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六)
2017-07-17 21:19: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夫子当路于齐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①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②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③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④微子、微仲、⑤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蹙然:不安的样子。②艴然:发怒的样子。③洽:遍及。④微子、微仲:纣王之兄。⑤王子比干、箕子:纣王之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当路于齐?当路:当政
B.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许:答允
C.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流风:传统作风、教化
D.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假:假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文王何可当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B.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C.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D.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译文:
(2)以齐王,由反手也。
译文:
(3)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译文:


参考答案:1.B
2.B
3.B
4.(1)曾经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
(2)以齐国来称霸诸侯,好象翻转手掌一样容易。
(3)(在当时的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百姓的高兴与拥护,就如同解救了他们被绳子倒挂着一样的那种痛苦。


本题解析:1.许:振兴
2. B均表反诘语气;A为:认为/成为,变成; C代词,指纣王/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D取消句子独立性/这,此)
3. A何曾:怎么,竟然;B均为但是;C憔悴:受折磨;D中心:内心。
4.无
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当政,管仲和晏子的功业可以得到复兴吗?”孟子回答说:“你真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曾经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曾西不安地回答:‘子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我怎敢与他相比?]’问者又说:‘那么你与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曾西听了很不高兴,说:‘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管仲相比呢?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家大政的时间又是那样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卑小。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他相比?’”孟子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以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公孙丑说:“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孟子回答:“以齐国来称霸诸侯,好象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像周文王那样的德行,活了一百岁,仍然未能统一天下;周武王、周公旦继承文王的事业,然后统一天下,才逐步使仁政广泛推行。如今您把王道说得这样容易,那么连周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吗?”孟子说:“怎么能同周文王相比较呢?从商朝的汤到武丁,圣贤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归顺于商朝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久了也就难于改变。武丁的时代,诸侯来朝贡,治理天下好象运物于手掌之中一样。纣王的朝代上距武丁的时代并不远,他的忠臣世家和遗留的风俗楷模,流布的道德风气与仁教善政,有些仍然流传于世。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宗亲大臣,这些都是贤德之人,有他们共同辅佐王室,所以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才亡国。可以说,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归殷朝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而文王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困难。“齐国有句俗话说:‘虽然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然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今天的时势[要实行王政]就容易多了。[因为]在夏、商、周的鼎盛时期,也没有方圆超过千里的诸侯国,而现在的齐国却有这样广大的领土。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听到,并且一直传到四方的边境上,[这说明]齐国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国土不用再开辟,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认真]实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得了。而且,圣贤君王未出现,从来没有像这样长久过;百姓在暴虐政治下的折磨生活,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严重的。饥饿的人不苛求食物,口渴的人不会选择水源。孔子说过:‘德政的流行,比通过驿站传达命令的速度还要快。’在当时的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百姓的高兴与拥护,就如同解救了他们被绳子倒挂着一样的那种痛苦。所以说,只用古人的一半力气,却得到一倍的效果,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实现。”
孟子说:“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有大国的条件——商汤凭七十里见方的地方,文王凭百里见方的地方就称王了。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够(反抗)罢了;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位弟子敬服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2、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葛朗台喜欢拿侬大力士的体格和不计报酬的品质。拿侬的工钱一年只有六十法郎,却包办了家里的一切杂活:煮饭、清理、洗衣服、照顾短工……凡是葛朗台吩咐的,她都一声不吭地去干。(《欧也妮·葛朗台》)
B.当她重新睁开眼睛时,门又关上了,灯笼放在一级阶梯上,只有一个男人站在她面前。一件黑风衣拖到他的脚面,黑风帽遮着他的脸。爱斯梅拉达被判处绞刑,关进了地牢。有一天晚上,克洛德秘密地来到地牢,他跪在爱斯梅拉达的面前,坦白了是自己刺伤了弗比斯,并毫不掩饰地向她表达了他的爱意和内心的痛苦。(《巴黎圣母院》)
C.诸葛亮出兵伐魏,连战告捷。曹真请羌兵来助战,蜀军连败数阵,孔明利用大雪天才破了羌人的铁车兵。曹睿重新起用了司马懿。马谡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派他去守街亭。街亭失守后,蜀军各路人马也频频失利。诸葛亮在汉中重新教练军队,积聚粮草,打制兵器,准备再战。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再度上表请求伐魏,这就是著名的《后出师表》。(《三国演义》)
D.旺儿媳妇来求贾琏和风姐,要太太屋里的彩霞当儿媳妇。因彩霞及其父母不愿意,才来找贾琏和风姐,希望他们出面去和彩霞父母求亲。贾琏和风姐答应下来,遂遣人叫来彩霞的父母,他们本不情愿,但看到是贾琏和风姐出面,只好答应了。(《红楼梦》)
E.数不清的无赖们聚集在圣母院的广场上,手里拿了各种武器,卡西莫多见了,害怕极了。于是他就拼死守着圣母院大门。后来约翰带头搭着梯子上了法国列王长廊,躲在一尊石雕后面,但被卡西莫多发现了,卡西莫多猛扑到他身上,一手抓着他的双脚,把他丢了下去。(《巴黎圣母院》)


