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7-17 20:52: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的“普世价值”:仁义
儒家是先秦诸子之一,其特点是以传经的方式传道。所谓“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六经”或“六艺”;所谓“道”,是指孔子、
孟子所弘扬的华夏文明之传统价值,其核心是“仁义”。东汉史学家班固总结先秦诸子学术,即谓:“儒家者流……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上下两千年,中国社会千变万化,儒家学者也与时俱进,扬弃旧说,融会新知,各抒己意,流派纷呈,但万变不离其宗:仁义。“仁义”是历代儒家都认同的“普世价值”。
  “仁”与“义”,原来是两个概念:仁者,人也,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为禽兽;义者,宜也,人应该怎样为人才符合情理。孟子始将“仁义”并称,以概括儒家的核心价值。他拜谒魏国梁惠王,惠王问:“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高见可以利吾国?”孟子答云:“陛下何必曰利?我只有仁义而已。”惠王问的是“利”,孟子却跟人家讲“仁义”,好像驴唇不对马嘴。其实,这正是孟子超越流俗的远见卓识。
  孟子所处的时代,七国争雄,互相攻伐,战争连年,不是“中国内战”,而是“世界大战”。各国的发展主题,就是富国强兵,开疆扩土。这也是梁惠王所关心的“利”,但对普通百姓能有什么好处呢?无非是赋税更重,死人更多。孟子则主张:“民为贵,社稷(国家)次之,君为轻。”人民至上,而非国家至上,更非君王至上,所以他反对战争,说“春秋无义战”,说“不嗜杀人者能定天下”。他劝君王施行“仁义之政”: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然后好好办一些学校,教以孝悌之义,使百姓懂得尊老敬长。如果能这样,天下的知识分子都想到贵国来发挥聪明才智,农民都想来贵国耕田种地,商家都想来贵国做生意,各国痛恨本国君王的人都想到贵国来寻求正义。仁者无敌,自然而然就令天下归服了。用今天的话说:和平崛起。
  这在“以攻伐为贤”的各国君王看来,当然是书生之见,太不切实际,如《史记》说:“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事实上,不仅春秋战国,而且秦汉以后的改朝换代,都是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历史,用鲁迅的文学比喻:“吃人”的历史。正因为如此,“仁义”才成为历代儒家不懈的追求,将其视为超越国家存亡的“普世价值”。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纵观古今历史,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所谓“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皇帝变了,百姓依旧是百姓;所谓“亡天下”,却是“仁义阻塞”, 也就是道德沦丧,价值崩溃,你吃我,我吃你,互相坑害,互相残杀。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保护“普世价值”不致被颠覆,即使普通百姓,也有一份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由顾炎武这段文字演变而来的。但顾氏原意,“天下兴亡”不是“国家兴亡”,而是指儒家普世价值“仁义”的存废。当一个社会公然毁仁弃义,理直气壮地崇尚强权,赤裸裸地推崇暴政,这个社会就是乱世,用顾炎武的话说:亡天下。这不是预言,而是并不遥远的历史,如古人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成都日报? 2011年3月28日)
小题1:下列有关“仁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仁义”是孔子、孟子所弘扬的华夏文明之传统价值的核心。
.“仁”“义”原本是两个概念,东汉史学家班固最早把“仁义”并称。
.随着社会变化,儒学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但其“仁义”的核心一直未变。
.在“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期,“仁义”思想被认为是书生之见,不切实际。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孟子拜谒梁惠王,惠王问的是“利”,孟子却大讲“仁义”,纯属驴唇不对马嘴。
.虽然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历史,但是历代儒家都没有放弃对“仁义”的追求。
.梁惠王所关心的“利”就是富国强兵,开疆扩土,对普通百姓并没有什么好处。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即使普通百姓,也有一份责任。
小题3:下列属于孟子“仁义之政”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好好办一些学校,教以孝悌之义,使百姓懂得尊老敬长。
.天下的知识分子都想到贵国来发挥聪明才智,农民都想来贵国耕田种地。
.商家都想来贵国做生意,各国痛恨本国君王的人都想到贵国来寻求正义。
.人民至上,而非国家至上,更非君王至上。
小题4:依据 原文,联系实际,谈谈孟子“仁义之政”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2、阅读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 ]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①什么是思想?这可能很难回答。因为思想包含了一切,而只有通过这“一切”思想才能得到界定。思想是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但也是人类最终极的秘密。我们所了解的外在世界都是由思想构筑的,所有的人类成就都可以在思想中找到其起源和归宿。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舞台上,那些伟大的转折点都是思想的产物。
②这样的奇迹始于何时呢?也许曾经有一天,汹涌的冰块无情地从极地奔涌而下,淬冷了大地的空气,破坏了所有的植被,消灭了无数因不能适应而无法生存的生物种类,将最后的幸存者逼到了狭窄的热带地区。为了繁衍,这些幸存者紧贴着赤道生存,期待着北极冰川融化。可能正是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我们曾经习惯的旧有生活方式都被入侵的冰川破坏,世代承袭的传统行为模式也因为这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失效。那些生理机能相对完善,但却不甚灵活的动物都灭绝了,因为它们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人这种动物却因为天生拥有一种不稳定的可塑性,他们逐渐掌握并拥有了对所有森林生物和田野生物的无可置疑的霸权地位。
③可以假定,正是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人类的理性萌生了。
