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17 20:45: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揭示文章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示文章写作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多于……”是六组_______、______、_____句。(从修辞角度回答)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一人心,千万人之心也
B.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也”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
B.族秦者秦,非天下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钉头磷磷,多于在之粟粒/庾:露天的谷仓。
C.戍卒叫,函谷/举:拔、攻占。
D.楚人一,可怜焦土/炬:火把。
6.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后人”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参考答案:1.(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比喻、夸张、排比
3.B
4.D
5.D
6.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行”: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立”: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③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沐浴”: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苦”: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⑦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报”: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⑧则告诉不许(“告诉”: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侥幸”: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不行”: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
②“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③“沐浴”:古义,蒙受;今义,洗澡;比喻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科举称生员为秀才。
⑤“区区”:古义,拳拳;今义,数量少,不重要。
⑥“辛苦”:古义,辛酸悲苦;今义,身心劳苦。
⑦“上报”:古义,报答皇恩;今义,向上级报告。
⑧“告诉”: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⑨“侥幸”:古义,幸运;今义,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子胥曰:“王毋喜!”让:谦让。
B.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役反:从(齐国)回来完差。
C.请成越王曰:……请成:请求跟……讲和
D.吾置王甬东,百家君:统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数与子胥争越议嬴夷门抱关者也
B.伍员貌忠实忍人举欣欣然有喜色相告曰
C.越可逆天乎倔生下,故久立与客语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观越兵入也竭忠尽智,事其君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吴国伍员和越国范蠡忠方直谏的一项是?(?)
A.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
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B.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C.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
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B.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C.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以图保命。
D.范蠡谏越王: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3分)
(2)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4分)
(3)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两个“以”均为连词,连接方式、手段与目的,“来”“用来”。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 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恐怕要成为一片废墟!
(2)我助你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没过多久,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
(3) 君王已经把政事委托给管事的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开,如果您不这样就将获罪!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A项中前“乃”为副词,“于是,就”;后“乃”为判断动词,“是”。B项中前“而”为转接连词,“然而、可是”;后“而”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地”“着”。C项前“其”为副词,表反诘,“岂、难道”;后“其”为代词,“他的”。
小题1:A项前句是伍员的忠言直谏,后句是吴王的使者公孙雄向越王求和的话;C项前句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谗言说的话,后句是范蠡的忠言直谏;D项前句是伍员失信于吴王以后所说的话,是对吴国前途的一种预测,并非谏言;后句是范蠡在越王犹豫时所说的话,是犯颜直谏
