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7-17 21:21: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万木图》序 (明)杨士奇 《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 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籍识其姓名/籍:登记、记录 B.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中:中意、满意 C.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没:通“殁”,死去 D.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虞:忧患、祸患 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杨达卿先生“为善施义”言行的一组是(?) ①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 ②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③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 ④所活不可胜计矣 ⑤戒其子孙曰:“其毋苟自为利!”? ⑥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 ?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朝末年,战乱和灾荒让老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痛苦,以致发生了父子夫妇相食的惨剧,杨达卿先生的善举救活了不计其数的饥民。 B.杨达卿先生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赈济饥民,可谓是考虑周全,既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接受施舍的羞愧耻辱之感。 C.元末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表彰杨达卿先生的善举,绘制了一幅《万木图》,但可惜后来在战争中遗失了;后来杨荣为了彰显其祖父的善举,又重新绘制了这幅画。 D.对于在赈灾中饥民种植的林木,杨达卿先生并未据为已有,而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用来作公益事业,用来救助贫穷的人。至作者写作时,他的子孙一直没有违背他的教导。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 分,每小题3 分)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子女。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 公捐俸 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穿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一周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有删节)?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②渠魁:首领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顾:回头看
|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私下放 走了前县令和他们的妻儿;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柳州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小题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5分)
(2)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5分)
3、阅读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高雅。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谏:劝谏。
C.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往,到。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寻求。
4、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5处)(5分)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______________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______
(4)则以刘病日笃 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请你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是为哪件事而陈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将课文的第3段和第1段调换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