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17 21:17: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的艺术境界。
“映阶碧草自春色,??,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自?,作者?被称为 “? ”,他的诗歌作品是唐代?诗歌的代表,被称为??


参考答案:客观景物?浑然一体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蜀相》 杜甫 诗圣?诗史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小题1:用原文的词句填空。(3分)
孟子认为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限填1字),否则,就会“□”(限填1字)。他还认为“□□□□” (限填4字)是可耻的。
小题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本?涸?声闻过情
小题2:3分)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指望能一步登天。(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小题1: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信息即可,此处要求学生能够合理概括。小题1:这里考查学生联系实际与个性化感悟。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此题关键在于“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无联系实际不得全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小题1: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5分)
小题2: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1分)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1分)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1分)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1分)
小题2:(1)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分)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与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中一处即可,2分)
(3)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答出两中即可。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丝丝”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手法;③看“丝丝”的运用写出了杨柳的什么特点,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小题2:此类题可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其艺术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将抽象化为具体,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愁之深重。由“天怜”“借”等可得出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表现词人的他乡愁苦之情。尾联对海棠和晚风的描写形成对比,突出愁绪之苦。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后面题目(11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这首词作于李煜被软禁在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时期。
小题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他“何时了”呢?(5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从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表达上作简要的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春花秋月总是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是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2分)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指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2分)作者对它没有任何的欣赏兴趣,所以追问“何时了”。(1分)
小题2:此句用春水比喻愁绪,(1分)既巧妙地呼应了前面的“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1分)既写出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2分)又写出愁绪的连绵不断,无尽无休。(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情感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当时作者的处境,结合作者的处境可以达到答案。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主要手法是比喻,答题时注意分析喻体和效果,还要注意结构是诗歌的结尾,注意和情感的联系和结构上的照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注]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革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第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抒写。
(2)“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地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