴肌,而炉不暇近,恐适意之致毒,知炎上之生灾,可不慎也?今子当始弱之时,有荼毒之祸,方当茹冰嚼雪,块枕草坐,愁思怵迫,冻饿摧挫,犹恐不可;而乃放不加思,恣肆颓惰。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不此之责,而反诮我为何哉!夫壅蔽之祸,厥有攸自:秦亥蛊昏,赵高乃弑;彼梁偏任,始有朱异;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木不虚中,虫何由萃?此三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顾乃偏僻猜忌,执一遗二,以莸为薰,椒蘭是弃,由是祸乱交兴,宗覆社圮。今子不务自尤,而维鼻是訾。一身之理且不达,况于政治者也哉!
方子仰而嗟,俯而愧,屏火捐炉,凝神养气,既而鼻疾果愈。
注:秦亥:秦二世胡亥。?“彼梁偏任”中的“梁”指梁武帝萧衍。隋广:隋炀帝杨广。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十二官各有主司——司:管辖
B、别臭察微——臭:坏的气味
C、何恶之遂——遂:实现
D、屏火捐炉——捐:舍弃
2、下列加粗的字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久之,鼻忽有声——填然鼓之
B、今子乃昧于治身——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假使服食以节——斧斤以时入山林
D、秦亥蛊昏,赵高乃弑——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壅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焉
A、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壅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焉
B、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壅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焉
C、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壅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焉
D、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壅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方子责备鼻子的原因在于鼻子不能“别臭察微”以及有“雍蔽之祸”。
B、文章第二段写鼻子从两方面对方子的反驳,一方面说明自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主人能够知香识秽,亲善避恶;另一方面说明自已之所以失职,是因为主人不讲治身之法,以致“外铄内郁,雍我鼻观”。
C、作者用秦二世胡亥、梁武帝萧衍、隋炀帝杨广等例子说明“祸乱交兴,宗覆社圮”并非帝王而是臣子造成的。?
D、文章通过方子与鼻子的一段对话,阐述鼻子的功能及致病原因,并由此说明治国之道必须象鼻子一样“上宣下畅,无所凝滞”,方能驱逐奸邪,夷平祸乱。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臭之不察,何以鼻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子不务自尤,而维鼻是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C
5、(1)不能察觉气味,还用你鼻子干什么?
(2)况且古代的有志之士,到了耄耋之年,日常起居都尚且不追求舒适。
(3)现在方子你不责备自己,反而责备我鼻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辍耕之陇上。
C.奉之弥繁。
D.吾欲之南海则何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其余动词“到……去”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