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17 20:56: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鹏徙于南冥也?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此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虽:连词,即使
C.彼且乎待哉? 恶:疑问代词,何,什么
D.彼其世未数数然也? 于:介词,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12分)
《万木图》序
杨士奇
⑴《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⑵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赈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予之谷,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夫施于人,而使其恒有愧耻为辱之心,犹不施也。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⑶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若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⑷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木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小题1:第⑴段介绍了《万木图》的由来是?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小题2:对第⑵段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末战乱饥荒,导致亲人间“相食”勉强活命
B.“种树换粮”是为了不让被救济人有“愧耻为辱之心”
C.“不登记姓名”表现了杨先生乐施的“忠厚委曲”
D.本段交待了《万木图》中“万木”的由来

小题3:第(3)段引用杨达卿先生告诫子孙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
?
小题4: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是“序”,在写作意图上有什么不同?(4分)
?
?


参考答案:(12分)
小题1:(2分)杨荣为彰显祖父杨达卿的美德,(将万木)画出来留给后代看而创作。
小题1:(3分)A(文段中叙述了饥民“人吃人”的情况,没有亲人之间相食的信息。)
小题1:(3分)表明了杨先生种树救灾的用意在保护饥民的自尊而不在树;真实地表现了杨先生的善良、不自私且注重教育子孙;引发下文“天理之在人心”之说。(前两个要?点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3分;后一个要点不作要求。)
小题1:(4分)《伶官传序》以庄宗“盛衰得失”的史实来论证“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之理,告诫宋当政者居安思危(2分);本文叙述杨先生行善之事以倡导后人,铭记先生教诲,传承善心,践行善举(2分)。


本题解析:《万木图》这幅画,是翰林侍讲建安人杨荣勉仁先生,为了彰显(显扬)其祖父杨达卿的美德,(将万木)画出来留给后代看而创作。
元末,战乱饥荒,老百姓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到了人吃人勉强活下去的地步,即使是父子夫妻,彼此相望却难以互相保全,这种惨状到处都是。当时,杨达卿先生家储藏了很多稻谷,打算开仓救济饥民,(他)指着某座山对饥民大声地喊话:“有愿出力帮我种树的人吗?种一棵树,我给他一些粮食。”由此(饥饿的)的人争相出力,来换取粮食。(杨先生)让他们都吃上饭,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愿意种树的不登记他的姓名,最终也不看他的功劳大小,给了他谷子,因此活下去的人多得数不清了。施恩于人,却让受施者常常感到惭愧和羞辱,还不如不施恩。杨先生的乐于施舍,多么地忠善、委婉又考虑周全啊!
过了几年,树木长得葱郁茂盛,都符合用材。杨先生指着树木告诫子孙们说:“没料到树木长得如此繁茂!希望你们不要只用它们为自己谋利,将来有建学校、造桥梁和摆渡小船需要木材的人,给他们;有家贫要造房、死后做棺材却买不起木材的人,送给他们。不要只想到为自己谋利!”因此(这些树林)给许多人带来好处。
唉!开始时杨先生只是送出谷子,懂得让被救济的人(因出力获救济)内心安宁而已,哪想到树木长大后如何使用呢!那些被救济的人一定尽力种树,不随便应付了事,大概是天理在人心,(善心好事)会传续下去吧。杨先生留下了这么好的善行,可惜的是他的善行仅仅施展于战乱艰难时期,仅限于方圆几里之内,并且仅以平民身份过完一辈子。否则的话,假如杨先生在太平盛世获得重任,做他想做的善事,他的善心善举一定会让更多的人受益。如果他的后人能够世代承续他的训诫,推广他的善心,并且坚持做下去不停止的话,那这种善心善行带来的好处将会久远而宽广。(我)写下这篇序以告诉后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选自《孟子·梁惠王》)?
1.下列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始作俑者,无后乎
  其:代词,这些人
B.愿死者一洒之
  比:为,替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孝顺父母,恭敬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陷溺:使陷到井里,淹在水中
2.下面句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彼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②百亩之田,勿其时
B.①地方百里而可以
  ②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C.①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②非我也,
D.①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税敛
  ②暮冥冥,虎啸猿啼
3.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壮者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②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①兽相食,且人
  ②在其为民父母也
C.①谁与王敌
  ②微人之力不及此
D.①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②愿举国内臣?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D
4.(1)用梃与用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呢?
  (2)我以它为耻辱,希望为战死者报仇雪耻,这样的话怎么办呢?
  (3)在内侍奉他的父兄,在外侍奉他的上级,可以使(壮年人)制作棍棒用来打击秦国、楚国的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宋清传》
[唐] 柳宗元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②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雠:售出?。?②蚩:愚 ③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亦皆乐清求药 就:向
B.冀速已:治愈
C.相于户属:接连不断
D.不亦翦翦翦翦:狭隘;浅薄

