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17 21:07: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与可
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小题1: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分析诗人是如何写景的。(6分)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2分)颔联描写远处水上,烟雾散开,双鸥落下,日光照到高林,雉鸟飞起的动态画面。(1分)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近处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1分)这两联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乡村淳朴的风情,很有画面感的呈现了乡村清新开阔的景象。(2分)
小题2:本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2分)。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不畏露水打湿了衣裳,可见其闲适、恬淡之情;(1分)颔联和颈联写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可见其对这样景象的喜爱,内心的喜悦之情;(1分)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更见其闲适。(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题干要求明确是如何写景的,因此答题时就可想到动静结合,远近、色彩、上下等写景角度,然后根据诗句内容对号入座。
小题2: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根据题目“早晴至报恩山寺”中的“早晴”与最后“信马林间步月归”中的“信”(此处应是随意的意思)字,就可揣摩出诗人解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具体答题时应先概括,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解答时应注意既要有情景的分析,更要有概括感情的术语,像伤感、厌倦这样的关键词。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晴[注]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李商隐自838年身陷党争后,遭到牛党的不断排挤。后来被迫离开京城,跟随郑亚刭桂林当幕僚,获得信任,在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和精神的解放后,暂时过上了一段平静的生活。晚晴指桂林初夏久雨后转晴的一个傍晚。
? 诗中的“晚晴”有何特殊的人生含义?一个“重”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晚晴”象征着人生中一段虽短暂却美好的时光。从诗人“重晚晴”的“重”字上我们体味到的不是惆怅,而是一种分外的珍重,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雁?韦应物?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都是抒发??。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
1、(6分)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毛泽东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烈”,猛烈,劲厉。“长空”,广阔的天空。“霜晨”,有霜的清晨。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咽”本意是声音因梗塞而不顺畅,这里用来描写军号声在清晨的寒风中听起来时断时续,呜呜咽咽。“咽”在这里读“yè”。
C.“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伟险要的关口,这里指娄山关。“漫道”,不受约束地说,随便地说。“真如铁”,真像钢铁铸成的那样牢不可破。
D.“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表面是说红军从山头上越过。深?层含意是革命遭受挫折,在遵义会议以后,革命斗争要从新开始跨越艰险,夺取胜利。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军娄山关的时间、气候?和环境,而且为下面进军的壮行演染了气氛。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里“碎”字表现了马蹄踏在结了霜冻的岩石上发出的细碎、杂乱的声音,“咽”字表现军号声在寒冷的西风中抖动振荡,时高时低,时断时续,犹如气咽难喧的实况。用字之妙,深得词学家赞赏。
C.“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深刻内涵是:虽然革命力量被?“右”倾错误葬送殆尽,但我们要以遵义会议为新的起点,再从头走起,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D.词中晨景雄浑凄清,黄昏景色壮阔悲凉,加上行军的艰难和战斗胜利后豪迈之中兼有的历史沉重感,构成了深沉厚重、悲壮慷慨的意境,十分耐人寻味,具有英雄史诗般的格调。


参考答案:(1)C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郡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意对即可)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