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共5分,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罢了。(2)共5分,(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本题解析:
小题1:据阅读经验,“趣”确有“趋向,奔赴”意,但此意显然不合语境。“趣”在古文中常通“促”,意谓“催促”或“赶紧,急促”。在此语境,“趣”译作“赶紧”或 “急促”恰当。
小题1:“ 所在有声绩”的意思是“所到之处都留下好名声和好政绩”。①表现江皋的敏慧;⑤表现江皋忠于职守;⑥是柳州人民对皇帝感恩戴德,并不是对江皋。
小题1:概括内容要点。A误解文意,信息混乱。“承担所拖欠的赋税”不合原文意,“身任所逋”是说自己对百姓所拖欠的赋税负责(任:负责),即负责追缴这部分赋税, “私下放走了前县令和他们的妻儿”也不合原文, “(让上级)将前任县令全部罢免遣还,并让他们的妻子儿女回家”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要确定关键点:(1)“辈”,第二个“迫”,“走”“藉”每个1分,语意通畅1分(2)省略主语、“徇”、“由是”、“肃然”每个1分,语意通畅1分,然后整理成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他性情机敏聪慧,二十岁时在乡试中中举。不久,成为进士,被授予瑞昌县令之职。
瑞昌县隶属于九江,背靠大山,湖泊环绕,当地百姓精神不振,多人为盗,拖欠的赋税一天天累积。江公到任的那一天,前任县令因赋税问题被监禁的共有三位,其中一位最终因为受牵累而死掉,他的妻子儿女都没办法回家,江公激昂慷慨地报告上级,自己负责前任任内百姓所拖欠的赋税,让上级将前任县令全部罢免遣还,并让他们的妻子儿女回家。瑞昌县城靠近河流,河岸岸崩塌,壅塞了旧河道,江公捐出自己的俸禄,倡导大家集资修筑河堤,为了保持河堤的完好与长久,老百姓把河堤称作“江公堤”。当时,闽、楚等地出现警报。瑞昌与楚相邻,奸猾的坏人乘机进行抢劫,官吏们提议派出军队去清剿,江公说:“这些人为饥寒所迫当了强盗,安抚他们很容易。若逼迫他们,他们就会逃往楚地,助长那里的贼寇罢了。”于是命令乡长堡长向群众宣传何为利何为害,督促身体强壮、勇敢的人担任巡察,当时就刺探到作乱的头目并把他杀掉,盗贼也就平息了。
不久,升迁为巩昌太守。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疲惫困顿,士兵越发骄横凶悍,有的士兵偷偷出来收刮抢夺,没有人敢呵斥他们。江公巡查所部出到郊外,看见几个骑兵骑马跑过他坐的车,他呵斥骑兵停下,验问得知他们劫掠的实情,立即将他们绑了送到大帅处,这些士兵被斩首示众,从此士兵纪律严明,没人敢侵犯百姓。
过了四年,江公调任柳州刺史。柳州偏僻,穿南蛮服装,民风犷悍。当时刚收复粤西,军队留下镇守在柳州,军中有很多被掠夺来的妇女,哭泣着想回家。江公报告上级官府,收缴了军营指挥官登记所掠东西的本子,赶赴郡府报告此事,一心回家的妇女,估计路程远近,提供路费遣送她们回家,总共有几百人。第二年,柳州军营指挥官帅死了,军饷供应不上,士兵们穿着盔甲在军门闹事,江公急忙出来,跟士兵们约定满一个月就提供军饷,士卒信任江公,渐渐离开。江公随即派人骑快马送信告诉台省赶紧发军饷。军饷按约定时间送到,部队士兵的愤怒这才收敛。粤西的山高峻如削,柳州尤其险峻相连,千万石山分离耸立,山林未经砍伐,有很多巨大的树木。当时皇上正修太和殿,派出使者采木料,将来到柳州,柳州人大为惊恐。不久,使者来到,江公就叫来柳州居民问哪里出产巨木,让他们在前面作向导,江公骑马陪同使者前往看树木。走了几里路,来到绝壁下,只见山石嶙峋,树木高高挺出,但树下对着悬崖沟谷,马不能前进。江公解下马鞍,蹲在地上稍作休憩,然后邀请使者徒步登山,使者露出为难的表情。江公说:“皇上的命令啊,木头如果能够运出去,守臣我会冒死当先。”于是换上短衣,拄着竹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上山,使者勉强跟随他,上到悬崖的一半,没路了,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江公仰望大树,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着舌头,大叫赶紧回头,说:“这是没办法获取的。”江公说:“大树都在这里了。那就仰仗您向皇上报告说这大树无法获取的情况吧。”使者于是回去了,上奏皇上,免了在柳州砍树的事,柳州百姓都欢呼,感戴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死于康熙乙未年。江公品性廉洁清明,所以他所到之处都留下好名声和好政绩。他为人孝顺,重友情,心性恬淡,对时事通晓明达,熟悉官员事务。始终保持高洁清白的节操,贤达们都赞叹敬仰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高雅。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谏:劝谏。
C.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往,到。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寻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A项,雅:素常。B项,谏:劝止,挽回。D项,寻:不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5处)(5分)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参考答案: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每处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读懂断句材料,注意提示词语和句末语气词。此题选自《论语》,是必修教材中必读名著之一,文中三个“失言”是断句的提示信息。必修教材“名著导读”所涉篇目应该在导读的引导下通读,《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我国古典名著更要熟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______________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______
(4)则以刘病日笃 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请你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是为哪件事而陈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将课文的第3段和第1段调换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鲜:没有,无。
(2)废:废止。
(3)寻:不久。
(4)笃:病重。
2.D
3.(1)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2)臣(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推辞掉不去任职。朝廷的诏书急切而严厉,责怪臣(对就职一事)有意回避,怠慢上命。
(3)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为秀才。(意对即可)
4.除臣洗马,辞不就职
5.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蒙受皇帝的提拔,恩宠特别优厚的实情以及自己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意对即可)
6.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道理、实情也表明,最后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所以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意对即可)
7.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意对即可)
8.不好。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这样,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