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21:14: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①,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②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悲歌击筑:荆轲刺秦王时,范离击筑为荆轲送行。筑,一种古乐器。②南山:主峰在长安南面。
(1)请概括说明这首词上片与下片所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片写的是词人在边城登高时,联想到战国时燕国刺秦王的英雄荆轲,从而赞颂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为国雪耻的豪情。下片写长安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事,盼望王师乘胜归来。(意对即可)
(2)这首词中的?“此兴悠哉”“应待人来”是直接抒情,“悲歌击筑”是运用典故,“暮云”“灞桥烟柳”“曲江池”是借景抒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泊 歙 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小题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4分)
答:?
小题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
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点出3个意象1分,4个以上意象2分,指明情感2 分)
小题2:
“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请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析字1分,修辞手法分析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为红枫、大雁、霜月、江涛、号角,无不透出冷瑟凄清之感,漂泊异乡、家国危倾、孤独凄凉的羁旅情感跃然纸上。在意境上有点像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连韵脚都有一半相同。
与“夜半钟声到客船”有异曲同工之妙,佛家讲的暮鼓晨钟对沉迷难醒的人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此处以诗歌形式为其做了形象的注解.景物与从前没有什么区别,枫树如去年一样血红,在落木萧萧的秋色中自己的乡愁和大雁的晚栖一样在寒渚边停泊,惨白的月儿投影在清澈的水中,突然半夜的涛声把自己从辗转反侧的迷糊中撞醒.远处的城墙上号角在呜呜地吹,自己站在那里望着茫茫的烟霭,久久不能释怀民族危难和国家偏处一隅的沉重境况。
小题2:
这是一道炼字类题目,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鉴赏: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歌词四首(其三) 刘禹锡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小题1】这首诗第一句写(        ),第二句写(       )。(2分)
【小题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歌舞场面的热烈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这首诗第一句写(歌),第二句写(舞)。(2分)
【小题2】这首诗是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歌舞场面的热烈的。正面描写:首句正面写出新曲的悠扬宛转悦耳动听,以及歌声一递一句接连不歇。第二句用“振袖倾鬟”描写舞姿情态,活现出当时那些跳舞者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第三句“月落乌啼”写歌舞者狂欢至天明。侧面描写:第四句对狂欢之夜做了无声的渲染。歌舞女子的花钿遗落满地而浑然不觉,次日花钿被游童拾取,可知当时她们已经完全沉浸于歌舞之中,这从侧面写出了歌舞场面的热烈。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句的“新词”,表示当时那些歌男舞女所唱的歌子,都是即兴抒怀、脱口而出的新曲,悠扬宛转,十分悦耳动听,并一递一句接连不歇。这句虽用平述记叙的语气,却寄寓着作者对民间男女的无上智慧和艺术才能的赞赏与称颂。第二句用“振袖倾鬟”来写他们的舞姿情态,活现出当时那些跳舞者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诗的内容是记写当时四川民俗,每当春季,民间男女相聚会,联翩起舞,相互对歌的热烈场景。全诗四句,主要在勾勒一种狂欢的场面和气氛。“月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从意思上讲,狂欢之夜的情景已经写完,但作者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钿”一语,对狂欢之夜做了无声的渲染。次日,游童们沿路去拾取女郎遗落的花钿(女子的首饰),花钿遗落满地而不觉,可知当时歌舞女子是如何沉浸在歌舞狂欢之中。这种从侧面的、启人想象的写法,其含意的丰富和情味的悠长,更胜于正面的描写。这使我们联想到画家齐白石在艺术构思上的一个故事,一次,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诗意,但画家在画面上并没有画蛙,而是用一股山泉,几个蝌蚪来表现,从而调动人们的想象,使人联想到“蛙声十里”的喧嚣情景。艺术巨匠们的构思,常常是出人意表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唐多令
(南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蓼园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小题1:作者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请赏析这首词中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
小题2: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从“寒沙”“中秋”“新愁”等词可知本诗的感情基调应是哀伤的。再从“故人今在否”“终不似,少年游”可得出“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之情”。再结合注释,作者与辛弃疾是友人,那么其词风应与辛词类似,所以可推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的内容。
点评:鉴赏诗歌的主旨有多种方法,其中结合注释、作者、写作背景是很得要的方法,本题就必须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小题2:本题对比手法应该比较好理解,词中有“旧江山”“新愁”的对比,“终不似,少年游”这是今昔的对比,再结合上片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点评:《雨霖铃》是典型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写实,下片写虚。其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即虚景。本词中“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也是想象之景,所以本题扣教材较紧,有利于考生课内知识的迁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①井,三年从事亚夫②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元亮:陶渊明的字。其诗中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句子。②亚夫:指汉代的周亚夫。他屯兵柳营,军纪严明,后世用“细柳营”或“柳营”指军营。
小题1:请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初春画面?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中的“游人意”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请根据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2’)作用:以乐写哀,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2’)
小题2:“游人意”是指自己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思归之情。(2’)作者远离家乡万里,为他人作幕僚已经三年,如今面对美好的春光,更加渴望回到家乡过陶渊明那样的生活。思归却不得,羁泊天涯的痛苦和疲惫溢于言表。(2’)


本题解析:
小题1: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小题2: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
这首诗前边写自然景物赏心悦目的“美”,后边写自己失意后凄苦不堪的“愁”,情景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诗人要写离愁,却偏偏把景物写得很美。这春景越美,作者自已的愁意就越浓。诗中以乐境反衬愁思,取得了异样的艺术效果。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