小题1:吴王并非自始至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太宰嚭等进谗言,“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后来听说伍员“托子于鲍氏”,才大怒。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吴王要讨伐齐国。伍子胥劝阻说:“不行。我听说勾践吃饭不上两样好菜,能和老百姓同甘共苦。这个人不死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根。吴国有了越国,是心腹大患;齐国对于吴国,只是像疥癣一样的小病。希望大王放弃出兵齐国,先去进攻越国。”吴王不听,就去讨伐齐国,打败齐军于艾陵,俘虏子齐国的高张和国夏而回。吴王责怪伍子胥。伍子胥说:“大王不要太高兴了!”吴王发怒,伍子胥想要自杀,吴王听到后制止了。伍子胥说道:“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恐怕要成为一片废墟!”太宰伯嚭听了这话,就多次跟伍子胥争论对付越国的策略,他还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员表面上忠诚,实际上却是个狠心肠的人,他对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怎能关心大王呢?大王以前打算讨伐齐国,伍员极力劝阻,结果有战功,因此反而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一定会作乱。”后来太宰伯嚭和逢同串通一气,在吴王面前进伍子胥的谗言。吴王开始不相信,于是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不久)吴王听到了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教养,才大发怒火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待到伍员)完差返回吴国,吴王派人赐给他一把“属镂”剑来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说:“我助你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没过多久,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唉,唉!你一个人必定不能独自立国。”并告诉使者说:“一定要挖取我的眼珠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用来观看越军的入城!”这时,吴王任用太宰伯嚭执政。
这以后四年,越国再次讨伐吴国。吴国的士兵和民众疲惫不堪,精锐部队都在和齐、晋的战争中牺牲。而越国大破吴国,越国于是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裸露肢体,跪地前行,向越王求和说:“失势无援的臣子夫差冒昧地吐露心里话,以前曾在会稽得罪了您,当年我不敢违背您的命令,能够和您讲和,放您回去。现在君王高抬贵足来惩罚空困的臣子,穷困的臣子绝对听从您的命令,想来(您)也会像(我)当年在会稽对您一样饶恕我的罪过吧?”勾践下不了狠心,想答应他。范蠡说:“会稽的事,上天把越国赐给了吴国,而吴国不去拿它。今天,上天把吴国赐给了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况且,君王一大早就上朝,很晚才休息,不就是为了吴国吗?谋划了二十二年的事,一旦要放弃它,可以吗?况且上天赐予而不接受,会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诗经》上说:‘砍伐一个新的斧柄,它的样子就在手头’,您忘记会稽的灾难了吗?”勾践说:“我想听您的话,但我实在不忍心如此对待他的使者。”范蠡便击鼓进兵说:“君王已经把政事委托给管事的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开,如果您不这样就将获罪!”吴国的使者流着泪走了。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把您安置到甬东,统治一百户人家。”吴王辞谢说:“我老了,不能服事君王了!”于是自杀。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予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覆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从政者而——殆:危险
B.使子路问焉——津:渡口
C.而谁以之——易:交换
D.援而不——辍:停止
2.选出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楚狂接舆歌过孔子曰/趋辟之
B.是鲁孔丘/丘不易也
C.何德衰/不得与
D.而谁易之/子路行
3.下面对这段选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舆佯狂避世,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B.接舆经过孔子时的狂歌,把自己比作衰退的凤凰,委婉地规劝孔子趁早退出从政之路。
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D.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人世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B
4.(1)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2)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一样,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荡不安,那么(你)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
  (3)飞禽走兽是不跟它们同群共处的,(我)如果不跟世上的人群相处又跟谁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出门不远,闻丛薪杂草中寒率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息肩路隅,蛇亦顿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径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
二青在山中数年,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呼曰:“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日状。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属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圆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年大青死期:满
B.二青亦渺渺:渺小
C.荷去教之旋折荷:担、扛
D.祝而纵之祝:祷告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勿扰行人,以犯天谴
B.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因与交首吐舌
C.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且怒而仇焉者
D.蛇人乃祝小青曰/乃恋恋有故人之意
小题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二青、小青情深意厚的一组是:
