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17 20:56: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划线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彭祖乃今久称闻 ②八千岁为春
③觉今是昨非 ④抚孤松盘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16分)
先生鑘?[明]张大复
①庆符令先生鑘,清强有守。
②初试如皋,以盐使者牒,掣监仪真。故事:掣者至,燕饮月余,箧肥乃去,则藉手报使者。先生往还才六日,徒手归报。御史面誉之,心衔之矣。
③遂改知安乡。人或尤之,先生曰:“吾少贫。吾母以缝纫衣我。挟策诣熟,线溪①新故也。后婚,当亲迎。念所著履故敝,假他鲜履著之。吾父见,让曰:‘若耻履敝,吾耻耻敝履者。’遽解去,蹑故履往。吾失欢上官以归,故履尚在也。”
④嗟夫!世固有为令抗御史者,自遂其性为务,至有上官所不能堪。名高耳!嵇先生不易其志,抗御史之所不言,人莫闻知。故足重也。后补庆符,年五十七,诡引年律②以老。
⑤陶会稽曰:“先生尝云‘令威威所事也。监司部刺史,持法诇③刺以威我,故威吾所威者。五达之市,三户之校,心评口誓,其为监司部刺史多乎哉!令谨事吾民,不胜事也,其曷敢不威?’予读其言凛凛矣!”
⑥再补庆符,行京口,舟几覆。有巨艘拯之。其人曰:“如皋令君耶?”以其徒拜樯下。曰:“德公无以报,天乃假此手于此!”
⑦斯非自威之取效也哉?
【注】①线溪:针脚。?②年律:年岁。?③诇:侦察、刺探。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故事:掣至者,燕饮月余?(?)?(2)线溪新故也?(?)
(3)名高耳?(?)?(4)行京口?(?)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盐使者牒子之道,移之官理
B.箧肥去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知尔丑
C.有巨艘拯,能以足音辨人
D.世固有令抗御史者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若耻履敝,吾耻耻敝履者
(2)德公无以报,天乃假此手于此
小题4:根据文意,“刺史之威”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自威”源于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5: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嵇先生的形象,请择其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按惯例、按旧例?(2)连接?(3)只?(4)到……去,前往
小题2:B
小题3:(1)你觉得鞋子破旧很可耻,我却认为以穿旧鞋为可耻的人是可耻的。
(2)(我们)感激先生的恩德却没有办法报答,上天原来是通过这件事借它的手(来让我们报答您啊)!
小题4:持法诇刺?谨事吾民
小题5:(1)对比手法。如第一段中将嵇鑘“徒手归报”与惯例中“燕饮月余,箧肥乃去”进行对比,突出嵇先生的敢于反抗官场恶俗、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行。
(2)语言描写。如第五段引用嵇先生自己谈论“令威”的话,显现出 嵇先生正气凛然、以民为本的形象。
(3)侧面衬托。如文末叙述船民对嵇先生的感激,从侧面写出嵇先生谨事其民,因而深受百姓爱戴。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实词不能孤立的解释,要依照语境、词性理解。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一定要强化记住。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虚词的含义。A凭借/介词,把;B副词,才; C代词,他/放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补充音节,无义;D动词,做/介词,替、给。
小题3: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语句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1)若、耻、敝;(2)德、无以、乃、假。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本题找到答题区域,在文中第⑤段中“监司部刺史,持法诇③刺以威我”,“令谨事吾民,不胜事也,其曷敢不威?”依照这两句话可以组织答案。
小题5: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文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嵇先生的形象,对比手法、侧面衬托、语言描写。在回答时要首先回答出手法,然后从文本中找出具体的事例分析,要言之有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小题1:对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者认为,像孔子这样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的人,不堪当“老师”。
B.虽然隐者出言不逊,但子路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体现孔门弟子的本色。
C.隐者招待了子路,并叫两个儿子出来见子路,说明他没有忘记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
D.最后子路对隐者的一番议论和对孔子主张不能实行的感叹,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的态度。

小题2:子路的一番议论,体现了什么政治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没有忘记君臣之义”有误)
小题2:体现了要牢记君臣大义,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的政治主张。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不习生治:治理
B.性不耐久客:客居
C.不是也烦:担心
D.当异日耳俟:等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惟虚心能进步
B.窘极,则书易米。老吾老及人之老(《孟子》)
C.夙构者莫为胜夫晋,何厌
D.莫贫敏轩躬自厚而薄责人(《论语》)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①窘极,则以书易米?②夙构者莫之为胜
③饮酒歌呼穷日夜?④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⑤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3分)
(2)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3分)
(3)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3分)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3分)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他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
(2)(3分)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
(3)(3分)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
(4)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问老师, 有的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A项解释不准确,从原文下句“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可知,“治”应译为“经营”。所以选A。
小题2: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B均为介词,拿;A.连,于是/连,才;C.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介词,比/介词 ,对。所以选B。
小题3: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②不是直接表现,④不能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故选A。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有:“麟”译为“赵国麟” 、“之”、 “才”译为意动用法、“恒”,“以为”译为“以之为”、倒装句、“生”、“倚”、判断句、古今异义“小学”、师”。
参考译文: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渐渐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多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
B.独之心日益骄固 微人之力不及此
C.骊山北构西折  谁得族灭也
D.盘盘焉,困困  缦立远视,而望幸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识记字音》..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