小题2:下列全能表现宋清“取利远”的一项是(?)(3分)
①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
②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
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④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⑤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
⑥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清是个很高明的医生,山区水乡的百姓都来找他治病,他开的药方都能使患者很快康复,因而深受人们的赞誉。
B.宋清对不能当即付清钱者也给好药,还烧掉估计无法偿还者的欠条,这引起人们的议论,宋清认为自己既非有道者,也不是呆傻胡来的人。
C.有不少被烧掉欠条的人,后来纷纷厚报宋清,尽管至死也不能偿还债的人更多,也并没有影响宋清发家致富。
D.作者认为宋清能从长远打算,不计较眼前之利,他的作为是那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所不及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②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①一次拿不到药钱,就勃然大怒,第二次就谩骂,以致成为仇人,②(他人)得势了就去依附,(他人)贫寒了就将其抛弃,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做的。


本题解析:
小题1:就:动词,到……去。回到语境中就可判断,此处“就”应为动词,不能解释为介词,向。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①药好。⑥作者对其评价。解答类似题目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①可排除AB两项,再揣摩⑥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宋清是药商,山区水乡的百姓都来找他售药,他没有开药方。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直”为名词,价钱,“再”解释为第二次;第二句时注意“鲜”解释为少,“类”解释为像。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宋清,是长安西边药材买卖市场的商人。(他)搜集好的药材,有从山野采药回来的人,一定会把药材送到宋清这里,宋清总是好好地招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材,用这些药材辅助自己开出的药方,往往容易出售,大家都称赞宋清。那些生了病、生疮疡的人,也都乐于到宋清那里求药,希望病快点好了。宋清总是高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即使没带钱的人,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借据、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高,宋清也不曾前往收账。有的人宋清不认识,从远方给张欠条(赊药),宋清并不拒绝对方。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对方)不能还债了,就烧掉了债券,最后也不再说此事。一些商人认为宋清很奇怪,都笑他说:“宋清是个痴愚狂妄的人啊!”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通达事理的人吧!”宋清听了这话后说:“我只是个经商赚钱来养活妻子儿女的人罢了,并不是个通达事理的人。然而说我痴愚狂妄的人也错了。”
宋清搜集药材四十年,被他烧掉债券的有一百好几十人,这些人中有的做了大官,有的接连管理好几个州,他们享受的俸禄很丰厚,那些等待馈赠宋清礼物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宋清虽然不能立刻得到他们的回报,并且因为赊账而成为死账的有千百人,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他成为富有的人。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很大。哪像那些小商人呢?一旦得不到钱,就勃然大怒,第二次就谩骂而成为仇人,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我看痴愚的人是存在的。宋清实在是凭着这样做法而获得了大的利益,又不做狂妄的事,坚持这种做法不停止,最后凭借这个而成为富人。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许诺的人也就愈来愈多。有些被黜免、沉沦頹废的官吏,宋清照样亲自与他们交往;看起来有些凄凉潦倒的人,宋清也不因为这就怠慢地对待他们,一定照样给他们好药像原来一样。一旦这些人又被信任而掌权,就会更加重重地酬答宋清。宋清着眼于长远来赚钱取利,大都像这个样子。
我观察现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他人得势了就去依附,他人贫寒了就将其抛弃,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子做的。唉!宋清是个商人,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希望或许会有,那么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柳先生说:“宋清身在集市却不做经商交易的行为,然而那些身居朝廷、官府,待在学校、乡里,以士大夫自我标榜的人,反而争抢着做经商交易的行为,真是悲哀啊。这样说来,那么宋清就不只是与商人不同了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6分)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父崎,顺帝时为司徒。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桓帝时,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灵帝初,征拜太中大夫,侍讲华光殿。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伏。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
A.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B.州里服其不校
负:对不起。校:计较。
C.齐之以刑
D.其性度如此
齐:治理。?度:推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分)(  )
A.①认者得牛而送还
B.①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①故吾惧其死也
D.①宽尝于坐被酒睡伏
②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②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刘宽“宽厚仁慈”的一组是(1分)(  )
①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②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③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⑤宽须臾遣人视奴 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
A.刘宽为人宽容,在一次外出的途中,有个丢失牛的人误认了刘宽的牛,事后刘宽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人,反而对他宽慰有加,这使得他在州里赢得了美誉。
B.刘宽历任郡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而对犯有过错的属吏,他只是象征性地表示羞辱,从不施加刑罚;政务上如果有了功绩,就归功于下属。
C.刘宽以德为政,他巡视属县时,对老年人谈及的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慈爱,他的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已穿好官服准备上朝的时候,让侍女故意以肉汤污其官服来试其会不会发怒,但刘宽神情自若,反而关心侍女烫伤了没有。
小题5:试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2分)
(1)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2)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小题:(1)有时出现了灾异,就引咎自责。
(2)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


本题解析:
小题:度:气度、气量。
小题:C.故:所以,连词;A.而:①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②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B.以:①是介词,用,②是连词,因为;D.于:①是介词,在,②是介词,从。
小题:带有③④的选项排除即可。
小题:“从不施加刑罚”错,应是“只是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以示羞辱,终归不对他们施加严刑”。
小题:注意“或”“躬”“孰”等词的解释。
〔译文〕: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父亲刘崎,在汉顺帝时担任司徒。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就交给了他然后自己步行回家。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样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给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汉桓帝时,被大将军梁冀召用,先后五次调任司徒长史。延喜八年,朝廷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大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的表现。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就延请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向百姓讲解经义,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汉灵帝年间,被征召授予太中大夫一职,在华林园内做侍讲。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文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道:“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他的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温和慈爱。国内的人都称他是忠厚的长者。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识记字音》..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