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简答题。(100字左右)这是一个电报,很简单的几个字:“四乡农民不稳,镇上兵力单薄,危在旦夕,如何应急之处,乞速电复。费,巧。”
面对来自家乡双桥镇的告急电报,吴荪甫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雅而俗
周悦群 邵建武
本来,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书籍是第一珍惜之物。以前,父母教育孩子时,除了用“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类的顺口溜外,还有“书乃圣贤之物”的古训。在书刊收藏市场中,一直有“一页宋版一两金”一类的提示。因此,美术类图册如书一般,自然是文雅之物,即使置身市场,也还有着某种神圣性。同时,因为美术类图册印刷的成本非常高,是一般出版物的数倍,甚至更高,所以,一般人是不会随便去买一本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术类图册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
以前,美术类图册很少,书法方面是极少量的拓本,绘画方面则是十分简单的线描读物。后来,木版水印套色的有明崇祯年间的《十竹斋书画谱》与清康熙年间的《芥子园画谱》。前者是我国最早的木版套色印画谱;后者又称《画传》,流行甚广,被誉为我国传统绘画的教科书,许多艺术大师都是从学习这套画谱开始走上从艺之道的。现在,它依然是中国绘画艺术方面最基础的蓝本之一。
石印技术在清末民初传入我国,有不少线装的石印画都是在这个时期印行的。那时,“中华书局”“上海广益书局”“上海朝记书社”“扫叶山房北号”“同文书局”等都出版过不少石印画册。
照相术的问世给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电脑的出现更是给出版业提供了飞腾的力量与天地,其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书画文物等图册类的出版。珂罗版在光绪年间由日本传入中国,此后成了中国画复制印刷的主力工艺。现在,美术类图册的出版成了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情:它们是书画家成就的显现、艺术流派风格的展示、艺术团体实力的体现、机构举办相关活动的记录、文化公司商业运作的载体,也是某些小人争名夺利的大旗、某些奸商暗度陈仓的栈道……于是,美术类图册借各种原因、以各种方式问世,有的是高台,有的是陷阱,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产生着各自的影响。
这几年,美术类图册作为书画艺术的延伸,作为文物与艺术品的佐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眷顾,同时,也沾惹上了一些俗气。那些艺术家的专集有的成了私心无限放大的膨胀体,“艺术大师”充斥其间,顶级词汇批发。那些艺术流派的合集有的成了乌合之众的集结、低水平作品的大杂烩。那些艺术团体的合集有的成了一群艺术家应酬作品的集合,成了粗劣艺术的垃圾箱。那些打着国家与机构名义组编的图册有的基本与公无涉,而是某个赞助公司所得的收藏集,或者是某些人的骗钱术。那些公司为了营利运作的图册有的在学术的外衣下,以次充好。而那些不法商人与无耻小人编著的图册几乎无学术可言,甚至就是非法出版物。但是,这些美术类图册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正以历史见证物的身份为人们所重视。私下印制品成了公共读物,凑合之物成了艺术范本,商业行为成了学术举措,雅已不存,其俗甚大。同样以学术的名义、以艺术的名义、以历史的名义编纂印制的美术类图册,其质量好孬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笼统地依据之、高抬之,且为之一掷千金,未免有些糊涂:我们有必要呼吁出版业严格把关,呼吁学术界加强批评,不能让那些俗不可耐但装饰高档的美术类图册把热爱艺术的人们带到沟里,进而把收藏界人士推向深渊。(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雅”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术类图册是很神圣的,对孩子的教育意义重大,在书刊收藏市场中价格不菲。
B.美术类图册的印刷成本非常高,质量也很好,但是数量极有限,不能普及。
C.美术类图册的读者多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这就使得其读者群素质较高。
D.过去,出版市场极其规范,几乎不存在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盲目出版的情况,人们的自觉性较强。
2.下列对于美术类图册由“雅”变“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家的专集、艺术团体的合集,还有一些出于某种目的出版的图册,没有质量保证。 B.一些质量差的美术类图册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公然、公开、合法地出版和流行。
C.以学术的名义、以艺术的名义、以历史的名义编纂印制的美术类图册,鱼龙混杂。
D.收藏者盲目地相信图册评价,花较高的价钱来购买那些劣质图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术类图册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只是因为其成本是一般出版物的数倍以上,一般人不会随便去购买。
B.明崇祯年间的《十竹斋书画谱》是我国最早的木版套色印画谱,许多艺术大师都是从学习这套画谱开始走上从艺之道的,它对中国画艺术的影响巨大。
C.书画文物等图册类的出版经历了木版水印、线描读物、石印技术、照相术、电脑技术等阶段,并逐步发展起来。
D.美术类图册出版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在收藏图书时不能盲从。
3、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傅雷