①既明启笥,二青亦渺 ?②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③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
④蜿蜒笥外,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⑤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
⑥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耍蛇人发现二青不见了之后,还是期待二青能够自己回来,因为以前也出现过二青自己跑掉后又回来的情况。
B.一般耍蛇人对蛇的要求很高,如果蛇太大太重了就要丢弃了,但因为这两条蛇特别机灵驯服,所以耍蛇人舍不得丢弃它们。
C.二青在山中经常骚扰过路客人,耍蛇人听说后就让二青带走了小青,从此它们不要再惊扰行人,消失在山林中。
D.二青作为一条蛇尚且能够眷恋故人之情,听取主人的劝告,不再作恶,而很多人却常常恩将仇报,竟然还不如蛇这种动物。
小题5:文言翻译与断句。(10分)
(1)用“/”给下列文字断句。(4分)
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圆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3分)
②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①耍蛇人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抚、逝、句意各1分)
②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含、让、句意各1分)
(2)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圆/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每错三处扣1分,扣完为止)


本题解析:
小题1:(渺:无影无踪)
小题1:(B项“因”于是;A项“以”凭借/以致(表结果);C项“而”但是、却,转折连词/连词,表并列;D项“乃”竟然/于是)
小题1:(①是表现大青和二青之间的情谊;③是表现小青的机灵驯服;⑥耍蛇人说的话,不是直接表现)
小题1:(A项,以前出现过的不是二青自己跑掉后的,而是耍蛇人有意为之。B项,耍蛇人是因为二青特别机灵驯服,所以舍不得丢弃二青。C项,二青在山中经常骚扰过路客人,耍蛇人是恰巧路过而不是听说后有意去做)
小题1:略
附参考译文:东郡某人,靠耍蛇卖艺为生。这位耍蛇人曾养过两条很驯服的蛇,它们的皮肤都是青色的。耍蛇人管那条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二青的额头上长有红点,尤其机灵驯服,盘旋起来,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一年之后大青死掉了,耍蛇人想找一条蛇来替补,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有天晚上,耍蛇人寄宿在一座山寺中。天亮后,他打开箱笼一看,发现二青也不见了,蛇人后悔得要死。他到处寻找,大声呼叫,一直不见二青的踪影。但是以前每次遇到林深草茂的地方,耍蛇人常常要放二青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一下,总是一会儿就自动回来。因为这个缘故,希望它自动回来。他坐在寺中苦苦等待,太阳已爬得老高了,蛇人也已经绝望了,可出寺门没几步路,听到错杂堆集的柴草中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自家的二青爬过来了。耍蛇人非常高兴,好似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大玉器一般。他赶忙放下担子歇在路边,这时二青也立刻停下来了,看它的后面有一条小蛇跟着。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他拿出食物喂二青,连小蛇一起喂。小蛇虽未离开,但瑟瑟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吃食物。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吃完食后,它便随二青进入箱笼。耍蛇人扛着箱笼回去,并开始驯教它屈折盘旋,很快合乎要求,跟二青已无多大差别。耍蛇人于是叫它小青。
一般耍蛇人耍蛇,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长为标准,太大就太重,因为二青特别驯服,所以耍蛇人没有立刻丢弃。这样又过去两三年光景,二青长到三尺多长,一睡下就把笼子挤满了,耍蛇人于是决意放它回归大自然。有一天,他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二青出笼。二青已经离去,一会又爬回来了,弯弯曲曲地盘在笼外,用头触笼子;笼中的小青也把笼子震得直动。耍蛇人突然醒悟说:“莫非你是要与小青告别吗?”于是,他打开笼门,小青径直爬出来,于是二青和小青便亲昵地交首吐舌,好像互相在说告别的话。不一会儿,两条蛇曲曲弯弯一起走了。耍蛇人以为小青也不会回来了,但一会儿小青很快就独自爬回来了,径直爬进笼里躺下。此后,耍蛇人时时处处物色好蛇,但一直没有觅到。但小青渐渐长大,已不再适宜缠在身上献艺。
起先,二青在山中活动,过了几年后,它慢慢地发展到追逐过路人,因此,过往旅客互相告诫,不敢走二青所在的那条路。有一天,耍蛇人正好经过这里。突然一条大蛇猛地爬出来,耍蛇人非常害怕而没命地奔跑,那大蛇在后面更加紧追不放,往后一看,已经将要追上了。但他观察它的头,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耍蛇人放下担子,喊它:“二青!”大蛇顿时停住了。它抬头看了耍蛇人很久,接着跳起身来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以前盘旋卖艺一样。它转而用头触箱笼。耍蛇人懂得它的意思,便打开笼子放出小青。二青小青相见后,马上像饴糖一样地交缠在一起,很久才慢慢松开。耍蛇人于是叮嘱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告别,今天你总算找到伴侣了。”又对二青说:“它本来就是你引荐来的,还是托你把它领走吧。我再嘱咐你一句话:深山大谷里并不缺少食物,你以后不要再惊扰行人,(怕)以致遭到天神的谴责。”两条蛇听了以后都低着头,好像是接受了他的劝告。突然,它们扬起头,往山中爬去。它们所经过的地方,林木都为它们从中分开。耍蛇人站在那里目送它们,直到看不见才离去。从此以后,行人又能照常安全地从这条山路经过,二青和小青不知爬到什么地方去了。
异史氏曰:“蛇,蠢蠢的一个动物罢了,但有眷恋故人的心意,况且它听从意见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惟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多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可是一旦换了主人,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再不然就投以药石而悍然不顾,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这蛇之下了吗。”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