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A.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 B.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 C.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躬亲行阵之间 D.战必胜,攻必克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B(B两个“为”都是动词,“做”。A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C第一个“且”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又”:第二个“且”是副词,“将要”。D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题2:C(A第二句说的是汉文帝,B两句都论述唐太宗之“得”,D两句都论述唐太宗之“失”。)
小题3:D(文中没有涉及汉文帝“治天下之效”,故D错。)
[参考译文]周成王、周康王死后,百姓见不到土古圣王那样的太平盛世了,天下一天天地陷入混乱,一直到秦代,完全废除了前代圣王沿用了数千年的法度。天下群起攻秦,使它灭亡了,政权归于汉室。汉朝建立以来,更换了二十四位君主,西汉、东汉两度拥有天下,相传四百年。但汉代大都沿用秦法,即使改变一些秦的成例,也多数是根据自己的意图,而不是仿效上古圣王的法度,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志向的君主只有文帝一天而已。但文帝治理天下的才能不足,所以,尽管有仁爱的美名,而他在位时的法度,也不能与夏、商、周三代相仿。东汉亡后,几个强大的势力集团就把天下瓜分了。晋朝与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统一不久就灭亡了,它们的政治措施就不值得评价了。?
取代隋朝的是唐,前后更换了十八位君主,相传三百年,它的国势没有比太宗时代更兴盛的了。太宗作为君主,能够屈己意倾听劝谏,用仁心爱护百姓,可以说是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定租庸征民赋役,置府兵保养军队,因政务设立官职,视才能委任官吏,用礼仪改良风俗,重农业劝导百姓。赋役有规定的制度,兵农有安定的职业,官吏不挂空名,职事不会废弛,人民习惯于行善,离弃了末作贱业。使在上掌权的,政务切要而不繁难;向百姓征取的,数量不多而易供应。百姓能切实务农,国家也不废军备;既保持了军队编制,又得到了农田利益。大小政务都有专人负责,俸禄支出都实而不虚;人才都能得到录用,治国的体制可以一派相承。人们的廉耻观念一夭比一天加深,国家的耕地面积一天比一天扩大。用他的这套法令制度治理天下,天下就安宁太平;废弛了,天下就危险混乱,可以说他有治理的才能。实行这套法令制度几年以后,粮食的价格贱到一斗米只要几个钱,居家的人都有积蓄,出门的人也有余财,人人都懂得自尊自爱,几乎连刑法都废置不用了,可以说他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太宗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却还不能与前代圣王相提并论,这是因为他的法度的施行,与前代圣王相比还有不完备的地方;礼乐的设施,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育,与前代圣王相比还有不完备的地方。他亲临作战阵地,战必胜,攻必克,天下没有人不认为他是勇武的,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所崇尚的行为;四方万里之外的异族,古代未及推行政教的地方,没有不顺服的,天下没有人不认为他是强盛的,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所追求的。太宗治理天下,得失就是这样。?
从唐尧、唐舜的治世,经历五百余年才有商汤的治世;从商汤的治世,经历五百余年才有周文王、周武王的活世;从周文王、.周武王的治世,又经历了一千多年才遇到太宗做国君。太宗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但又因为他不够完善,不能与前代圣王并论而称为极治之时。这样看来,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前的人,大致相隔五百年遇到一次太平盛世;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后的人,经历一千多年也没有遇到极盛之世。不只是生在这个时代的平民百姓是不幸的。生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后的士人,一千多年来,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孟轲这样的贤人,也遇不着君主的赏识。即使太宗做他们的国 君,他们也不一定可以得志于那个时代。这也是生在那个时代的士人的不幸。所以论述唐太 宗是非得失的原委,不仅做国君的人可以参考,士人中有志于先王之道,而又想为朝廷服务的人,也可借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吾母姓钟氏
吾母姓钟氏,十八归先府君。府君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鸡鸣卧焉。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母亲尝之而后进。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迄而卒。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zhēng)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节选自蒋示铨《〈鸡鸣夜课图〉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八归先府君归:回到。
B.盘罍间未尝有俭色俭色:不丰满的情况。
C.鸡鸣卧焉鸡鸣:鸡叫天明。
D.复力争之争:争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意阿丈乃有此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我何以见汝父/杀一老卒,何甲也
C.令吾母指其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D.必母亲尝之而后进/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
小题3:以上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母亲贤良美德的一组是(?)3分
①吾母脱簪珥,治酒浆。?②令吾母指其疵。
③不意阿丈乃有此女。?④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
⑤俟怒少解,复力争之。?⑥训以纺绩织经事。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叙了母亲平凡而辛勤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B.文中所写母亲对父母孝,对子女慈,相夫教子等,虽然都属于传统道德的范围,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C.本文作者叙述母亲诸多琐事,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因而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极为具体化。
D.文中细节描写不多,但有点睛之妙,如外祖父的得意,母亲的聪颖,以及父女间融洽的亲情, 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题5:用“/” 给文中划……的句子断句。(3分)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3分)
?
②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小题6:①你这么大了不好好学习,我凭借什么去见你父亲?