参考答案:DE


本题解析:D.贾琏本答应了,后来听说旺儿的儿子不成器便没有再作主张,没想到凤姐却已经叫来彩霞的父母,他们看到凤姐出面才答应;E卡西莫多发现约翰后,只是一动不动地盯着约翰看,在约翰向他射了一箭后才把他剥了甲胄后扔下楼去。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小题(15分)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①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②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与大夫十日期:约定
B.天疾风会:适逢
C.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D.而击之也过:经过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 遂罢兵而去? ② 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 人来,方与之食? ④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 子欲捕彘杀之? ⑥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达成教育)的方法啊。


本题解析:
小题1:过:错误。
小题1: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小题1:“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小题1:(1)“信”“可无……乎”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3分;(2)“欺”“以”“非”各1分,共3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2013·温州二次适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②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③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与?”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 ①文信侯:吕不韦,时为秦相。 ②张唐:秦臣。③甘罗:甘茂孙,时为吕不韦家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者,必于赵       径:取道,经过。
B.今臣生十二岁于矣兹:此,这。
C.攻城邑,不知其数堕:同“隳”,毁坏。
D.今王臣五城以广河间赍:获得,得到。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相吕不韦企图联燕攻赵,先设法让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又想派张唐到燕国为相,而张唐却借故推辞,这让吕不韦很生气。
B.甘罗洞察时局,善于攻心。他以祸患相威胁,说服了张唐;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不利于赵的心理进行游说,也使其就范。
C.赵王用甘罗之计,划出五座城邑以扩大秦国的领地;从燕国要回太子,出兵进攻燕国,得到上谷三十六座城邑,将其中十一座送给秦国。
D.张唐拒绝相燕,文信侯束手无策,都是对甘罗的有力衬托;而张唐和赵王先后折服,则正面表现了少年甘罗能言善辩、智勇过人。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秦 燕 不 相 欺 则 伐 赵 危 矣 燕 秦 所 以 不 相 欺 者 无 异 故 欲 攻 赵 而 广 河 间 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做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入秦为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做相国,想联合燕国共同攻伐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取道于赵国,(由于过去伐赵结下仇怨)赵国正悬赏百里之地抓我。”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了三年工作,燕太子已入朝为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呵斥他走开说:“我亲自出马他尚且无动于衷,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说:“古时候项橐七岁时即为孔子师,我今年已十二岁,就请您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马上就呵斥我呢?”
甘罗拜谒张唐,问他:“阁下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不如他。”甘罗问:“阁下果真自知功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知道。”(甘罗又问)“(阁下您看)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雎与今日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甘罗问:“阁下确认这一点吗?”张唐说:“是的。”甘罗说:“(当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距离咸阳七里的地方绞死了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阁下却不肯前去,我不知道阁下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道:“那就麻烦您跟文信侯说我张唐乐意接受这一使命。”于是让车库准备好车,马棚准备好马,内府准备好礼物,选择好起程的日子。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文信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道:“大王听说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了吗?”赵王说:“听说了此事。”(甘罗又问:)“大王听说张唐将去燕国任相的事了吗?”赵王说:“也听到了风声。”(甘罗分析道:)“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秦、燕相好,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为大王计)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赵国一道攻打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秦国也打发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参考答案:
小题1: D
小题2:C
小题3: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为可断可不断)
小题4:(1)就请您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马上就呵斥我呢?(2)(当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距离咸阳七里的地方绞死了武安君。


