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八)
2017-07-17 21:19: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
A.三臣于草庐之中/还望旧乡?
B.采之欲谁/留待作施?
C.一夫关,万夫莫开/对酒歌?
D.山不高,海不厌深/夫晋,何之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1~6题。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曰:“彼众吾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对也。虽及胡耈,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勍(qíng):强劲。②胡耈(gǒu):年老的人。③鼓儳(chàn):未鼓即进攻不成阵势的敌人。儳,阵列不整。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未既——济:渡河。
B.天我也——赞:帮助。
C.不禽二毛——二毛:头发花白的老人。
D.若重伤——爱:爱惜。
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以告
②不以阻隘也
③三军以利用也
④金鼓以声气也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D.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伤股,门官歼焉——门官:宋襄公的亲军侍卫。
B.君子不重伤——重伤: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
C.国人皆咎公——国人:全国的人。
D.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则如:那就不如。
4.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全是子鱼对战争看法的一组是(? )
①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②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③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④古之为军,不以阻隘也
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⑥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A.①③④⑤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襄公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但是他拘泥仁义之道用军,结果落得大败的下场。
B.宋襄公用军讲究仁义,不杀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获年纪大的敌人,不利用有利时机攻击敌人,虽败犹荣,可称为仁义之师。
C.子鱼是主管全国军政的大司马,他多次劝说宋襄公利用有利的地形和时机攻击楚军。
D.宋军大败后,子鱼针对宋襄公的错误论调,进行驳论,说明两军对垒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和时机,去取得战争的胜利。
6.翻译古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1)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阻隘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有于二毛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B
5.B
6.(1)军队应凭借有利时机进行作战,金鼓是用来壮大军队声势和鼓舞士气的,时机有利时用它们(壮军威,鼓士气),敌人受阻时用它们(壮军威,鼓士气)。
  (2)不依靠险要之地扼杀敌人。
  (3)对头发花白的敌人有什么怜惜的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选出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加:更
B.积水成渊          成渊:汇成江海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雕刻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宏大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字“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蟹六跪而二螯 
B.吾尝终日而思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或百步而后止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⑴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⑵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本题解析:
小题1:渊指的是深潭
小题2:都表转折关系;A,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B,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C,前者表假设关系,后者表承接关系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各项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不如因而善遇之
B.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C.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亦足以畅叙幽情
D.避仇隐于屠者之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刺客聂政“侠肝义胆”的一组是
①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③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老母亲还健在的现实,毅然去刺杀了侠累。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④指刺客的特点;⑤说的是严仲子;⑥指聂政的聪明、机智。
小题1:“于是不顾老母亲还健在的现实”与事实不符。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躲避仇敌,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
过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他到处游历,访求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到了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躲藏在屠夫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户;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一位贤者,因为别人瞪他一眼而气愤不堪,从而来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况且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到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没有答应严仲子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他,但始终没能得手。现在承蒙您不嫌弃我,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同去。”聂政说:“韩国与卫国,中间相距不太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难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露消息,消息一走露,那韩国全国就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带着利剑到了韩国都城,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戊子中秋记游
【清】袁枚
  佳节也,胜境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蒸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啖,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失。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坏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苏唐眉岑其儿主随园——挈:带领
B.客来当有不者——速:快速
C.从园南穿篱出——穿:穿过
D.念墩不过土一坏耳——窃:私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一行所览胜景的一组是(? )
①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
②则日已落,苍烟四生
③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
④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
⑤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
⑥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节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名人在随园聚会,一起游览金陵名胜,作者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B.姑苏唐眉岑带着主人的儿子到随园来玩,他做饭的手艺很好,以蒸猪头最为拿手。
C.在渔夫的指点下,一行人登上大仓山,看到西南角有闪着银白色光亮的水波奔涌而出,那就是长江。  
D.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随园鸟瞰图,向读者展现了随同的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B
4.(1)快乐过后想到会把它忘记,就必须借助文章使它保存下来,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2)然而人生在世百年,没有哪一年不逢节日的,没有哪一处不遇到朋友的,这中间值得记的事又有多少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