②日后女婿归来,你替我对他说,我死无所憾,遗憾的是不能见到你的孩子成人。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女子出嫁;? C项:丑时,即一点到三点;? D项:规劝。
点评:此题一般四个选项三个正确,而本题却是四个选项一个正确,所以此题做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住这种题的做法,出什么题都难不倒,因此要掌握一些方法,如代入法、联想法等。
小题2:C项: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A项:转折,竟/表顺承,才;? B项:代词,什么/副词,为什么;? D项:表承接,才/表并列,不译。?
点评:要想在高考中准确解答古文虚词选择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足够的积累,即充分地把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仔细审题,要辨清题目所指,是词的用法,还是词的意义,或者是意义和用法,否则就会答非所问。三、认真进行语法和语境分析,注意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文析词,不可马虎,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小题3:②③是表现母亲才学,应排除。
点评: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主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 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命题人看准了这 一点,往往在“某一种”传统美德的“点”上命题,制造出“主旨错位”的误区。
小题4:C项“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说法不当。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5:根据减分断句的原则,本题分值3分,所以断句的位置很可能是6处或是9处,但基于文段比较短,所以6处的可能性更大。再根据语法知识,完整的句子往往是主谓宾的结构,名词、代词往往作主语和宾语,介词“于”后面要有宾语。参考译文:又过了十年归来,我们在鄱阳定居,那时我已经二十岁。第二年,我娶了张家的女儿,母亲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她,教给他编织纺线之类的活,就像教我的时候一样。
点评: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小题6:①“何以”宾语前置,凭借什么;“汝”你的;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
② “女子”你的孩子;“恨”遗憾;“成立”成人;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
点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都要有所体现,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参考译文:
我母亲姓钟,十八岁时嫁给我父亲。父亲见义勇为,喜接宾客,乐于施舍,散尽数千金,囊箧空空,家里却宾朋满座。母亲解下簪珥,办理酒浆,菜盘酒杯里未尝有不丰厚的情况。过了两年,母亲生下了我,家境日益破落。因此父亲计划宦游燕赵,让母亲和我回到外祖家并寄食那里。外祖身高须白,喜欢饮酒,饮到兴致之时,便大声吟诵自己作的诗,让母亲指出诗中的毛病。母亲每指出一个字,外祖就饮满满的一杯酒,母亲指出多处之后,外祖高兴地捋着胡须大笑,举着酒杯自呼道:"没料到我家竟然会出这样(不凡)的女儿!"记得母亲教我的时候,编织纺线的工具都放在身边,膝盖上放着书,让我坐在膝盖边读书。我如果懈怠,母亲就用夏楚(处罚的两种工具)稍加责打。一会儿又拉住我哭着说:"你这么大了不好好学习,我凭借什么去见你父亲?"(我和母亲常常)到第二天丑时才睡觉。庚戌年,外祖母病重,母亲伺候她,外祖母吃饭喂药,母亲必须先尝后才喂给她。外祖母病危,哭着对母亲说:"你的身体本来就虚弱,现在你比你哥哥们又劳累,你太憔悴了。日后女婿归来,你替我对他说,我死无所憾,遗憾的是不能见到你的孩子成人。希望你们好好诱导他!"外祖母说完这些话就去世了。我十岁的时候,父亲归来。过了一年,又携带我和母亲,一起出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父亲如果有过错,母亲一定会正言厉色地婉转规劝他。有时父亲正在生气听不进母亲的话,母亲就暂时打住,等到父亲的怒气渐消,又尽力规劝他,直到父亲听进去了才停止。父亲每次断绝大的案件,母亲就拉我站在桌前,对父亲说:"希望你在心中牢牢记住孩子!"父亲多次点头答应。又过了十年归来,我们在鄱阳定居,那时我已经二十岁。第二年,我娶了张家的女儿,母亲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她,教给他编织纺线之类的活,就像教我的时候一样。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5分)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中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
参考答案: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本题解析:
(5分“/”为必断处,对2处得1分,9个全对得5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对不得分,断错也不减分;错误的断句,错两处扣1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荻辎重、牛畜万计。率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诸酋相目以退。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穷:穷究,彻查
B.卒以马病,不能穷追病:生病
C.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徇:示众
D.事集,万世和好集:成功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傅鼐为人刚直的一项是
①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②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③用兵数年,所言验?④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
⑤公愤激,自率所部出?⑥辄迎拒曰:“王误矣!”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被胁迫相从者不予追究,很多人因此得以平反。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马尔泰拒给援军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C.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十分惧怕,唯唯诺诺,只有傅鼐直言不讳,在果亲王说话时,当场打断并指出其所犯的具体错误。
D.傅鼐忠心侍奉世宗,受到过雍正帝的褒扬,也曾受到贬谪与责罚,后来因“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两件事被免职, 但那已是乾隆朝的事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
(1)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做饭。(“闻命”“负”“斧薪自炊”各1分)
(2)恰逢敌人有求降的想法,满朝的大臣都想派遣使者谈判讲和结束战争。(“会”“盈廷”“罢兵”各1分)
(3) 傅鼐被关进监狱,生了病,刑部尚书孙嘉淦奏请皇上让他在自己家里求医治病,皇上答应了。(“病”解释为“生病”,1分;“私第”前省略了“于”,补充后为状语后置句式,拿到“就医”前面,1分;“许之”前面补充主语“皇上”,1分;句子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病:疲惫不堪。
小题2:③表现的是他的远见,④只是回答皇帝的问话,⑤表现的是他的勇敢。
小题3:没有具体指出错误。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