④从混沌初开到现代,人类文明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理性的冒险旅程。在历史阶梯上的每一次跋涉都使我们前进一步,推动我们缓慢地、试探性地朝着拥有更强的力量和更美好的生活的方向迈进。如果不是思想决定了历史,就是创造发明决定了历史。而创造发明最终还是由思想决定的。鼓动我们去思考的当然是欲望,也正是我们贪得无厌的要求带来了不安与慌张,但无论如何,正是思考找到了解决之道。我们不需要因为古时候英雄崇拜者之间的争论而停顿,比如卡莱尔和尼采,他们通过伟大人物来解释历史。也有一些英雄的蔑视者,比如斯宾塞(Spencer),他们只考虑历史现象后面的经济原因。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闪亮的思想火花不曾介入其间,经济环境中就没有什么动力能够真正推动人类前进。
⑤也许,泰德(Tarde)和詹姆斯(James)是对的,所有的历史都是天才成功的创造物,或者是由天才推动民众而创造出来的。富有冒险精神的先行者们一系列自发的创造,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模仿传播给广大的民众。毫无疑问,在每一个时代的起始阶段和巅峰时期,都有英雄式的天才的身影。他们是时代的声音和表征,是过去岁月的继承者和诠释者,也是未来时代的先锋和引导者。如果在每一个文明生发的时代中我们能够找到具有代表性并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物,我们就能对历史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但是当我们面对这为历史的剧本挑选主角的任务时,许许多多困难便横亘于我们面前。我们的“伟大”的标准是什么?在众多的天才人物中,哪些是我们应提及的?哪些又是我们可以忽略的?
⑥谈到标准,我们在这儿可能有些无情和独断。历史上有很多的英雄,他们的思想或微妙或深刻,都曾经深深震撼过我们的心灵,但如果他们的思想没有能够在人类历史上产生持久的影响,那他们的名字就不能够进入我们的名单。这是一次高标准的测试,我们尽可能地顾及每一位思想家思想的开创性和 ,精确性和 ,但我们同时也要将其对人类精神生活及现实生活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性作为最高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开一些个人偏好,作出尽量公允持正的选择。
⑦现在,我们是怎样界定一个“思想家”的呢?这个词大概包括了哲学家和科学家,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我们该不该把欧里庇得斯、卢克莱修、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歌德等也算做思想家呢?不!虽然在这些伟大的名字面前,我们只有谦卑地鞠躬致意,但是,尽管他们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他们只是次一级的思想家,更确切地说是艺术家。我们是否应该把有巨大影响力的领袖也包括进来呢?比如耶稣、释迦牟尼、奥古斯丁、路德?不!这些人是宗教的创立者或改革者,与我们的定义虽有一些吻合,但造就了他们的不是思想或理性,而是感情和高贵的激情,是神秘的观点和虔诚的信念。他们从脚下的方寸土地出发,却改变了整个世界。我们的名单中是否还应该包括这样一些人物,他们的名字铭刻在人类历史的长廊之上——比如伯里克利、亚历山大、恺撒、查理曼大帝、克伦威尔、拿破仑、林肯?不!如果我们将思想家这个概念的范围扩展到这些英雄中去,我们就失去了这个词的本真之意。我们应该将哲学家和科学家包括在其中,我们应该通过他们的思想,而不是他们的行为或激情对人类的影响来界定这些人。这样的人往往偏居于世界的宁静之域,远离尘世的浮华喧嚣。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伟大的思想往往翩然而至,自然而生,于是他们在变幻交错间,窥见了真理的面容。
⑧那么,谁是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呢?
小题1:从文中看,作者认为推动人类前进的主要力量是()
A.思想
B.创造发明
C.欲望
D.英雄

小题2:“为历史的剧本挑选主角”这个比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在文中的“标准”是指:
┌─┬─┬─┬─┬─┬─┬─┬─┬─┬─┬─┬─┬─┬─┐
│?│?│?│?│?│?│?│?│?│?│?│?│?│?│
└─┴─┴─┴─┴─┴─┴─┴─┴─┴─┴─┴─┴─┴─┘
小题4:文中的空格,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A.深度?广度? B.广度?深度? c.新颖?准确? D.准确?新颖
小题5:作者认为“思想家”主要包括包括哲学家和科学家,因为“思想家”这个概念的意思是:
小题6:如果将选文的④一⑧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它们分别谈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
小题7:从文中看,思想家发现真理的一般特征是:
小题8:在选文最后一句“那么,谁是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呢”之后,作者选择了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培根、牛顿、康德、达尔文等。请你从中任选一位,说说你对他的了解、认识。(120字左右)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土 地
韩少功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菜,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 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 ,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
  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1.根据原文,概括“土地”蕴涵的意义,每点不超过8个字。
?
2.“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
?
?
3.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 ?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4.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忧虑。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D.“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E.作者从自己种菜的小题材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大”的文化特征。



5、阅读题  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赫赫有名的大将,他有勇有谋、骁勇善战,老了还不服老,试举例说明。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