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小题1:这首词上下两阕所写内容有什么明显不同?(5分)
小题2:有人说“做个闲人样”一句“立改前文之境”,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阙侧重叙事和描写,写采药、饮酒以 及眼前所见暮山千叠之景,听得渔舟唱晚,声声在耳,下阙萌生醉弄扁舟的兴致,无所顾忌更不怕连天波浪,最后两句以心理活动为主,侧重抒情。
小题2:前文以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作个闲人样”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要明白词的一般特点,上阕一般写景,下却一般抒情,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雨霖铃》等,但是回答是要结合原词去作答,写了哪些景(概括)抒发的什么情(结合作者的特点)。
点评: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诗词曲等文学常识有一定的了解。
小题2:做好此题应该知道前文之境是什么样的(自由,无拘无束),然后在分析“做个闲人样”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反语,含愤恨之情),结合注释和作者的诗作风格(《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思想内容)作答
点评:做好此类题应该学会知人论世,要结合诗词注释来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刘过(南宋)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刘过,少怀志节,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鲜为朝廷所用,后布衣终身。
下片着一“愁”字,请具体指出全词写出了词人哪些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故人离散之苦;
②年华易逝之忧;
③怀才不遇之悲;
④忧国伤时之恸。(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小题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词中的哪些句子和词眼相照应?词人通过这个词眼字和这些句子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这首词在写作上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的一种适当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小题:词眼是“空”字。上片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下片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在,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句子都密切地照应“空”字。
词人通过这个“空”字和这些句子写出了金人南侵给扬州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表达了对金人的谴责和对扬州人民的同情。
小题:首先:融情入景的手法。这首词抒发的黍离之悲是通过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表现的。上片中的“荠麦”“”“废池乔木”“ 清角”等景物,呈现了劫后扬州的残破荒凉,表现了作者的感伤之情。而“竹西亭”“春风十里”和下片中的“二十四桥”“红药”等象征当年扬州繁华兴盛的景物,衬托了今日扬州的衰败,表现作者怀念往昔、痛伤今日的感慨。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其次:对比的手法:这首词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把从古典诗词中得来的印象中的扬州和眼前所见的现实中的扬州进行对比,一个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的繁华的大都市,一个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的“空城”,两相对比,写出了扬州昔盛今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再次: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的是眼前所闻的景象,如所见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在,冷月无声”所闻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为我们描绘一幅扬州劫后图。虚写的是印象中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是对杜牧重到扬州的情景的想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对“二十四桥边红药”命运的推想。全词由虚到实,再由实入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扬州昔盛今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第四:化用前人诗句入词。为了表现扬州昔日的繁盛,词中多次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如“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用杜诗中蕴涵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之意,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进行对比,丰富了词的意蕴。增加了抚今思昔的感慨。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2013·高考广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小题1: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小题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小题3: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____________,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小题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参考答案:
小题1: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小题2: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小题3: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小题4: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课外名句和课内重点句。(1)“惧”字易错。(2)“终”字易错。(3)“待”字易错。(4)“涛”字易错。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4分)
(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请从“情、词(炼字、字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到写伤别之愁,最后到写盼归之愁,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心中的万千浓愁。(4分,4个要点,各占1分,必须准确到位,对应“贯穿”二字)
(2)情的角度: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思念之情),故情胜。词的角度:示例1——上片写春去花落,下片言人去不归,中间以一“雨”字联结,“愁”字贯穿其中,结构严谨;示例2——“一寸愁千缕”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遍”“断”两个字极尽炼字的巧妙,表现了重压在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故词胜。(4分,每个角度2分,分析1分,揭示1分;也可选取其他字词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