本题解析:
小题1:赍:送给。
小题2:原文“归燕太子”是说秦国放回了燕国的太子丹;原文“什一”是“十分之一”而不是“十一座”。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徠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选自《旧唐书?一百九十卷下》)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家焉家:安家
B.亟召白亟:屡次
C.白坐长流夜郎坐:由于
D.遂辟为从事辟:征召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白嗜酒好饮的一组是(3分)
①已卧于酒肆矣?②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③日与饮徒醉于酒肆?④召入,以水洒面
⑤顷之成十余章?⑥尝沉醉殿上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本人喜欢饮酒作诗,因此他结交的几位书生也都具有这个特点,“竹溪六逸”可谓情趣相投。
B.李白因道士吴筠推荐而奉诏入朝,却又因为经常喝醉酒而被逐出朝廷,从此只能是浪迹江湖,无缘仕途。
C.李白生性狂傲,放荡不羁,月明之夜与朋友驾船由采石到金陵去,他也身穿宫锦袍,表现出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D.贺知章见到李白后赞赏他是天上贬下来的仙人,李白诗歌超凡脱俗的成就和奔放豪迈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B(亟:急忙。)?
小题2:C(④⑤不是从正面表现李白嗜酒好饮。)
小题3:B(李白被逐出朝廷不是因为经常喝醉酒,而是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另外,他被逐出朝廷以后,又被唐玄宗任用为永王李璘的从事,不能说“无缘仕途”。)
附《李白传》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东部人。少年时就有超群之才,志向宏大,气度豁达,逍遥而有超然出世的心境。他父亲做任城尉,全家就在那里安家。李白少年时与鲁中的几个书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逸在徂徕山,纵情欢歌豪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外出到会稽游历,与道士吴筠隐居在剡中。不久唐玄宗诏令吴筠去京城,吴筠把李白推荐给朝廷,朝廷派使者召见李白,并让他与吴筠一起待诏翰林。此时李白已经嗜好喝酒,天天与几个酒徒喝醉在酒店里。玄宗谱出曲子,要编制乐府新词,急忙召见李白,李白却已在酒店醉倒了。召入宫中,用凉水喷洒他的脸,醒来后,立即叫他提笔作词,很快就写出了十多首,皇帝很赞赏他。李白曾经沉醉在宫殿上,伸脚叫高力士脱靴,因此被贬斥而离开了朝廷。于是他浪迹江湖,整天喝酒。当时侍御史崔宗之被贬官到金陵,常与李白一起饮酒并作诗唱和。他们曾经在月明之夜驾着小船,从采石到金陵。李白穿着宫锦袍,在船上极目远望,纵情笑傲,旁若无人。
当初,贺知章见到李白,赞赏他说:“这是天上贬下来的仙人啊。”安禄山起兵叛乱,玄宗逃到蜀地,在途中任用永王李璘作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州请见,于是征召他为李璘的从事。永王图谋^造**,起兵失败,李白因此获罪而被长期流放在夜郎。后来遇到大赦,才得以回来,最终因为饮酒过度,醉死在宣城。著有文集二十卷,流传于世。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