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7-17 20:52: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本文以“合欢树”为题,结合全文分两点说明“合欢树”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命与道德
张岱年
  ①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关于“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的争论。这些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所谓利,指有益于生活;所谓欲,指生活中的要求。而所谓义,所谓理,指生活所应遵循的准则。“理义”亦即道德。生命、生活与理义、道德,究竟有如何的关系?
  ②一切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一定的需要。所谓欲望、所谓情感,即是对于生命需要的意识。生活中有所需要,在意识中便表现为欲为情。在这一意义上,欲与情是应该肯定的。然而欲与情又包含许多矛盾,因而引发了许多问题。
  ③作为一个人,必须保持自己的生命力。生命力的保持与发展有待于欲望的满足。追求欲望的满足,亦即追求利益。人与人之间,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发生矛盾冲突。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过于激烈,毫无调和之余地,势必同归于尽。为了保持社会生活的继续存在,必须对于个人利益的冲突加以调节,使人与人之间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这类准则即是道德。道德即是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
  ④人,作为具有社会性的生命,不但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但是人不仅有物质生活,还有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何谓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即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何谓真?真即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何谓善?善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亦即道德。何谓美?美即艺术的享受。
  ⑤人与人之间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胜过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然后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发展。恩格斯说:“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合作与斗争是同时存在的。道德即调节斗争与合作的基本准则。
  ⑥人的生活是社会生活,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命力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保持和发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然而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存在于群体之中。作为一个人,不但要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别人的利益,考虑群体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
  ⑦自古以来,人们聚居而为族。经过历史的发展,人类分成许多民族。每一民族共同体可以说有其持续不断的生命,可以称之为群体生命。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也可以说,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⑧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力,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无节制的,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而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
  ⑨孟子曾引阳虎之言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民财,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民财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互违反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来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群体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相得益彰。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乏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许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富仁合一的典范。?(选自《张岱年全集》第7卷,有删改,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以下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中国哲学史上,历来就有关于“义利”与“理欲”关系的争论,这种争论实质上是要解决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B.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生活所需,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的欲望。
C.每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就必然会有竞争与矛盾冲突,而要处理好竞争与矛盾冲突,就离不开道德的有效调节。
D.每一个个人都必须存在于群体之中,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而道德的作用,就是牺牲个体利益而保护群体利益。
E.个体生命的欲望与利益需要关注,因为这是个体生命力得以充实和发展的前提,但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自律与约束。
2.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能体现“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的一项是( )
A.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依然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B.《礼记·檀弓下》中记载的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
C.朱自清病重,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美国的“施舍”。
D.洪涝时,堤坝决口,多名解放军战士不顾生命危险,用身体抗击洪水。
3.根据文意,“群体生命”要保持正常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命和道德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师洪野
施蛰存
①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画。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真的好吗?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
②呸,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这些都不中看,这都是抄袭来的,我给你看我的创作。”
③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我说:“我还是喜欢这个。”他点点头,微笑道:“我懂得你的趣味了。”
④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学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学都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这样地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
⑤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陈列品,而《黄昏》亦是其中之一。闭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挟了一卷画到学校里来,一看见我,就授给我道:“这个现在可以送给你了。”
⑥我展开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黄昏》。我看画幅背后已经在展览的时候标定了很高的价目,觉得不好意思领受这盛情,正在沉吟之际,他说:“不要紧,你收了罢。我早已要送给你了,因为要等它陈列过一次,所以迟到今天。至于我自己,已经不喜欢它了,我的画最近又改变了。”
⑦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曾画过几帧反基督教的小品,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他曾经招我去看一幅新作,画着一个工头正在机轮旁揪打一个工人。
⑧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