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人物。
他的早慧是独一无二的。
四岁学钢琴,不久就开始作曲;就是说他写音乐比写字还早。八岁,他写了第一支交响乐;十岁写了第一出歌剧。十岁以前,他在日耳曼十几个小邦的首府和维也纳、巴黎、伦敦各大都市作巡回演出,轰动全欧。正如他没有学过小提琴而就能参加三重奏一样,他写意大利歌剧也差不多是无师自通的。神童而卓然成家的并不多,而像莫扎特这样出类拔萃、这样早熟的天才而终于成为不朽的大师,为艺术界放出万丈光芒的,至此为止还没有第二个例子。
他的创作数量的巨大,品种的繁多,质地的卓越,是独一无二的。
巴哈、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音乐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年,巴哈也有六十五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622件作品,还有132件未完成的遗作。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还象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融和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吸收最优秀的外国传统而加以丰富与提高,为民族艺术形式开创新路而树立几座光辉的纪念碑:在这些方面,莫扎特又是独一无二的。
文艺复兴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除了格鲁克为法国歌剧辟出一个途径以外,只有意大利歌剧是正宗的歌剧。莫扎特却作了双重的贡献:他既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腕,刻划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使意大利歌剧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又以《后宫诱逃》与《魔笛》两件杰作为德国歌剧奠定了基础,预告了贝多芬的《斐但丽奥》、韦柏的《自由射手》和瓦格纳的《歌唱大师》。
交响乐在音乐艺术里是典型的日耳曼品种。虽然一般人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但海顿晚年的作品深受莫扎特的影响:而莫扎特的降E大调、g小调、C大调(丘比特)交响乐,至今还比海顿的那组《伦敦交响乐》更接近我们。而在交响乐中,莫扎特也同样完满地冶拉丁精神(明朗、轻快、典雅)与日耳曼精神(复杂、谨严、深思、幻想)于一炉。正因为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对于世界性艺术的领会,在莫扎特心中同时并存,互相攻错,互相丰富,他才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
莫扎特的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物,还由于这种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是在残酷的命运不断摧残之下保留下来的。
大家都熟知贝多芬的悲剧而寄以极大的同情;关心莫扎特的苦难的,便是音乐界中也为数不多。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他的英勇与顽强对每个人都是直接的鼓励;莫扎特却是不声不响地忍受鞭挞,只凭着坚定的信仰,象殉道的使徒一般唱着温馨甘美的乐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虽然他的书信中常有怨叹,也不比普通人对生活的怨叹有什么更尖锐更沉痛的口吻。可是他的一生,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象个美丽的花炮以外,比贝多芬的只有更艰苦。从二十五到三十一岁,六年中间他没有固定的收入。他热爱维也纳,维也纳只报以冷淡、轻视、嫉妒,音乐界还用种种卑鄙手段打击他几出最优秀的歌剧的演出。为了婚姻,他和最敬爱的父亲几乎决裂,至死没有完全恢复感情。而婚后的生活又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九年之中搬了十二次家,生了六个孩子,夭殇了四个。
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假如说,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末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把他清明宁静的艺术和侘傺一世的生涯对比之下,我们更确信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克服忧患。莫扎特以他朴素天真的语调和温婉蕴籍的风格,所歌颂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自终向往的最高目标。(文章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交响乐中,莫扎特融合了明朗、轻快、典雅的拉丁精神与复杂、谨严、深思、幻想的日耳曼精神,使其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
B.文章作者傅雷从“独一无二”处落笔,全面评价了莫扎特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透过他的抒情、典雅的笔调,我们不难体味傅雷对凄苦而乐观的莫扎特那份深沉的景仰之情。
C.莫扎特是多产的音乐家诸如巴哈、韩德尔、海顿中,创作数量最多的,而且任何一种体裁他都有登峰造极的作品,任何一种乐器他都有经典文献。
D.与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不同,莫扎特总是不声不响地忍受着命运的鞭挞,他的音乐使人深切的感受其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