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17 21:17: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④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⑤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参考答案:①悟已往之不谏?②登东皋以舒啸?③潦水尽而寒潭清
④声断衡阳之浦?⑤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本题解析:“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悟”“已往”“谏”“皋”“舒啸”“潦”“衡阳”“僮”“茕茕”等。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①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②?
【注】①仲殊,宋代僧人。②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远近结合。“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路面之状。
 ? ②视听结合。“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
 ? 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2.①“数声啼鸟怨年华”,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 ②“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艰辛、羁旅愁苦的孤寂之情。
 ? 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怀旧伤感、感慨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 ④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表达了作者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题目。(8分)
听赵秀才弹琴
唐·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小题1】“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一句。(2分)
【小题2】试从音乐描写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幽咽泉流冰下难”或“冰泉冷涩弦凝绝”。
【小题2】全诗运用了拟声、通感及对比(比拟比喻也可)等手法描绘了赵秀才弹奏的琴曲。诗歌以“满匣冰泉”、“ 玉音闲澹”、 “巫山夜雨”、 “湘水清波” “蝉移高柳”等来摹拟琴曲的高低起伏及清浊转化;诗中所写的古琴音乐时而清雅,时而艳美;或如蜂吟,或如蝉鸣,起伏显著,对比鲜明;野花高柳,月白峰鸣,欣然愉悦,给人一种无限的美妙与和谐。


本题解析:
【小题1】这类题目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对名句的掌握。冰泉,常用其声形容琴声,这里写赵秀才的琴声,用了通感的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幽咽泉流冰下难”或“冰泉冷涩弦凝绝”句采用了同样的写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本题考查诗词的表达技巧,一般认为,诗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考生可先答出诗中采用了哪些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要先总述后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共8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孤雁不饮不食,只是飞鸣,写出了其苦念群侣的深情和执著。
B.颔联“一片影”指的是孤雁,与“万重云”相为比照,无限凄惶。
C.颈联写孤雁望尽天涯,寻觅到雁群后,群雁哀鸣,鸣声更是不绝如缕。
D.尾联写群鸦鸣噪纷纷,然听来却“无意绪”,尽显雁之“孤”、雁之“悲”。

小题2:(1)从诗歌题材看,《孤雁》属?诗。(1分)
(2)此诗写于杜甫漂泊夔州之时,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1)咏物诗(2)这是一首失群之雁的悲歌。孤雁凄苦(首联、颔联)然而不停地寻觅,情感热烈(首联)(1分),作者咏物抒怀(借物抒情)(1分),表达了自己流落他乡(1分)、对亲朋团聚、故友重逢的渴望和思念(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似犹见,代表其关未真见。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体裁及思想感情。作者借失群之雁表达自己的离群索居,属于借物抒情,然后联系第三联分析其情感,不难看出其思念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月晃重山
? ——初到嵩山时作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犹及:还赶得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塞景象的壮美。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这首词的词眼。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
(2)“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请结合前后诗句具体分析。
?


参考答案:(1)C ?
(2)“归期犹及柳依依”是说胜利归来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犹及”一句与上文的“才通”“已动”意脉相贯,表现此前行军作战的迅捷顺利,强调归期在即,同时又与后文的“不须啼”呼应,暗示胜利指日可待,表现出喜悦乐观的情怀、豪迈慷慨的胸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