⑨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现在他死了,除了寡妇孤儿,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社会上也决不会对于他的死感觉到什么缺少,而他生前的孜孜矻矻的工作亦未尝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贡献。他就只是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分而死的。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人们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一个水上的浮沤,乍生乍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但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个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
(选自《施蛰存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写到“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小题2:文中第⑦说他后来“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请结合全文,分析他的“突变”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小题3:通读全文,请概括画师洪野的性格特点?(6分)
答:                                  
小题4:请概括本文的主题。(5分)
?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问题。
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精耕细作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心里长草”、“满地是草”、“斩草除根”,在人们心目中,草成了贬义词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如今,在我们的城市小区、公园,草成了宠儿,从大都市到小城镇,“满地是草”,不是“斩草除根”,而是在大力的“栽草固根”。
  我国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但现在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新建公园占地面积都很大,有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数千亩,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这些草场公园除人行道外,到处是“小草在成长,不要踩踏我”的标牌,不准游人进入。面对空旷的公园,游人只能望洋兴叹,“大饱眼福”。数以万计的城市居住小区,大片的空旷地,也是草场占据。以铺草为主的绿化导致了“有绿无荫”的后果,有的城市绿地草坪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城市绿化,其实种植树种、蔬菜等经济作物立体功能更强,同样面积可以比种草释放更多的氧气、水分,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植树和种草为例,在吸收颗粒物方面树木是草坪的3倍以上;种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多。每公顷树木每年可滞尘量10.9吨,吸收二氧化碳16吨,吸收二氧化硫300公斤,产生氧气12吨。夏季树林中的气温比空旷地低3--5℃,冬季则高2--4℃。一棵大树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10台空调机工作20小时。二者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1。
  据测算,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吨。草坪的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这也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这都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均耕地很少,包括绿化在内都应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树木“占天不占地”,在提高市区绿化覆盖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公园可以搞成干果、水果采摘园,冬天搞成蔬菜园大棚园。中国太阳谷绿化就栽植了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蛋白桑可以吃叶、泡茶。甜高粱结籽、秸秆含糖量高,增加甜高粱内容使市民不出城也可以享受到田园生活。
  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少种草坪,并不是说完全拒绝草坪。比如,我国草坪发源地大连,气候干热,土层薄,种树难度大,只能先铺草坪后逐步增加乔木。更主要的是大连市内多山林地段,辅以草坪,能形成较好的绿地景观和生态效果。问题在于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草坪,更不能追求欧式大草坪。许多城市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且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不耐旱、浪费水,缺一点水就发黄,管理费用高。暖季型乡土草坪具有节水耐旱、耐践踏、不用修剪优势。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认识到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每年从我国进口暖季型乡土草坪的比重逐渐增加。虽然这些乡土草坪一到10月份就变枯黄,但综合效益要优于冷季型草坪。(全国人大代表黄鸣2012.03.07新浪微博)
1.下列关于“城市草地”资源浪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滥用资源,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
B.有的城市草地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C.全国人口密度大,加上城市草地绿化,导致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
D.城市草地的管理成本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成本。
2.下列关于推广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的倡议,筛选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立体功能更强,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B.城市绿化铺植草皮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更符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原则。
D.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城市草地将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逐渐淡化。
B.城市绿化可以栽植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能节省物业管理费用,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D.城市草地对资源的浪费引起了人们反思,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5、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请不要遗址公园化
冯骥才
说到遗址,便会想起那年埃及考察。埃及大地到处是公元前数千年的历史遗址,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文明的初始感。从开罗的金字塔到卢克索的国王谷——这些法老墓葬的遗址中,无处不是巨大的石雕碎块和灼热的荒沙。谁也说不清它们的历史,连这些坚硬的石雕究竟毁于何时,也无从得知;时间在这里仿佛失去长度。当历史走去时,没有留下任何寻找它的线索,只有问号。这些问号弥漫在残垣断壁碎石流沙之间。于是空茫、荒芜、寂寞和寥落,雾一样浓重地笼罩在遗址上;然而这才是远去的历史遗留在大地上特有的生命感——也是遗址独具的气质与魅力!
在罗马,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往往并不在城外或者更远的地方,而是在城中,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但从没人把这些草木丛生的大片大片残垣断壁视做垃圾,去动手清理。相反,把它们当成凝固的历史,有形的岁月,真正的城市文物,不敢去碰它,更甭说动它。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起,修补好,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敢去改动历史?它残缺,却正好把另一半交给你去想象。
然而,在我们这里却被改变了。且不说,许多遗址正在被粗暴的施工所破坏;从河南的殷墟、西安华清池到京西的圆明园遗址,到处在动土动工,修筑围墙,植树种花,竖立雕塑,点缀小品,更有甚者则添油加醋地增添各种“景观”于其间,努力把历史遗址“打造”成一座座公园。
做这种事的人,完全不懂得遗址的价值就是它的“原生态”吗?不懂得文化和历史也有尊严、也是神圣不能侵犯的吗?
不可否认,我们一些将遗址公园化的人,可能对遗址的价值及必须恪守的保护原则不懂,但不懂得历史文化的人怎么能去管理文化遗产呢?
进而说,又决非仅仅是不懂;如果不懂,为什么要破费大笔钱财为遗址围墙造景、植树栽花呢?其目的无人不知,便是开发旅游,招引游客,图谋赚得更多银子。就这样,遗址正在一个个变成公园,变成赚钱的机器;历史被我们变成消费品了。
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不怕没有了令人敬畏与尊崇的精神性的文化而带来的浅薄与苍白——不怕那种腰缠万贯的浅薄和富得流油的苍白吗?
(写于2010年6月,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作者认为遗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6分)
小题2:国内将遗址公园化的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6分)
小题3:文章最后说:“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请说说这句话有哪几点含意。(6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